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

30多年前,很多個夏天的夜里,爺爺都會搬出竹床到院里,放在之前因澆過水而降溫的平地上,他躺著,我坐著,星空下,一把蒲扇、一杯泥壺里泡好的花紅涼茶、一則老紅軍的小故事,構成了我童年記憶的骨架。少不了的還有那一碗浸了幾根冰棍的綠豆湯,這碗綠豆湯好似將熱烈的夏天細細煮碎,制造的無限涼意,是庸常生活中的磅礴快意。
對爺爺?shù)暮芏嘤洃洠寂c吃食相關。解放前,爺爺在武漢老字號的老通城當學徒,老通城豆皮因毛主席的夸贊而名揚全國,反而讓豆皮之美名蓋過了這一名店其他佳肴。其實,老通城提供早中晚三餐,除了小吃也有當?shù)夭穗龋瑺敔旕{馭食材的功底在那時便已打下。后來又去百年老字號的四季美、順香居打工,學得湯包和燒梅等許多小吃。所以我們,是一個有口福的大家庭。
50年代,際遇巧合,爺爺進了公安系統(tǒng)工作,過去的學廚經(jīng)歷在他之后的“公務員”生涯中、在同事范圍內(nèi)形成了會吃會做的口碑,他是那個年代的美食家。
作為長孫,家宴的餐桌最好的部分總被爺爺送到了我的胃中。比如吃雞腿似乎是我獨享的待遇,一碗雞湯面,一筷子下去,撬起埋于碗底的鹵雞腿,我在爺爺慈祥的注視下眉開眼笑,而他竟似乎比我還開心。在我工作以后,一些忙碌的日子里,面對一碗簡單果腹的面條,也會下意識地撬一撬面條,沒有雞腿的失落感伴隨了很多個日夜。
80年代初,物資依舊短缺,雞腿尤甚。一個人一只腿,兩個人腿一雙,哪里夠吃?那時的雞腿全部得取自自家的雞,沒有工業(yè)化養(yǎng)殖的年代,即便是在逢年過節(jié),雞腿也是個稀罕物。自家陽臺上或院門口隔出的小柵欄里,養(yǎng)上幾只雞,平日取蛋,養(yǎng)上兩年,過年宰了吃肉。爺爺?shù)淖龇ㄊ牵断聝芍浑u腿留著給我,雞身燉湯。
雞湯是爺爺?shù)哪g袋,直接喝湯是舍不得的,于是有了很多用法。除了下面條,也泡飯,目的是讓“吃飽”這個終極目標實現(xiàn)起來不那么無趣無味。湖北以前吃燙飯,就是把剩飯與剩菜一起煮,有時候,也將剛煮好的飯,切些青菜加鹽去煮,加點豬油就已算是提高待遇,倘若能加一點帶油的雞湯,一碗稀疏平常的燙飯頃刻間變成至美之味。燙飯在冬天吃,吃得熱乎乎的,寒冬就這樣給打敗了。
燙飯想必是因泡飯而來,在以省吃儉用為美的年代,中午的剩飯下午吃,又沒有電飯鍋微波爐,加熱稍顯麻煩,開水泡飯最簡單。這還要有點技巧,飯盛到碗里以后,倒開水泡一下,然后將水箅掉,再倒開水泡,通常泡兩次,飯就泡熱了,冬天可增加到三次。吃泡飯就咸蘿卜條,一點也不差,如果泡的時候有一勺豬油,就不顯寒酸且難下肚了。
米飯不缺,但菜得細著吃,是當時的家庭的普遍狀況。這種情況下,菜湯是養(yǎng)育子女過程中重要的營養(yǎng)來源,將菜湯放入米飯中,小孩也因顏色的變化而讓米飯一掃而空成為可能,這是長輩們對付不愛吃米飯的小孩的絕招。最美味的是爺爺做的紅燒鯰魚或紅燒武昌魚,家里人多菜少,魚湯泡飯是解決方案。一條魚,湯多一些,當天泡飯,第二天剩下的湯在冬天變成魚凍,成為一道可口涼菜,是兒時明晃晃的記憶。
唯一一個不借助外力就能讓米吃得令人難忘的,是鍋巴粥。這在鄉(xiāng)下的家家(當?shù)乩牙训姆Q謂)那里吃得較多。早年用比較原始的炊具做飯,其中的鐵鍋和鼎罐,是極易產(chǎn)生鍋巴的。鍋巴是貼在鍋底的,堅硬無比。將鍋巴搗碎,加水煮成鍋巴粥,居然香噴噴的,比正常米飯好吃。鍋巴的極品,則是用柴灶鐵鍋燜飯燜出來的鍋巴,加米湯來煮,吃時只需幾根咸蘿卜或腐乳,是最美味的粥。燜鍋巴里含有人生的平衡術,那鍋巴燜起來少一把火不香,多一把火焦煳而苦不堪言,唯有火候適中,脆而不煳,金黃顏色,芬芳彌漫。
物質(zhì)匱乏時代的吃食,很多都是圍繞著讓米飯吃起來不那么單調(diào)而來。剩飯和雪里蕻,加個雞蛋一起炒,起鍋前放一點蔥花,一碗油鹽蔥花雞蛋炒飯,是貫穿整個童年的美食。武漢人將炒飯裹上兩層蛋皮,在鍋上刷油煎一煎,切方塊,取名豆皮,就成了一個好吃的點心了。為了更好吃,米換成了糯米,和炒好的榨菜丁、肉丁、香菇丁配在一起構成餡,裹在蛋皮里煎時菜籽油變成豬油,就成了后來商業(yè)化的豆皮。
豆皮是我們家傳承下來的美食,爺爺做的豆皮在街坊四鄰有口皆碑,到了母親和姑姑手里,繼承了下來,成為過年餐桌上的主食。姑姑后來在一個1平方米的小攤賣豆皮,竟也成為一方地界上一段短暫的傳奇。
爺爺擅長烹制鴨子,先讓它喝一點白酒,為的是讓鴨子加快血液循環(huán),毛孔擴張,便于褪毛。爺爺?shù)脑讱Ⅷ喿邮遣挥玫兜模檬种更c穴,鴨子的翅膀下有一個穴位,點一下,鴨子彈動幾下就犧牲了。不放血的鴨子燉湯味道更好,且營養(yǎng)豐富。
抓龍蝦、泥鰍、鱔魚、青蛙,是童趣,也是食材的來源。小時候常干的,坐著腳盆里,兩塊簡易木板滑進荷塘,蓮子采了揣兜里成了零食。碰見挖藕人討要幾塊藕回家交給爺爺,會被稱贊好幾天。
有了藕,爺爺就會想辦法變出排骨,紅泥小炭爐上煨一鍋排骨藕湯,這是平日里家族聚會的理由,很多家庭也是如此,久而久之,排骨藕湯成了家族記憶的圖騰。所以排骨藕湯總被寄托著無限的希望,它不僅祛寒退熱解乏生津,還十分神圣,滋補身體的同時也滋補著記憶。
爺爺能分辨出適合煨湯的粉藕和適合做菜的甜藕,前者藕絲多,吃起來粉;甜藕脆嫩,在沒有排骨的日子里,在爺爺手中變成糖醋藕片或藕絲炒肉,過年的時候則被用來做藕夾,上下夾藕片,中間是肉餡,外面裹上面糊糊,油炸了吃。
小孩是盼望過年的,臘月二十六前后,家家戶戶要為年三十準備吃食。炸肉圓子、炸魚、蒸魚圓子,以及鹵牛肉和鹵豬的各種部位,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在告訴街坊四鄰,這一家過的是一個豐盛的新年。做菜時,奶奶會責備我偷吃,爺爺則會鼓勵說:多吃點。
大年三十的年飯,在自家陋室、自己家人一起操辦才有味道,家里人一起打下手,生火、做飯、擇菜、洗碗……爭著忙、搶著干,爐火鍋鏟的鏗鏘聲,熱鬧蒸騰的煙火氣,家長里短在充滿飯菜香的空間里,交織成溫情脈脈的畫面。
排骨藕湯的藕粉不粉?紅燒蹄髈火候夠不夠,是不是燉爛了?幾個兒子都最愛吃的炒菜薹和臘肉炒泥蒿要不要多準備點?昨天準備好的蒸肉米粉咸淡不知是否合適?主食要不要準備,要白米飯還是炸點歡喜坨?要不要準備玉米羹或伏汁酒當甜品?壓軸的紅燒武昌魚翻個的時候表皮是不是破了……爺爺張羅的年飯,菜肴的配制是一個整體,有序幕,有高潮,有結尾。葷素搭配,甜咸相間。
一切需要去周密安排的細節(jié),在爺爺?shù)哪X子里高速運轉(zhuǎn)。他哪里知道,以他為核心的年飯家宴是滿心期待的,偷偷歡喜的。沒有人會因為差錯而埋怨,即便省略若干也沒關系,只要該在的人都在一起。
人一定有一種味覺固執(zhí),堅守著的故鄉(xiāng)味覺還希望傳到下一代,下下一代,在潛意識里,去用味覺維系著鄉(xiāng)土親情。過去多年,我對學做香腸、臘魚臘肉、豆皮、圓子這些家鄉(xiāng)吃食興致盎然,如今我也能獨自操持一桌傳統(tǒng)菜肴。我的后代,想來是脫不開這樣的味覺系統(tǒng)的,在某個時刻,他們也會像我眷戀爺爺一般思念我。我總在想,如果爺爺能吃到我傳承于他的味道,是否會比看到我發(fā)現(xiàn)埋于面湯中的雞腿時還要開心呢?
鄉(xiāng)愁是味覺上的思念,程長庚,我的爺爺,他的食譜家饌,深植于我的記憶。雖然我已經(jīng)描述不清楚他那碗排骨藕湯的味道,你知道,那些都已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