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航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手段,恰到好處的提問常常能營造一種熱烈的課堂氛圍,迅速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與探索的欲望,使學生產(chǎn)生思想共鳴,迸發(fā)出智慧火花,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那么,如何精設巧問,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標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應當提高“問”的水平,講究“問”的藝術,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巧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名言警句、寓言故事、漫畫等素材作為載體,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另外,還可以借助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來設置情景,從而讓他們感受教學內(nèi)容,這樣更接地氣,學生的興趣就更加濃厚。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可以有效地縮短老師與學生、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課堂學習在互動中展開,使教師、學生、教材充分融合在一起,使教與學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在《身份不同,責任不同》這一課中,可以這樣提問:在家里,看見媽媽忙出忙進,特別辛苦,你需要做些什么呢?在學校里,看見老師,你要怎么做啊?在公園里,看見有人向地上扔垃圾,你會如何?這樣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很容易感受,并且有話可說,于是他們紛紛舉手從子女、學生、游客等角度認識了自己的身份不同,承擔的責任也是不同的。
二、重視課標,關注全體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學生之間的認知水平、能力水平、心理特點、社會經(jīng)驗都是有差異的,我們必須重視這種差異,實現(xiàn)“有差異的發(fā)展”。如果問題都過于容易,學生就會失去探究的興趣,如果問題都過難,學生就會失去探究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有層次性,由易及難,層層深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回答的問題,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給每一個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大膽預設,靈活應變
在進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時,教師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課堂教學預設,認為提問起點比較低,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沉默不語,思維受挫。為了降低課堂提問的沉默率,教師必須調整課堂教學提問的預設,轉換提問角度或者問題種類,改變問題的層次,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度。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具有靈活性,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現(xiàn)狀和掌握程度,當學生答不出或者答案偏離預期時,教師要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和思維狀況,動態(tài)地生成新的問題。教師可以適度點撥,提供必要的幫助;也可以適當轉換角度提問;還可以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學生情感和思維的投入,學生的主體就難以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掌握學生的各種心理動態(tài),提高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課堂環(huán)境的多變性,要求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必須做到“靈活”,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
四、找準疑點,注重價值
教師的提問要有思考的價值,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才有作用。在課堂中教學的效果如何與教師提問是否有思考的價值直接相關,有的課堂雖然看上去學生回答得很熱烈,但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無效問題,不具備思考的價值,這就等于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課堂效率。比如,老師在上課時,多次提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對于初中生來說,這樣的提問過于幼稚簡單了,根本沒有思考的價值,這類題目過多,會讓學生養(yǎng)成不經(jīng)思考張口就答的壞習慣,更不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老師的提問應當是學生存在疑惑的地方,每一個問題對于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這樣的提問才具備思考的價值。例如,在《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正確選擇》這一課中,課本上有一段關于內(nèi)蒙古某地的羊絨衫集團的材料,問題是這樣設置的:這個羊絨衫集團當初該不該建?這個羊絨衫集團現(xiàn)在還能否存在和發(fā)展下去?牧民的呼聲給我們什么啟示?這樣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人口、資源、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從而進一步理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
課堂提問既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只有精巧設問,才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磨煉自己的提問水平,使思想品德課堂因提問而更精彩,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更具實效。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