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冬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鄭州 450000)
?
·穴位貼敷·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袁冬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鄭州 450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指由于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肥大性、老年性、退行性關節炎。主要表現是關節疼痛和活動不靈活,X線表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致密,骨小梁斷裂,有硬化和囊性變。多發于中老年人,多見于寒濕痹阻型。“冬病夏治”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通過適當地外用一些方藥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可以說“冬病夏治”體現了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對疾病重視預防為主的理念。三伏貼療法自古代流傳至今,有悠久的歷史,清代張璐的《張氏醫通》就有記載。
一般資料
50例膝關節炎的患者,貼敷期間未做任何治療,男16例,女34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40歲,均無穴位貼敷治療禁忌證,并嚴格按照療程進行貼敷。
方法
將中藥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徐長卿分別按2∶1∶1∶2∶2的比例配制后,研磨成藥粉,用新鮮姜汁調配成藥糊,放置于穴位貼藥貼中心部位,然后貼于選定穴位。貼敷的穴位選擇為:陽陵泉、內膝眼、外膝眼、血海、犢鼻、鶴頂、阿是穴等穴位。貼敷時間:夏至貼、初伏貼、二伏貼、三伏貼、鞏固貼,每個時間段貼1次,共貼5次為1個療程。
護理
情志護理:穴位貼敷前告知患者貼敷的目的和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焦慮情緒,積極配合治療。介紹療效好的病例,告知患者冬病夏治療程及時間,以便于患者按療程貼敷,樹立治療信心。生活起居護理: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限制其劇烈活動,以免汗出過多,導致氣血兩虛,也要避免低溫及空調電扇直吹,避免洗涼水澡。
注意事項:敷貼期間,忌煙、酒、生冷、油膩、辛辣之品,貼敷之后可能在皮膚上留下中藥的沉著,用濕毛巾擦拭即可。貼敷時間為6~8 h,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瘙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貼敷后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涂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到皮膚科就醫。
討論
冬病夏治的理論可以溯源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順應陽氣升發、萬物始生之特點,秋冬順應萬物收斂閉藏、陰氣漸生的特點。即春夏養生、養長,以養陽;秋冬養收、養藏,以養陰。其所蘊含“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來“冬病夏治"最早的理論源流。
骨性關節炎多以感受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流注關節而發病。治療多以溫經散寒、祛風通絡為法。根據陰陽制約關系,在夏季三伏天,陽氣最旺和體內寒凝之氣易解之時,扶益陽氣,可達到溫陽散寒目的,從而使陰陽平衡。所以春夏養陽,是為秋冬儲備陽氣。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能化痰逐飲、散結消腫。甘遂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能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細辛辛溫,歸肺、腎經,能祛風、散寒、行水、開竅。徐長卿辛溫,歸肝、胃經,能鎮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延胡索辛、苦、溫,歸肝、脾經,能活血、利氣、止痛。諸藥通過其辛散之性可以透過皮膚角質層及毛囊、汗腺等,通過經絡由外向內、由表及里直達病所,以鼓舞正氣、抗邪外出。因而,通過穴位貼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確實可以起到花錢少、療效好的功效,值得推廣應用。
(收稿日期20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