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宏
【摘 要】對大學生信仰重塑進行思考,提出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切實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警惕互聯網信息污染,以促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信仰。
【關鍵詞】大學生 ?信仰重塑 ?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040-02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準則。作為一種潛意識層面精神文化的凝聚力,信仰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社會政治穩定的精神基礎。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新媒體的發展,多種思想、文化的加速融合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思想活動和生活方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信仰是其精神的動力。但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大學生的信仰面臨著對象的多元化、價值選擇的功利化等新的挑戰,解決當代大學生信仰困惑,引導他們理性地選擇信仰,重啟大學生對核心價值體系的關注,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學的信仰指導不僅能使大學生對奮斗目標有正確的認識,而且對他們今后走向社會、服務社會也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本文結合調查實際提出幾點意見,以期對大學生的信仰重建和信仰教育有所幫助。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定理想信念,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重構大學生科學信仰,首先要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加強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90后”大學生信仰架構中的支撐地位。在信仰多元化背景下,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在此基礎上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的有機統一。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習,應進一步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研究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不能停留在概念和原理本身,要從整體性角度把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容,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質內涵。要引導學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與個人的理想追求結合起來,把民族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大學生對國家、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引導學生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
二、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
信仰是執著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是一種根本價值原則,每個民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炎黃子孫的血液當中,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開拓前進的動力和源泉。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正確人生價值取向、積極人生態度、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要引導學生理性認識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吸收其他國家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更要立足于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面對當代大學生信仰存在的問題,傳統文化給了我們一些啟發。儒家文化提倡“士志于道”、“君子憂道不憂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求個人應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以家國、天下為己任,要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有遠大的抱負和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堅強意志。儒家注重個人修養,追求內外雙修的完滿人格。“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強調通過內省這種獨特的思想修養方式,達到道德和理智的自我完善。內省修養方式是一種自律精神,它使人的感性行動成為由理性支配和主宰的自覺,從而培育人們自覺維護正義、講求氣節情操、忠于事業理想的高尚人格。信仰教育應引導大學生積極學習儒家一日三省、自我教育的智慧,自覺地有意識地去追求高尚的人格修養境界。儒家強調志道,要求把精神追求置于首位,而不能只注重物質需求的滿足,“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等都論述了這一點,對今天的我們有深刻的啟示。大學生信仰教育要讓學生理解精神需要高于物質需要,認識到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滿足后,要致力于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并且在謀求個人利益時要走正路,不要陷入功利主義的泥潭。
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選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學校要適當開設一些有關傳統文化思想的課程,多舉辦講座,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引導學生形成自覺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現實問題解決辦法的習慣,使年輕一代真正受到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熏染和洗禮。
三、切實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轉型期,當代大學生精神領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種沖擊,信仰和價值觀念的艱難抉擇、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人際關系的復雜、就業壓力的劇增等讓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精神壓力。特別是高校擴招以來,伴隨學生人數增多產生的激烈競爭和就業壓力的加劇擺在了大學生面前。及時地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在咨詢的過程中啟發大學生排除內心困惑,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一方面可以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另一方面幫助大學生實現人格的重塑,促進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可以說,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前提條件。大學生信仰教育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
切實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建設專業的師資隊伍,這是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學生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應對輔導員定期進行培訓,增加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心理輔導能力,強化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其次,要發揮學生會干部、各班班委的日常管理作用。學生會的干部、各個班級的班委成員最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能掌握最新最真的第一手信息。再次,應注意教育方式的多樣化。除常用的個別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方式外,還可以舉行心理健康講座,觀看相關內容的影片,組織心理話劇表演,定期進行心理問題檢測,集中輔導等。最后,應尋求家庭的配合。加強與大學生家庭的聯系,定期溝通,將學生的在校情況反饋給家長。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來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心理教育的優越性在于,在虛擬世界里雙方互不相識,求助者會更加自然、放松,更容易敞開心扉。大學心理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和加強對這一方式的開發和利用。
四、警惕互聯網信息污染
隨著科技進步,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方便了人們無限制地享受各種資源,使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但是也給人帶來新的挑戰。
互聯網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影響巨大。部分學生在網絡面前缺乏積極的能動性和選擇性,過度地依賴和迷戀網絡,而網絡信息又良莠不齊,容易造成理想、信念和自我的迷失。有些學生上網沒有明確目的,純粹消磨時光或尋求刺激,或者沉迷于網絡游戲。有些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挫,選擇逃避矛盾,消極地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尋求慰藉。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過度上網情況,部分學生對網絡的癡迷已經影響到學習、生活、身心健康和人際交往等。而且,對網絡依賴越深、在虛擬世界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愿望越強的學生,其社會責任意識和道德自律意識越差。
網絡垃圾信息影響大學生的是非判斷和行為選擇。網絡色情、暴力兇殺、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網絡犯罪等行為在網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紛繁復雜,嚴重影響大學生選擇正確的信仰和價值觀念。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學生辨別力和自制力不強,極易在這些意識形態、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的融合與沖突中陷入信仰的困惑。
對大學生信仰環境的優化,特別要重視大學生的網絡教育,防范互聯網信息污染,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積極發揮主流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控制不良信息的蔓延和傳播,倡導良好的道德風尚,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互聯網信息堆中凸顯出來。另外,高校應以網絡為陣地積極搭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工作平臺,利用QQ、飛信、博客、微博、SNS網絡社區、微信等方式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思想狀況,開展多樣化的深度輔導,實現線上線下的有益互補。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張寶君 孫麗平.論90后大學生信仰重塑[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3(2)
[3]陳芳.關于儒家文化與大學生信仰缺失現狀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1)
[4]劉江寧.當代中國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5]吳萌萌.大學生精神壓力釋放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12
[6]張鑫.當代中國高校大學生信仰危機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基金項目】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4YB071)
【作者簡介】葛 宏(1978- ),女,甘肅天水人,蘭州財經大學商務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