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云 王濟梅
(山西省太原市中醫醫院,030009)
?
“冬病夏治”治療肺病理論探析
董曉云王濟梅
(山西省太原市中醫醫院,030009)
【關鍵詞】冬病夏治;肺病;理論探析
冬病夏治貼脊療法,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治病方法,與內治法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依據古代“天人相應”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學說以及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選取病體相應腧穴,在夏季采用溫熱藥物貼敷,以扶助人體陽氣,提高免疫力來治療慢性肺病。
穴位貼敷療法的淵源
貼敷療法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內經》中就已有“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風中血脈”的記載,此為外用膏藥的開端。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中有:“治瘰疬未潰者,宜天灸,以毛茛鮮者搗泥,縛疬,帛束之。俟發泡棄之。”李時珍《本草綱目》更是收載了不少穴位貼敷療法,如“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劑中,水從便溺而下,數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腫,用此有效”。《醫宗金鑒》采用蔥白搗爛加麝香少許敷臍,加以冷熱刺激,以治療小便癃閉點滴難出之證。清代是穴位貼敷較為成熟時期,出現了中醫外治專著,《急救廣生集》其中不乏穴位敷貼之法,僅以神闕穴而言,就有何首烏貼臍中治自汗,五倍子貼臍治盜汗等;吳師機對外治法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理論探索,著有《理瀹駢文》一書,指出:“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
冬病夏治的理論根源
冬病夏治的理論源于傳統中醫學的“天人相應”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學說及經絡學說。
1.“天人相應”理論。《內經》認為人與自然關系非常密切,生命的根本在于陰陽協調統一。自然界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之氣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經之氣和五臟之氣的運動。自然界氣候變化,關系于五運六氣的運動,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于六經之氣和五臟之氣的協調。人身的陰陽之氣與自然界的陰陽之氣之間存在著相應貫通的密切關系,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正如《靈樞·歲露》所言“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早在2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利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古人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按照歷法來說,冬至是陰的及至,物極必反,陰極而陽生,所謂“冬至一陽升”;夏至是極陽之點,陽極生陰,亦即“夏至一陰生”。冬至伊始,陽氣漸生,陰氣漸衰;夏至開始,陰氣漸旺,陽氣日衰。但是陽氣的萌動升發則在春季,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故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以一日而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則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藏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素問·生氣通天論》更明確指出:“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文中把人體中的陽氣比作天體中的太陽,突出了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性,強調了保持人體陽氣充沛在防病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學說。《管子·形勢解》云:“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所以春夏要順其生長之氣以養陽,使陽氣充沛,顧護陰精;秋冬則順其收藏之氣以養陰,蓄積陰精,確保春夏升發有備。
“冬病夏治”是“天人相應”理論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學說的有機結合、具體應用。所謂“冬病”筆者認為有三層含義:①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發作、加重。如反復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②春秋季節多發,與受涼明確相關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③另外一些與寒冷相關的疾病,如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腰椎病、老年畏寒癥以及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可以看出,“冬病”患者共同表現為陽虛、畏寒,病機特點為肺脾腎氣虛乃至脾腎陽虛,致陰寒痰飲留伏于肺,遇感引發。
根據陰陽制約關系,春季時萬物復蘇,人體內陽氣生發,至夏至時陽氣充沛,尤其“三伏天”,陽盛達到極點,是陽氣最旺和體內寒凝之氣易解之時,為恢復人體陽氣最佳時機。此時以溫熱藥貼敷治療,人體陽氣得天陽、溫熱藥相助,以陽克寒,扶益陽氣,可驅散患者體內的“陰寒留飲”之氣,既可調和臟腑陰陽,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和內在平衡,使失衡陰陽達到穩態,將“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冬病夏治的作用。
從陰陽互根而論,春夏養陽是為秋冬儲備陽氣;秋冬養陰是為春夏養陽奠定基礎。正如張介賓所說:“夫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圣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計。”
3.經絡學說。《靈樞·經脈》曰:“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明確指出經脈與五臟依次相系,與六腑分別連屬。經絡溝通臟腑體表之間,并借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對于經脈的作用,提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可見經絡學說在中醫的診斷、治療等方面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歷代醫家都相當重視,明代李梴曾說:“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實踐證明,疾病發生后既可由表入里,又可由里出表,內外的入里出表,多以經絡為傳變途徑。通過針灸、推拿、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等中醫的特色療法,可以調整患者的陰陽虛實。筆者曾在1999年“中國中醫藥特色療法及臨床經驗交流會”上發表論文《冬病夏治貼脊療法與經絡放大效應》,闡述了冬病夏治的作用機制為通過藥物敷貼,局部穴位發泡,藥物滲透并沿經絡循行傳導、放大、增益藥效至臟腑或病所。有資料顯示,河北武密山應用生物化學的方法不僅證實了“體表穴位—經絡通道—絡屬臟腑”的客觀存在,更證實了內病外治的主要作用機制為穴位經絡通道的放大效應。此項研究,驗證了冬病夏治貼脊療法的理論體系,為該療法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
冬病夏治的現代研究機制
冬病夏治的現代研究較多,筆者查閱了1989—2009年《中文期刊數據庫》,文獻涉及范圍較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對免疫機制的影響。中藥穴位貼敷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免疫影響是肯定的,目前對支氣管哮喘的研究強調細胞因子網絡的作用,有資料表明[1]:IL-13是一個重要的介導變態反應Th2型細胞因子,它的過度增殖可誘發變態反應,出現氣道高反應性、嗜酸性粒細胞炎癥、IgE增高等,IL-4對IgE的合成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它可以增強肥大細胞的脫顆粒作用;IL-10具有很強的炎癥抑制作用,是哮喘發病中的一種抗炎因子[2]。陸偉珍[3]通過觀察穴位貼敷前后細胞因子IL-4、IL-10、IL-13的水平,證實該療法可以降低IL-4、IL-13的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從分子水平解釋了穴位貼敷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姚紅等[4]通過觀察穴位貼敷對IL-4、γ-干擾素水平的影響,證實中藥穴位貼敷療法可調節體內細胞免疫反應,降低嗜酸性粒細胞含量,抑制嗜酸性粒細胞介導的氣道炎癥性反應,減少哮喘發作。
2.對肺功能的影響。王淑偉等[5]采用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觀察治療前后肺功能的變化,證實貼敷療法可以改善反映小氣道功能的V50、V25,改善反映中央大氣道功能的FVC、FEV1,降低氣道阻力,改善患者通氣狀況,增強肺功能。褚東寧等[6]對哮喘緩解期患者貼敷“咳喘巴布膏”,觀察最大呼氣流速,75%最大呼氣流速、50%最大呼氣流速、一秒率、最大呼氣中期流速、峰流速值等,結果發現以上指標具有明顯改善。
3.對受體的影響。氣道平滑肌細胞膜上有β2受體、M受體,β2受體與激動劑結合后,可以引起氣道平滑肌的舒張,M受體可抑制由β2受體介導的氣道舒張反應。支氣管哮喘患者由于反復使用β2受體激動劑及受多種炎癥介質的影響,造成β2受體下調,M受體上調。沈慧風等[7,8]采用中藥貼敷觀察比較哮喘豚鼠肺組織β2受體、M受體,結果表明中藥貼敷可以上調β2受體含量,下調M受體含量,從而降低平滑肌收縮,改善氣道的高反應性。
展望
我院自1982年始采用“冬病夏治”貼脊療法治療慢性肺病,經追蹤、臨床驗證近30年,收到顯著療效。但是該療法存在一些副作用,主要表現為貼敷部位發紅、起泡、破潰、瘙癢等。甚至可能引發持續數年的全身皮疹,皮膚瘙癢;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局部的瘙癢、起泡等終止治療而影響療效。目前涉及“冬病夏治”療法的機制研究及綜述較多,但對于療程及副作用的系統研究相對較少。
1.關于療程與療效的相關性。清代名醫張璐在《張氏醫通》中論述了貼敷的適應證、藥物組成、選穴、貼敷時間等,指出:“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凈末一兩,延胡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姜汁調涂肺俞、膏肓、百勞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但是近30年調查,筆者發現有少數患者貼敷1年即明顯見效,病情未復發;個別患者貼敷3年,停用五六年后病情反復。療程與療效是否正相關、療程究竟應該多長是困惑筆者的一個難題。
2.關于貼敷季節與療效的相關性。在治療時機方面大多醫者認為治療季節應選擇小暑至立秋間三伏天進行,認為該療法主要是遠期療效。我們在臨床中對部分患者進行了非伏天的治療,也收到了一定效果,而且對改善患者虛寒體質的近期療效比較明顯,所以貼敷季節與療效的相關性,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3.關于起泡與療效的相關性。“冬病夏治”治療慢性肺病的療效毫無疑問,且由于其簡、便、廉、驗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根據經絡理論,腧穴部位出現上述副作用是穴位對藥物刺激產生的應答,證明治療開始起效。《針灸資生經》曰:“凡著艾得灸瘡,所患即瘥,若不發(泡瘡),其病不愈。”《小品方》有:“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但是起泡、瘙癢導致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下降,影響療效發揮,起泡與療效的相關性到底如何,真實性有多少,如何解決起泡問題,增強患者的依從性,成為困惑筆者的新難題。
綜上所述,冬病夏治貼敷治療咳喘病,療效是肯定的,目前文獻報道較多,所涉及的組方、選穴、機制等缺乏大樣本研究,較少涉及療程、副作用的研究,另外相關的基礎研究明顯滯后于臨床,我們期待該療法可以達成共識,形成指南,使中醫外治法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孟瑩,蔡紹曦.IL-13及其在哮喘發病機制中的作用[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1,21(9):711-713.
[2]張嘉琳.IL-4和IL-10基因啟動子區多態性與哮喘[J].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2003,26(2):104.
[3]陸偉珍.中藥穴位敷貼對哮喘患者細胞因子IL-4、IL-10及IL-13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2):129.
[4]姚紅,童娟,張盤德,等.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炎癥細胞水平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4):289.
[5]王淑偉,尚德志.穴位貼敷對慢性支氣管炎肺功能的影響[J].錦州醫學院學報,1998,19(5):25.
[6]褚東寧,樓金吐,賈桂孌,等.咳喘病巴布膏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4,11(2):70.
[7]沈惠風,閔亮,李鶴,等,中藥透皮療法對哮喘豚鼠肺M受體的影響[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2):47.
[8]沈惠風,李鶴,閔亮,等,中藥外敷治療哮喘對β受體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3,12(4):212.
(收稿日期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