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莉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作為教學的對象——學生,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產品。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這是讓學生喜歡教師,進而喜歡你所教學科的關鍵。“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做過不少嘗試后才發現,僅僅站在教師“教”的角度上,就課堂內容的設計下工夫,而不關注學生的“學”,最終的收獲是微小的。我校探索并在推行“三環六步”課堂教學模式,在細化教學行為上進行了明確要求。整節課被劃分成三個環節、六個步驟,各環節目的明確,教學內容設計時方向及教學行為都有可參考的要求。
在起始年級開始前,我將自己“三環六步”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施的重點定位在:加強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的引導設計及課堂練習設計。在備課、反思時,關注教學過程,怎樣做更好,如何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的素質,在練習設計時設想每位學生的學習收獲,板書如何更清晰地體現重、難點,實施教學中,關注基礎,努力讓全體學生都有所收獲。簡單來說,在實施中,始終秉持“關注學法指導”的原則,重細節,抓關鍵。
“復習引入”時,重點關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說得很好。可是,我們面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高,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自主探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必須有老師的督促才能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因此,要推進課改就必須先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意識,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自主學習的意識及方法。我們除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嘗試具體操作方法:布置預習任務,每節課前課代表、小組長檢查,并進行2~3分鐘預習成果小測試,將結果在班級公開欄進行展示,優秀或進步的學生,每周小結后表揚并給予小獎品獎勵。并適時設置問題,關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觸類旁通,使之樂學、會學、肯學。
不讓“展標解讀”流于形式。提醒學生本節課教學中的重、難點,讓學生明確并明白該如何學。學習目標展示不急于解讀,讓學生先自讀,或讓一個學生誦讀,然后教師再解讀。
“自學互學”不是標簽。學生自主學習,如果僅流于形式,當作“體現課改精神”的標簽,而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學習將失去意義及實效。教學中教師要承擔著把知識傳遞給學生的作用,在知識傳遞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單純只接受教師傳遞來的信息,還必須通過他們自己的內化作用,知識才能被掌握,如果不經過學生的內化作用,對學生來說,教師的信息再重要也是無用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學問題化,以一個個小問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成為接受信息的主體,主動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關鍵是不能讓學生在“自學互學”時感覺無事可做,白白浪費教學信息資源。
設計可以完成的“達標展示”。課堂教學改革強調全員參與,每位學生都要說話、動腦思考問題,仔細想,教師設計的問題學生一點都不懂,或者與學生實際學情相差甚遠,那學生就不可能有討論和解決的興趣,這樣,只能讓學生說“愛你不容易啊!”他不會,他說什么呢?因此,我認為教師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每位學生都說,哪怕是說一小句,說一個不太成熟的思路,對于學生都是一種進步,特別是那些平時從來不發言的學生,在他代表本組交流時,更應及時鼓勵。同時,設計問題時,可根據學生的水平層次,分配給不同的任務,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會更加強烈,學習效果也可能更為明顯。
另外,這一環節還會表現出“學生不會討論”,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他們會做但是無法用口語將其表達出來,無法把自己所知道的講給別人聽。對此,我認為要想讓學生先在小組內,學會討論、學會表達自己的意思,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說話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就能把自己的想法流暢地表達給對方。
作為教師,課堂上堅持正面教育,以表揚、鼓勵為主,但也要切忌鼓勵泛濫,評價不當。太多太濫的鼓勵毫無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失去原有的喜悅,長期下去根本起不到激勵作用。能接受批評,勇敢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也才能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適當的“拓展延伸”。體現精講精練的教學要求,對于疑點難點,不進行堆砌,結合考點,每一節課精選一類,適度啟發點撥引導,指點迷津,讓學優生有提升的空間即可。
適度的“鞏固提升”。確保一節課學生練習使用的時間不低于10分鐘,使學生充分地自讀、自解、練習、探究、糾錯、思考等,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積極性。小組內自評、自批;互評、互批,真正在練習中達到鞏固的作用。
嘗試中,有得失,有收獲。但是“變”與“不變”的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我還在思考今后努力的方向:需要在備課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分析學情,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和人格差異,實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提問以及布置課后作業等環節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學生,提出相關一些難易不同的問題,讓他們基本都能回答,從而體驗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后輔導以及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都要從層次性出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尤其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是至關重要的。使他們能夠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教育是復雜的,不論怎樣嘗試,也存在一些困惑:一節讓聽課老師認為完美的公開課,留給課堂上的學生的收獲是多少呢?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尤其是課堂上出現的“異語”,我們的教師該如何正確地理解,更大限度地解決呢?
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究者,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可是,就算風雨再大,改革的路我們還是必須走下去,要想讓改革見成效,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