殷強

摘 要:基于個體差異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情景,改變了物理課堂教學中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了生機,有效地照顧了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使學生的知識獲得、學習能力及個性發展始終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狀態。
關鍵詞:個體差異;教學;設計
一、對差異教學的認識
1.差異教學的概念
何謂差異教學?“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依據學生差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尊重學生興趣,照顧學生特長,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
2.差異教學的特點
差異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將學生個別差異視為教學的組成要素,教學從學生不同的準備水平、興趣和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結果,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首先,教師在進行教學前應先了解和研究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各種差異,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情景的設計;其次,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及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的展開;再次,分組探究或討論的模式在差異教學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只有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差異基礎上的分組才能讓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最后,評價機制的多元化能夠極大地激勵學生,培養學生學習本學科的興趣,從而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3.差異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它主要有兩個特點:(1)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2)物理學的知識有定量含義,與數學有密切聯系。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差異教學可以按照以上兩個特點中提及的內容進行,根據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數學應用能力等的不同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設置多樣性的課題任務或問題形式,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應于不同學生的能力要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以江蘇省新課程教材中《導體的電阻》一節為例,談談基于學生差異的物理課堂教學
(一)教學內容和設計思路
1.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以探究決定電阻的因素為載體,提供了實驗探究和理論探究兩種方案,體現了實驗探究和理論探究都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兩者結合,可以讓學生體驗實驗的魅力和邏輯推理的力量。
用實驗探究導體電阻與材料的關系,解決了實際教學中較難找到的“材料不同,粗細相同的實際導線”的困難。通過理論探究得到導體電阻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后,提供不同的實驗方案,這是新教材力爭做到的優點和創新之一。
2.設計思路
課堂教學模式為:“設置差異性情景,提出研究內容”——“根據學生差異,確定研究方向”——“照顧學生特長,成立興趣小組,設計多種探究方法”——“尊重學生的興趣差異,選擇不同的探究任務”——“針對差異,個別輔導”——“交流總結,發展個性”。
(二)教學設計過程
1.設置差異性情景,提出研究內容
鼓勵學生思考多種多樣的方法,尊重個體差異,討論每種方法所運用的原理。
情景一:(課文中的說一說)中央電視臺2002年12月播放了北京技術監督局對市場中電線電纜產品質量抽查的消息,公布了“大部分材料存在導體電阻不合格,主要是銅質材料不合格……”
討論與思考1:材料導體的電阻變大,由焦耳定律可知相同條件下材料產生較多的熱量,會縮短安全使用期限。生產廠商采用把導體的橫截面積縮小,使用劣質原材料等。
情景二:實驗1:測量同種材料,不同長度,粗細相同的導體(A、B)電阻值。實驗2:測量同種材料,不同粗細,長度相同的導體(把相同粗細B、C的兩根導體并聯)的電阻值。
討論與思考2:用安培表和電壓表分別測出流過導體中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歐姆定律I=■可測出導體的電阻值,對比導體長度與粗細分析不同導體的電阻值。
■
情景三:實驗3:利用上述電路圖,測量長度及橫截面積相同的不同材料的電阻阻值(A、B、C不同材料),通過對比數值發現: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材料有關。
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中來。問題的提出由淺入深,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對將要進行的實驗內容進行預測,然后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2.根據學生差異,確定研究方向
課題一:適應于喜歡閱讀材料,善于邏輯推理和分析問題和物理組織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
(1)研究目標:從物理學史角度來研究電阻定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有利于達成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目標。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思維方法。
(2)課題任務:查閱相關資料,研究和分析電阻定律的背景資料。
(3)成果預測: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討論,得出影響導體電阻值大小的因素,如導體的長度、粗細和材料。
課題二:適應于數學能力較強,喜歡推導論證的學生。
(1)研究目標:借助數學理論推導出電阻定律的內容和表達式。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取新知識。通過對邏輯推理的學習、操作和掌握過程,體驗創造性思維及聯想所獲得新知識的成功喜悅。
(2)課題任務:由歐姆定律和電阻串、并聯知識,進行分析和推導。
(3)成果預測:數學推導串聯電路總電阻的大小相當于導體長度增加,并聯電路總電阻的大小相當于導體橫截面積增加,總結出電阻定律。
課題三:適應于探究欲望強,善于動手,喜歡創造的學生。
(1)研究目標:實驗探究導體電阻的影響因素。通過創設科學研究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運用理性思維分析、指導、處理實驗,并從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提出假設、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研究能力。
(2)課題任務:應用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通過實驗來探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及溫度的關系。
(3)實驗材料:電壓表、電流表、學生實驗電源、導線若干等。
(4)成果預測:研究的方法是采用控制變量法,培養科學探究精神,獲得觀察、實驗的初步技能,逐步發展自己的能力。在自由開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間中,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勵,友好評價,和諧相處,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思想。
(三)教學設計說明
基于個體差異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注重了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全面考察,關注了學生個體的不同學習需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情景,改變了物理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有效地照顧了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估等方面全方位地適應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需要,興趣需要,特長需要,使學生的知識獲得、積累與能力、個性發展始終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狀態。
因此,基于個體差異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是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合理可行的照顧差異的探究性教學,發揮了學生各方面的特長,創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使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進入真正的面向全體,照顧差異的理想境界,使學生個性得到很好的體現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4,30.
[2][美]Tomlinson C A. 多元能力課堂中的差異教學[M].劉頌,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2,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