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東杰 梁鳳連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
肝郁脾虛型月經失調驗案1例
曾東杰梁鳳連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患者,女,35歲,于2015年6月10日就診。主訴:停經兩月余。病史:患者自訴停經2個月,時有兩脅疼痛,每遇心情欠佳時加重,偶有頭痛眩暈,乳房脹痛胃欠佳,長痘,易疲勞,舌紅苔淡白,脈偏弱。辨證:月經失調(肝郁脾虛)。方藥:柴胡10 g,白術15 g,白芍15 g,當歸10 g,炙甘草10 g,薄荷6 g,炮姜15 g,茯苓15 g,黃芪20 g,牡丹皮10 g,梔子10 g,益母草15 g,吳茱萸3 g,砂仁6 g,秦艽15 g,紫草15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0 g,共7劑,每日1劑。隨訪:服用藥物1周后,患者訴月經來潮,余癥狀較前緩解,繼續服用本方劑,每日1劑,1個月后復診,患者訴月經恢復正常,兩脅、乳房脹痛感消失,心情也較前舒暢,囑患者保持心情愉悅,遇有情緒不適或月經失調可服用逍遙丸。
按語:月經的產生,是腎、天癸、沖任、胞宮互相調節,并在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的協調作用下,胞宮定期藏瀉的結果。腎為主導,天癸為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陰精與動力,沖任匯集臟腑氣血下達于胞宮,胞宮藏瀉有期則月經按時來潮。肝、脾、心、肺在月經中也起著重要作用。肝藏血,主疏泄,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郁,情志所傷往往影響肝經,導致肝氣郁結而發生月經異常。脾氣主升,具有統血功能,使血液循脈道而行,并維持子宮、胞脈的正常功能;脾胃化生氣血,一方面充養腎精,另一方面又通過經絡輸注于胞宮,所以脾氣虧虛,生化之源不足,無以充養胞宮就會出現月經失調等。
患者停經兩月,時有脅痛,兩脅為肝經所過,脅痛為肝病,每遇心情欠佳時加重,為肝郁氣滯,影響情志。偶有頭痛眩暈,為肝陽上亢。乳房脹痛,亦為肝郁氣滯。長痘為肝失疏泄,脾不運化。易疲勞,舌紅苔淡白,脈偏弱為脾胃虧虛,生化乏力所致。女子以肝為先天,肝病每及婦人經帶胎產,故女子之病,首以柴胡疏肝為君,體現治病求本;白芍、當歸、秦艽補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炮姜溫中健脾;黃芪、甘草益氣補虛;佐以牡丹皮、梔子補中有瀉;加之婦科要藥益母草、紫草活血通經;薄荷、砂仁疏肝理氣;桑白皮、地骨皮引藥下行。諸藥合用,有疏肝健脾通經之效。
(收稿日期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