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務霞
(山東省威海市中心醫院,264400)
?
溶血性尿毒癥與輸異型血造成溶血反應兩者血尿識別
畢務霞
(山東省威海市中心醫院,264400)
臨床上患者出現血尿常預示病情比較嚴重,當然造成血尿原因很多,如感染、家族性及遺傳性、妊娠、產后、某些免疫缺損性疾病、轉移性癌等。在產科患者重度子癇前期并發HELLP綜合征[以溶血(H)、肝酶升高(EL)、血小板減少(LP)為特點,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嚴重并發癥]可出現血尿。當今孕期保健工作引起各階層重視,孕產婦出現血尿極其甚微,如能做到對血尿敏銳的觀察,將減輕患者痛苦,減少并發癥發生。現將本科收治子癇前期的患者出現溶血性尿毒癥報道如下。
2013—2014年共隨機收集15例足月妊娠子癇前期的患者,其中輕度子癇前期4例、重度子癇前期10例、重度子癇前期并發HELLP綜合征1例。其中胎齡37~39周11例,40~41周2例,41~42周2例。
臨床癥狀及預后
14例患者無頭暈、視物模糊癥狀,1例出現輕微頭暈癥狀。血壓141~150 mmHg/90~96 mmHg共12例;150~160 mmHg/97~100 mmHg共3例。水腫(++),為11例;水腫(+++),為4例。24 h尿蛋白定量1 g為6例,24 h尿蛋白定量2 g為5例,24 h尿蛋白定量3 g為4例。肝功正常10例,1例谷丙轉氨酶輕度增高,3例尿酸輕度升高,1例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白蛋白降低、血小板減少及溶血性血尿。15例患者,4例順產,11例行剖宮產術。切口均一級愈合出院,1例新生兒因吸入綜合征轉兒科治療,其余正常。
子癇前期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主要是全身小血管痙攣,全身各系統各臟器灌流減少,對母嬰造成危害,甚至導致母嬰死亡[1]。HELLP綜合征是以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是嚴重威脅母嬰安全的圍生期疾病之一[2]。現在國家對計劃生育工作非常重視,各級醫療單位落實到位,對孕婦進行宣傳和指導工作,有異常及時處理。使得妊娠高血壓疾病基本在門診得以有效緩解,但仍有少部分患者需住院治療控制風險,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達到延長孕周的目的。
妊娠高血壓疾病癥狀重在識別溶血性尿毒癥。當輸異型血時,首先表現頭脹痛,面部潮紅,惡心嘔吐,心前區壓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劇痛,繼而出現黃疸和血紅蛋白尿,即醬油色尿,同時伴有寒戰、高熱、呼吸急促和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最后出現少尿、無尿等急性腎衰竭癥狀。而溶血可表現頭暈乏力、陰道流血、鼻出血、便血和紫癜。可有腰痛、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皮膚出血點、紫斑和瘀斑,口腔、鼻腔黏膜出血,嚴重者可發生消化道、泌尿道、視網膜和硬膜下出血或抽血時發現針管內有溶血現象,穿刺點出血不止,血壓逐漸升高,休克時降低等表現。微血管溶血所造成的急劇性貧血、黃疸、醬油色血紅蛋白尿或鏡下肉眼血尿,短時間內出現少尿至無尿[3]。實驗室檢查:周圍血涂片可見異形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增多、血紅蛋白降低以及膽紅素升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尿液出現濃縮、血尿、尿蛋白(++++)、管型尿。
臨床上并非所有病例都以上述癥狀出現,15例當中,1例重度子癇前期,只是肝酶輕度增高、血壓增高達160/100 mmHg,精神狀態良好,無頭痛及視物模糊,準備翌日行剖宮產術,結果術前1 d靜滴硫酸鎂過程中出現茶水樣顏色,醫生考慮血尿,立即查尿常規報告為潛血(++++),皮膚顏色無紅暈,未見瘀斑及出血點。經輸注冷沉淀、腎上腺皮質激素、5%小蘇打、熱水袋保護腎臟等急救措施病情穩定,考慮重度子癇前期并發HELLP綜合征急癥手術,慶幸觀察治療及時,患者病情得以控制,新生兒轉兒科治療,最后母子均平安出院。
重度子癇前期如觀察治療不及時極易發展到HELLP綜合征。從事產科護理工作可以說從工作第一天起到退休,一生當中很難捕捉到患者真實血尿的出現,因為現在經濟及醫療條件較好,醫院對圍產期孕產婦的復檢到位。以往理論上的血尿顏色只是概念性,當實際中真正出現血紅蛋白尿即醬油色,會誤認為喝水少尿液濃縮而為濃茶色。上述患者出現血尿就是醫生查房時發現,誤認為溶血性血尿必須都有頭脹痛或腰背劇痛。因為輸血出現輸血反應,是輸入異型血時抗原抗體發生反應,使得早期紅細胞凝集成團,阻塞部分小血管所致,發病急且重。而非輸入異型血造成溶血性血尿,往往無癥狀或有輕微癥狀,因人而異。因此,通過上述病例切記,凡是子癇前期的患者,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尿中出現茶水顏色就要考慮溶血的可能,對血尿顏色判斷的失誤,說明對HELLP綜合征沒有充分識別,本文案例值得同行們共同學習參考。
[1]樂杰,謝幸,林仲秋,等.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2-93.
[2]王月玲,茍文麗.HELLP 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及診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5):262-263.
[3]徐翠清,于風華,宗保娥,等.產后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研究進展[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10):595-596.
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