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梅 袁作武
(湖北省洪湖市中醫醫院,433200)
?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心理健康分析及健康教育對策
魯小梅袁作武
(湖北省洪湖市中醫醫院,433200)
類風濕關節炎(RA)主要表現為慢性、對稱性、頑固性的多關節炎癥,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劇烈關節腫痛所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態對治療及康復影響極大,應予以高度重視。本科室對560例RA患者進行了健康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2014年3月—2015年7月本科室收治560例RA患者,其中男性213例,女性347例;年齡23~76歲,平均34.45歲;病程3個月~28年;患者來自全國各地,并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分類標準修訂的RA診斷標準。
1.焦慮、疑問。見于RA早期患者,一旦經醫生診斷得知,首先通過電腦或手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RA的治療和預后,多次反復檢查自對疾病,產生心理應激心態如“不是我”“我不信”“我不會”等,一般這種不會太久。
2.恐慌、憤怒。RA患者經多方治療一段時間,效果不甚理想或欠佳,情緒上產生驚慌失措和逆反心態,另外對醫療費用較高和治療療程較長的擔憂,或需要家人及親友的支持,當親人不在身邊時產生不被重視或忽視的感覺,心理反應是“怎么辦”“太不公平了”等。
3.抑郁、孤獨。由于RA是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患者對生活失去信心,壓抑自己的情感,產生被生活拋棄的心理,出現喜怒無常,病情嚴重時患者產生寂寞感和孤獨感,不愿與人交流,產生抑郁、恐懼的心態,甚至認為自己是多余的人,表現為郁郁寡歡、悲傷。
4.承認、失望。RA病情處于中晚期患者,久治不愈,其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常認為自己無藥可治,只是在醫院等死,對治療完全失去信心并產生輕生的念頭,情緒低落,出現悲觀絕望,依賴性強,表現為臥床不動、不語、嘆氣、拒不見人、不愿進食等。
1.教育方式。患者入院24 h內完成入院評估,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針對不同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個人愛好及健康需求等制訂健康計劃,對患者進行循環和重復的教育。
2.教育內容。①對焦慮、疑問的患者:入院時應耐心講解RA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各種檢查、治療方法,語言通俗易懂,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在交流中鼓勵患者暢所欲言,盡量釋放出所有疑慮,然后針對這些疑慮做出科學解釋,達到消除疑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向患者講述情緒與疾病的關系,早日控制疾病。②對恐慌、憤怒的患者:應關心同情患者,交流談心,進行心理疏導,只要堅持正規用藥和持之以恒,隨著醫學不斷進步,80%以上可以長期緩解和治愈,面對事實,承認現實,不要恐慌和整日悲觀等,要從思想上戰勝疾病,以精神力量去消滅他。③對抑郁、孤獨的患者:采取從言語上熱心,尊重患者的人格,與之交流,理解和接受患者說出的苦惱,使其產生共鳴和被理解,樹立自強自立的心態,做好同疾病長期斗爭的心理準備,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主動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應指導患者進行各種關節功能鍛煉,鼓勵患者一邊治療一邊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體現自己的價值,消除自卑和孤獨的不良情緒,閱讀有益的書籍,增加生活情趣,練習琴棋書畫,轉移心境。④對承認、失望的患者:首先加強安全措施,其次密切觀察一切動態和情緒變化,采用寬容的態度,說話態度和諧,動作輕柔,應當運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與患者談心,對患者客觀、實事求是地講述我院治療方案(以中醫中藥為主、西藥為輔、辨證辨病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獨特療法),30年來我院風濕病科治療RA患者100多萬例,有效率達97.8%,早期患者經治療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中期患者能控制病情發展,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及家務,晚期患者明顯改善癥狀,大大提高生活質量。可列取一些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感到治療有希望,積極配合醫生的藥物治療。
560例RA患者在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和家屬的支持下,采用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消除了不良心理因素,主動配合我院風濕制劑藥物治療,并定期來我院復診,病情控制135例,顯效267例,好轉14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7.86%,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