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峰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中醫醫院,274009)
?
中醫序貫三聯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李冠峰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中醫醫院,274009)
【關鍵詞】三聯療法;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在頸椎病中占20%左右[1],發病率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對來我院診治的83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用中醫序貫三聯療法治療,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83例全部為門診患者,男37例,女46例;年齡27~65歲,平均43歲,病程10 d~1年。X線顯示,頸曲變直或反張23例,鉤椎關節不對稱30例,動力位片示失穩增生30例。
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③X線片顯示階段性不穩定和鉤椎關節增生;④伴交感神經癥狀;⑤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排除椎動脈Ⅰ段和Ⅲ段供血不足、神經官能癥與顱內腫瘤。
納入標準:①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者;②能積極配合完成臨床觀察者;③年齡不超過65歲。
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5歲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合并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嚴重原發病及精神病患者;④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已接受有關治療影響觀察者。
治療方法
芪根丹夏湯口服,主要有黃芪30 g,葛根18 g,丹參30 g,川芎15 g,姜黃12 g,天麻12 g,鉤藤12 g,半夏12 g,甘草6 g組成,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用,飯前服,10 d為1個療程。
推拿治療:①按揉松筋: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醫生站在患者的一側,先用揉法,沿頸后中線,頸旁肌、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由上而下依次揉5遍,重點揉捻風池、風府、肩井及阿是穴,再用點按法在上述部位操作5遍,最后用彈撥法和拿法對頸后頸旁軟組織的條索硬結進行操作,時間5~10 min。②拔伸整復: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醫生坐于患者的頭側,用拇指的螺紋面自印堂到前發際、自前額正中到兩旁太陽穴交替施用抹法推拿操作5遍,再點按太陽、頭維、百會、角孫、四神聰等穴,每穴1 min。最后醫生一手在下墊在患者的枕下方并將其托住,另一手在上托握住患者的下頜,并使患者頭部向各個方向輕輕搖動,待確認其頸后肌肉基本放松后采用拔伸手法將患者身體在床面上滑行拖動,同時在拔伸狀態下左右旋轉到極限位(約45°)反復5遍,上述推拿方法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耳穴壓豆:取穴內耳、額、枕、腦點、神門、交感。隨癥取穴;伴頭痛加皮質下;伴耳鳴、耳聾加聽宮、聽會;伴視物不清加肝、脾、腎、眼;伴惡心嘔吐加胃、肝、脾;伴頸部疼痛加頸、肩。操作方法:將耳穴部位以酒精棉球輕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郭,右手用鑷子夾取備好的方形耳穴貼對準穴位緊貼壓其上,并輕輕按揉1~2 min,每日按壓3~5次,隔3 d換1次,兩耳交替貼用,10 d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評價標準[3]。治愈:原有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結果:本組83例,治療時間10~20 d,平均13 d,癥狀改善或消失時間4~15 d,平均9 d,均于治療2個療程后按上述標準評定,結果治愈65例,好轉15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6.4%,治療期間均無異常反應。隨訪1年后按上述標準評定遠期療效。結果治愈60例,好轉18例,無效5例,有效率為94.0%。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為主要癥狀,屬中醫“眩暈”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1],本虛乃臟腑功能衰弱,標實為經脈阻滯。臟腑功能衰弱影響氣血津液的正常代謝,則產生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阻滯于經脈影響精血上承榮腦。在臟腑功能衰退,精血虧虛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了腦部的失養狀態,從而發生眩暈等癥狀,所以益氣活血、熄風祛痰為其治療原則。芪根丹夏湯中,黃芪益氣,氣行則血行,為君藥;丹參、川芎、姜黃活血化瘀,促進微循環、改善腦動脈的供血,葛根散表邪又能生津,而使筋脈得以舒緩,善治項強,共為臣藥;天麻入肝經,有熄風祛痰、定眩止暈的作用,鉤藤平肝熄風止痙,半夏化痰,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頸椎病的推拿療法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已有炎性反應物的吸收消散,解除肌肉緊張、痙攣,減少新的水腫、溢出及對脊神經、椎動脈的壓迫,糾正關節錯位。解除頭皮毛發區血管神經的緊張、痙攣,調節顏面部肌肉緊張度,增加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向腦部供血,緩解缺血狀態,達到解痙止痛、醒腦明目的目的[4]。從中醫的理論看,耳朵是人體的微縮器,是五臟六腑筋脈的外在窗口,現代生物全息理論及實踐也證明耳朵與全身各部有著密不可分的對位關系,任何一個器官都可以在耳朵找到一個對應的反射區域,并借助刺激達到調整治療的目的[5]。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耳與十二筋脈有密切的關系,《靈樞·口問》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常刺激耳穴能疏通經絡,推動瘀滯的氣血,驅散病邪、調整陰陽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筆者采用中醫序貫三聯療法,運用芪根丹夏湯內服,手法推拿配合耳穴壓豆,三者互補相互為用。雖然途徑不同但作用一致,提高了臨床的治愈率,具有副作用小、無需住院、患者易于接受的優點,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柏齡,馬曉春,劉茜.劉柏齡治療脊柱病經驗擷要[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4-85.
[2]孫宇,李貴存.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解放軍醫學雜志,1994,19(2):156-158.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0.
[4]岳壽偉.頸椎病非手術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75.
[5]周榮,胡玉玲,齊強.實用圖示耳穴療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1.
(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