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秘訣。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了點滴體會,現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幾種做法。
一、導課激趣,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
導入的效用在于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從導入中產生疑問,形成一種渴求有關知識的心理。導入設計的巧妙,會引發學生急切的求知心理。在講第十二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時,我首先播放騰格爾的歌曲《天堂》、電視劇《成吉思汗》的片段以及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使學生自然而然想起蒙古大草原、金戈鐵馬奮進的蒙古鐵騎及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引起學生對這個民族的思考,想踏尋鐵木真統一大漠,創建蒙古帝國的足跡,他的成長經歷,牧民的生活,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發展。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熱情,去探尋鐵木真、忽必烈、馬可·波羅的愿望,學生迫切想知道的,才會樂于去發現、探索,以做到樂學、好學。
二、突出趣味性,寓教于樂
借鑒歷史典故、成語故事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在講授“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時,可以讓學生課后收集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圍魏救趙、話敵深入、聲東擊西、數典忘祖、管鮑之交、老馬識途、一鳴驚人、朝秦暮楚、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既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還可以拓寬知識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對于如何運用趣味性教學方法我也產生了一些想法。首先,在講歷史故事時一定要短小精悍、生動形象。教師要根據內容來選擇語言表述的特色,可高、低、急、緩,可抑揚頓挫,可溫柔、和藹,也可剛強、憤怒,也可走下講臺與學生進行近距離談話式的講述。
三、小品、短劇融入教學,使歷史課充滿活力,使歷史課“活”起來
在講中國歷史第十九課“江南地區的開發”,講到“淝水之戰”時,可以讓學生課后編排歷史短劇,各小組演員課后排練、設計臺詞、揣摸每個角色的神態、語氣等,既鍛煉了學生的表演才能,又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集音樂、口語表達、藝術表演等為一體的平臺;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學生對事件的認知深度、水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多媒體教學
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對于學生來說,感覺距離比較遙遠。人的認知是從感性開始的,直觀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儲存。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再現歷史情景,打破時空界限,縮短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因此,在課堂上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在教“三國鼎立”時,可以制作課件:截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斷作為素材,這樣,通過直觀教學手段代替教師的講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傾注情感于教學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感染學生,使學生樂于與你交流,成為他們的朋友,只有學生對老師的人格、學識、幽默風格等產生興趣,也就有了“愛屋及烏”的味道,開發老師潛在資源,以情感人,以情促學。
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雖然不是學生取得好成績的唯一條件,但這是學好歷史的重要保證和前提之一。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措施,讓他們從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
參考文獻:
董國雙.淺議中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培養[J].民風:科學教育,2013(0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