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濤
(河南省郟縣中醫院,467100)
?
皮牽引配合熱奄包治療小兒髖關節滑膜炎31例
張龍濤
(河南省郟縣中醫院,467100)
小兒髖關節滑膜炎是以下肢疼痛、行走跛行為主要表現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臨床多見于3~10歲兒童,致病原因尚不明確。筆者自2013年7月—2015年4月,采用皮牽引配合中藥熱奄包治療髖關節滑膜炎31例,收到滿意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31例患者,男17例,女14例,年齡3~8歲,平均4.6歲;病程最長7 d,最短3 h;其中有明確勞損、外傷史9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13例,其余9例無明確誘因;左髖發病11例,右髖發病20例。
臨床表現: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的診斷標準:①年齡2~12歲;②髖關節疼痛;③患肢假性延長,患側腹股溝可有壓痛;④X線顯示:髖關節骨質正常,關節間隙稍增寬;⑤近2周可有感染史。符合以上特點并排除關節結核、化膿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股骨頭骨骺骨軟骨病、強脊炎性髖關節炎等可納入觀察病例。
本組31例均采用下肢皮牽引制動配合中藥熱奄包治療,2例患者配合藥物靜滴治療。
1.下肢皮牽引治療。患兒采取平臥位,患肢皮膚牽引制動。取患肢水平外展30°中立位,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8~1/6,每天持續牽引20 h以上,限制患兒下床活動,10 d為1個療程。
2.中藥熱奄包治療。中藥熱奄包所用藥物為四妙散加減(蒼術、黃柏、川牛膝、薏苡仁、忍冬藤、當歸、紅花、川芎、茯苓、延胡索、威靈仙、透骨草等)打粉外用,蜂蜜調成糊狀,微波爐加熱后髖關節周圍外敷,局部毛巾包裹,每次120 min,每日2次,10 d為1個療程。
3.藥物口服治療。髖關節滑膜炎的藥物治療一般選用抗生素、抗病毒及維生素C等,本組病例中2例患兒有發熱伴血象偏高等表現,予靜滴青霉素、維生素C治療各5 d,其余病例均未采用口服或靜滴藥物治療。
4.功能鍛煉。早期患肢嚴格制動,防止再次刺激關節滑膜,可適當抬高患肢,行踝關節和股四頭肌的功能鍛煉;中后期在床上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髖關節屈伸功能鍛煉,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療效標準:參照《實用骨科手冊》[2]制定。痊愈:患髖疼痛、腫脹完全消失,髖關節周圍無壓痛,關節活動正常;顯效:髖關節腫痛減輕,髖關節周圍輕微壓痛,關節活動輕微受限;有效:髖關節疼痛減輕,周圍有壓痛,關節活動輕微改善;無效:癥狀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
結果:本組病例中最短治療7 d,最長治療28 d,平均治療13 d,按上述標準評定,痊愈28例,顯效1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6.77%。
小兒髖關節滑膜炎是兒童時期常見的髖關節疾病,多為急性單髖發病,男孩多于女孩,常見表現為下肢疼痛、跛行、拒絕行走[3]。病因尚不明確,多認為與感染、損傷、過度勞累相關,主要病理表現為滑膜毛細血管充血、水腫、細胞滲出或破裂出血,產生大量炎性致痛因子,從而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容易引起髖關節內壓力增高,影響股骨頭骨骺血運,可能引起股骨頭骨骺缺血性壞死[4]。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由于患肢會出現假性延長,又稱“長腳風”?!端貑枴け哉摗吩弧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風寒濕邪易乘虛而入,流注關節,痹阻經絡,不通則痛,日久郁而化熱,濕熱相搏致關節腫脹,筋脈拘急,關節活動受限。病因與外傷、勞損有關,正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曰:“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打損傷,瘀血凝結,腫硬筋翻,足不能直行”。病邪內留時,外傷或勞損致局部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可致發病。損傷初期病機多為瘀血內阻,濕熱下注,治療上以清利濕熱為原則。小兒服藥困難,根據《理瀹駢文》中“內用之方即外用之方,內用之理即外用之理”,我科中藥熱奄包藥物以四妙散為主方,選用當歸、川芎、紅花、牛膝等活血化瘀、引藥下行;黃柏、忍冬藤清熱燥濕;延胡索、威靈仙、透骨草等祛風除濕、通經止痛;蒼術、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濕;全方共達清熱利濕、化瘀通痹之功,配合熱奄包溫熱功效,能改善膝周血液循環,促進藥效釋放,增強疏通經絡,能消除或緩解臨床癥狀,加速損傷的良性修復[5]。
小重量的皮膚牽引可以緩解髖關節局部肌肉痙攣,減輕髖關節內壓力,有利于促進關節內炎癥吸收及滑膜修復,改善股骨頭局部血液循環。同時下肢皮牽引可以有效限制患兒活動,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減少滑膜的進一步損傷。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7.
[2]陳中偉.實用骨科手冊[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323.
[3]尹航,張錫慶,王曉東,等.急性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的診斷與治療[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3):483.
[4]潘少川.實用小兒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76.
[5]萬富安.兒童髖關節滑膜炎的中醫藥治療[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3,11(2):36.
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