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珠
自古以來,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教育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教師的教學工作其實是一門藝術。只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藝術性地把握,深入研究教學的內涵,才能使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更好地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那么,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怎樣做才能成為教學的藝術家呢?下面我將結合自己在中學語文教學工作實踐淺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要精心設計開場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參與熱情的前提條件。語文課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開始時,一個好的導入往往會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整節課的教學工作做好鋪墊。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開場白。我們可以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一個小故事、一個形象的比喻、一段節奏輕快的樂曲或者一個生動的實例來導入新課,使學生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不知不覺地進入語文世界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自然就會好。
二、準確把握語言藝術,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只是語文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引導者和新思想的開拓者,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運用藝術性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撥動學生的心弦,在學生心里塑造出一個完美的形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語言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所教的中學生都是青少年階段,他們對親人朋友的關愛特別敏感,所以,教師要用親切關懷的語言啟發誘導學生學習語文,使他們更樂意接受。二是教師的語言要體現教師的個人魅力。教師個性化的語言會讓學生對某些重點內容印象深刻,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效果,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巧妙運用教態語言,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師的教態要自然大方得體,有助于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態包括手勢、表情、目光、精神、動作、走動等方面,這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只靠語言來開展教學容易讓學生失去新鮮感,還有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理活動也很難靠語言來清晰地表達。所以,教師可以用自身的肢體語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表達一些更為細膩的心理活動。
總之,在中學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潛心研究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運用藝術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夠積極投身到語文學習當中,提高中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