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軍 王其兵 通訊作者:時 樂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211400)
?
孫浩運用中藥直腸給藥法經驗總結※
高軍王其兵通訊作者:時樂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211400)
孫浩;中藥;直腸給藥;經驗總結
孫浩,原名孫亮臣,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特聘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名中醫,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儀征市“臣”字門中醫兒科術第五代繼承人。早年隨父孫謹臣學醫,后又跟隨中醫兒科泰斗江育仁教授侍診左右,從醫60余年,學驗俱豐,擅治兒科、內科雜癥,擅長中醫外治法的運用[1]。現將其運用中藥直腸給藥的經驗總結如下。
中藥直腸給藥,又稱灌腸法,保留灌腸不僅可用于腸道疾病,亦可用于腸道外其他疾病,且有諸多優越性。第一,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要求。它可以將辨證所選方藥,通過直腸散布全身,以發揮整體治療作用。第二,起效迅速。藥物在直腸可吸收50%~70%,不通過肝臟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既可避免消化酶與消化液對藥物的影響,又因不經肝臟解毒作用的破壞而避免降低藥效,迅速起效。同時,也可以減少藥物對肝臟的損害,且中藥保留灌腸的血藥濃度與靜脈注射相似,故顯效迅速。第三,解決了患兒口服中藥困難、家長苦于喂服的難題。凡遇口服中藥困難的患兒,在排除灌腸禁忌證的前提下,將中藥湯汁經直腸注入,可在兒科推廣應用。第四,簡便易行,有利于條件不足、劑型單調的基層醫療單位開展中藥治療,值得推廣應用。
目前中藥直腸給藥有兩種方式:直接保留灌腸法和肛點保留法[2]。直接保留灌腸法是用注射器或灌腸器將藥汁直接經肛管注入直腸或結腸內,凡暴病實證、短期少次用藥、耐受力強者多用此法。肛點保留法是以一次性輸液器連接肛管,利用輸液管點滴,可調整滴速,減少壓力,延長藥物在腸道的保留時間,久病體虛、需多次反復用藥、耐受力差者用此法。小兒患者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在兒科常選用直接保留灌腸法,優點是操作時間短,方法簡便,患兒及家長樂于接受;缺點是吸收率沒有肛點保留法高,且灌腸不易保留較長時間,藥汁尚未完全吸收即排出。對于年齡較大、易于配合的患兒可選用肛點保留法。
中藥直腸給藥要求:先將藥物(先煎、后下者除外)浸泡于溫水500 mL中約30 min,若有先煎藥,則將先煎藥加水先煎約15 min,然后把所泡的藥匯入同煎約20 min,若有后下藥,則再投入后下藥煎煮5 min,濾出藥汁100~150 mL。使用時,將藥汁吸入開塞露空瓶中(約20 mL),患兒取俯臥位,將瓶頸涂以潤滑油后插入肛門內,注入藥汁。每隔1 h注藥1次。藥液溫度以接近體溫為宜,給藥3~4次后,患兒5 min左右排便再用藥則可保留至次日大便排出。能接受肛點保留法的患兒,可將灌腸液倒入灌腸袋中,將前端涂以潤滑油后插入肛門內,調節滴速,緩慢滴入[2]。
1.急性扁桃體炎。患兒,男,3歲。發熱l周。感夏暑之氣發熱,鼻流清涕,咽喉疼痛,嗆咳陣作,咳甚干嘔。診前曾使用“青霉素”“銀黃口服液”等治療無效。刻診,查:肛溫39.2℃,汗閉不出,體若燔炭,煩躁不安,兩顴通紅,雙目紅赤,四末欠溫,鼻涕黃濁,咽部充血,扁桃體Ⅰ度腫大,上布點狀白膜,口渴欲冷飲,小溲短赤,大便干結,舌苔黃厚。聽診:心率130次/min,律齊,無雜音;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查體腹脹。指紋曲紫,透于氣關。血常規:WBC 4.0×109/L,NO.82。證屬暑熱閉肺、上侵咽喉、腑氣不利。治當宣肺利咽、通腑泄熱。處方:生石膏30 g(先煎),黃芩10 g,板藍根10 g,穿心蓮10 g,生山梔3 g,桔梗3 g,薄荷3 g(后下),生大黃3 g(后下)。2劑,直腸給藥,如上法。
二診:灌腸后汗出熱退,咽部紅腫盡消,大便通暢。原方去生大黃,再l劑如上法而愈。
按:暑熱之邪,外傷肌膚,內侵肺胃,傷陰耗氣,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尤畏火熱。孫浩老師認為暑熱之邪中人,病已一周,肺氣郁閉,腑氣不通,氣陰必傷,非通腑不能泄其熱,非泄熱不能護其陰,肺與大腸相表里,通腑以肅肺。方中以桔梗、生石膏、薄荷清宣肺熱;穿心蓮、黃芩、板藍根、山梔解毒瀉火;生大黃通腑泄熱、急下存陰。邪熱去,腸腑通,則諸癥自愈。
2.細菌性痢疾。患兒,男,2歲。腹瀉1 d來診。因飲食不潔而發熱、腹瀉。診前自行口服“王氏保赤丸”無效。刻診:痢下赤白黏凍,里急后重,不欲食,小便短赤。肛溫39.4℃,神疲,面色萎黃,唇干失潤,舌紅,苔黃厚而膩,脘腹脹滿,叩之如鼓,肝、脾未觸及,腸鳴音亢進。指紋紫,透于氣關。大便常規:稀水便,黏液(+++),膿細胞(+++),紅細胞(++),可見吞噬細胞。證屬濕熱下注,氣血失和,腸絡受損。治以泄熱除濕,調氣行血。藥用:穿心蓮10 g,馬齒莧10 g,白頭翁10 g,黃連10 g,黃柏10 g,苦參6 g,秦皮5 g,牡丹皮5 g,炒山梔5 g,生大黃3 g(后下)。2劑。直腸給藥,如上法。
復診:治療2 d后,便次明顯減少,發熱已退,精神轉佳,已欲飲食,再以上方2劑直腸給藥,熱退便實而愈。
按:明代張景岳指出:“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小兒病痢,由濕熱疫毒與宿食并結腑間者居多,孫浩認為,痢疾初期當以導滯逐邪為先,不可閉門留寇而遺后患,故采取通因通用之法。藥用生大黃通腑導滯,穿心蓮、馬齒莧、黃連、黃柏、苦參燥濕泄熱,白頭翁、秦皮、牡丹皮、山梔涼血解毒,運用灌腸法,使藥物直達病所,作用迅速,使濕熱積滯立除,氣血調和,其痢自止[3]。
3.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女,13個月。咳喘8 d伴發熱來診。前曾口服“依托紅霉素”未見效。刻診:發熱,肛溫38.4℃,雖汗出但熱不解,呼吸急促,喉間痰鳴,聲如曳鋸,輕度三凹征,煩躁不安,納呆,時作干嘔。查體:咽部充血,扁桃體不腫大,舌紅,苔淡黃根厚膩,小便黃,大便3 d未行。心率130次/min,律齊,兩肺呼吸音粗,滿布哮鳴音,少許痰鳴音。腹脹叩之如鼓,指紋曲紫而滯,透于氣關。血常規:血常規:WBC 11.2×109/L,NO.46。證屬痰熱壅肺,腑氣不通。治以豁痰下氣,通腑瀉肺。處方:穿心蓮10 g,黃芩10 g,桑白皮10 g,桔梗6 g,防風6 g,訶子6 g,生大黃3 g(后下),3劑,直腸給藥,如上法。藥后,便通熱退,咳喘平,諸癥皆消。
按:《病機匯論》有:“夫肺氣清虛,不容一物,若痰飲水氣上乘于肺,則氣道壅塞而為喘。”孫浩老師認為肺氣降,賴腑氣以通;腑氣通亦賴肺氣以降,上下相應,其氣自和。若痰熱膠結于肺,壅塞氣道,則當以通為主,通則痰濁下行,肺氣隨之宣暢。方中生大黃、防風、桔梗宣通上下,穿心蓮、黃芩、桑白皮苦寒清肺,訶子下氣消痰,腑氣得通,肺氣肅降,則喘逆自平。
直腸給藥法為中醫“導法”,孫浩老師臨床用此法治療小兒疾病,療效滿意。在臨床運用中,孫浩老師非常注重肺與大腸的相互關系,而強調宣通上下,調和升降。對于實邪在下者則導而祛之,肺閉腑結者則宣而通之,故常用生大黃通腑以祛其邪。
[1]孫浩.醫學存心錄[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258.
[2]郭士昌,張維娟.小兒中藥灌腸療法淺析[J].中醫外治雜志,2014,23(3):52-53.
[3]王鵬飛,宋慧,王宏偉,等.自擬穿連馬齒湯灌腸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5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12):25.
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國中醫藥人教函〔2012〕149號)
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