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新莉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030800)
?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股骨粗隆間骨折圍術期應用的效果
武新莉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030800)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FTS)是指聯合運用各種經循證醫學證實的方法對患者進行管理,減少圍術期患者應激反應,進而減少并發癥,加速患者康復[1]。它一般包括術前患者健康宣教、良好麻醉方式及術中體溫正常范圍的保持、有效止痛、早期營養支持及康復鍛煉,快速康復外科需要多學科進行合作,需要醫生、麻醉師、護師、患者及家屬的積極配合、協作,對臨床工作不斷優化,從而達到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
股骨粗隆間骨折占成人骨折的4.6%[2]。好發于中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多由于跌倒等因素引起,隨著人口老年齡化的到來,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臨床治療有非手術治療(牽引)及手術治療。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治療較好地克服了DHS、Gamma釘的缺點,具有設計更合理,固定更有效,操作更簡單,創傷小,出血少,縮短手術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低,恢復快等特點。這一微創手術正好適應FTS,針對老年患者臥床時間長、合并基礎疾病多、并發癥多等特點,我科于2014年3月開始將FTS應用到臨床,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4年3月—2015年9月入住我科的4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同意的原則,分為觀察組26例中男7例,女19例,平均年齡(74.69±8.23)歲;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高血壓。對照組20例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齡(77.35±7.80)歲;其中2例合并高血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①經Χ線診斷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均進行PFNA固定。②意識清楚,沒有明顯意識障礙、精神障礙,有良好的溝通能力。③沒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排除標準:①因其他原因未進行PFNA內固定。②患者有意識,精神溝通障礙。③合并有嚴重的基礎疾病。
對照組給予傳統的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快速康復護理,方法如下。
1.成立以主治醫師、麻醉師、康復師及責任護師共同參與的快速康復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規范化培訓,并明確各角色的職責及相互協調的重要性。由主治醫師根據患者的病情、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及護士的病情評估制訂治療方案。護士對患者入院后進行病情、疼痛、心理等各項指標進行評估,對各個階段制訂宣教、護理康復計劃,進行評估反饋。麻醉都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有研究表明,使用腰硬聯合麻醉與全麻相比,可以使下肢手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下降[3]。康復師根據不同康復階段采取鍛煉計劃,由主班護士對患者進行定期問卷調查。
2.術前宣教。①觀察組入院后發放疾病知識手冊,向患者及家屬講述快速康復各階段的具體護理措施、住院須知,逐步掌握圍術期配合技巧及康復知識。②鼓勵患者深呼吸咳嗽、吹氣球等,如有吸煙史勸其戒煙,特別強調超前鎮痛、聯合鎮痛、功能鍛煉的方法意義。③了解患者入院后及圍術期的心理,大多數患者對意外傷害的到來產生焦慮和對陌生的環境膽怯,對疾病的預后沒有充分的認知。護士要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幫助宣泄不良情緒,正確認識病情手術的相關知識及術后注意事項,使患者對手術風險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足夠的知識及心理準備,取得最大程度的配合,而對照組只告知疾病知識,手術風險及圍術期并發癥的預防,對提出的問題給予相應處理。
3.體溫管理。體溫是重要的生命體征之一,在圍術期體溫波動在正常范圍也是快速康復護理理念中的重要部分。若術中體溫降低時,藥物代謝速度減慢,對麻醉的耐受力降低,蘇醒時間延長,同時可增加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對凝血功能有損害,可增加失血量;還有增加傷口感染發生率,老年人對周圍環境變化的能力差,因此術中保暖尤為重要,可調節室溫為25℃左右,減少患者皮膚暴露,將靜脈輸注液體或沖洗液加熱到37℃左右,手術床上鋪保暖床墊并加強術中體溫監測等,同時要特別注意手術間與病房轉運途中的保暖。
4.實施多模式鎮痛。疼痛近年來被稱為“人體第五大生命體征”。患者入院后要詳細評估患者的病情及疼痛等,疼痛評分常規采用VAS評分,若疼痛評分≤3分即為輕度疼痛,可采用冰塊冷敷,尤其在傷后48 h內,可以減慢神經傳導速度,末梢神經敏感性降低。但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冷敷的意義及注意事項,防止凍傷,或者可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可配合心理治療,協助患者取舒適合理的體位,聽音樂、聊天等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若疼痛評分4~6分即為中度疼痛,可口服弱阿片類藥物+ NSAIDS;若疼痛評分≥7分即為重度疼痛,需口服強阿片類藥物+ NSAIDS藥物治療。這些止痛措施直至手術當天,而對照組是在患者主訴疼痛難以忍受時,醫生才常規給予止痛藥物。術后1~3 d大多數患者會出現疼痛,或止痛效果不佳,往往影響術后功能鍛煉及康復效果時間。術后一般給予COX-2抑制藥,按時給藥,并且每日根據醫囑對患者進行疼痛再評估,采取鎮痛措施30 min或患者主訴疼痛時,要及時評估并報告醫生,若疼痛≥5分的患者,護士應在醫生鎮痛處理后4 h對患者進行評估一次,直至疼痛評分<5分,評估的目的是使患者疼痛評分≤3分。
5.營養支持。傳統的成人擇期手術前禁食8~12 h,禁水4 h,以防麻醉或術中嘔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目前,許多國外研究結果證實,術前限制液體攝入2~3 h,不會增加患者發生誤吸、反流或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且還可以降低患者的饑餓、焦慮程度及發生率,降低術后疼痛及圍術期的胰島素抵抗[4],因此,觀察組術前2 h囑患者口服適量(約200 mL)碳水化合物,術后患者麻醉清醒后若無惡心、嘔吐,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為防止惡心嘔吐,在止痛方案中去除或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這有利于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發生,術后第2 d開始進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和傷口愈合,而對照組按照傳統術前禁飲食,術后6 h后開始進食。
6.早期的功能鍛煉。長期的臥床會使患者發生關節僵直肌肉萎縮、失用性綜合征,并且發生褥瘡、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觀察組的患者在無痛的條件下,在醫護、康復師的鼓勵、監督和指導下行深呼吸訓練、踝泵運動、臀部肌肉收縮練習、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收縮練習,直腿抬高訓練及膝踝關節的屈伸鍛煉,鍛煉時遵循強度由弱到強,時間由短到長,范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會影響內固定,更不會影響骨折愈合進度,而對照組患者擔心鍛煉會加重疼痛,從而不愿進行功能鍛煉,不能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
1.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對比:觀察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且費用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s)
2.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P<0.05表示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例(%)]
交通事業的發展,使創傷患者多為青壯年;而老齡化的到來,使老年人的人數劇增,而老年人具有反應遲鈍,機體抵抗力低等特點。加之,骨科手術患者需承受饑餓、麻醉、疼痛等諸多刺激,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嚴重影響患者康復進程[5],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是貫穿于整個圍術期的康復模式,加強了醫務人員之間多學科的協作團隊精神,同時將新的理念運用到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中,不僅縮短住院時間,提高床位周轉率;同時減少醫療費用,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使患者短時間獲得康復,提高了生命質量,但在快速康復過程中存在醫生資源缺乏,指導康復鍛煉時間有限,而責任護士掌握康復功能知識技巧缺乏,而康復理療師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康復效果,應完善各種流程規范,加強醫護、醫患、護患查房的交流及效果評價。綜上所述,快速康復護理在骨科微創手術中取得良好效果,在其他疾病及學科也值得嘗試推廣。
[1]Kehlet H.Multimodal approach to control postoperative pathophysiology and rehabilitation[J].Br J Anaesth,1997,78:606-617.
[2]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680.
[3] Rodgers A,Walker N,Schug S,et a1.Reduction of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ith epidural or spinal anaesthesia:results from an over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J].BMJ,2000,321(7275):1493.
[4]李樂之,路潛.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93.
[5]楊宇寧,鄭惠連,麥上妹.加速康復護理在骨科患者圍術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9):1387-1388.
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