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黑龍江省雞西市中醫院皮膚科,158100)
凍瘡
張云飛
(黑龍江省雞西市中醫院皮膚科,158100)
文章對凍瘡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預防等進行介紹。
凍瘡;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預防
凍瘡是一種與寒冷相關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癥性皮膚病。
寒冷是凍瘡發病的主要原因。當人體皮膚在遇到寒冷(0~10℃)、潮濕或冷暖急變時,局部小動脈發生收縮,久之動脈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病。此外,病人自身的皮膚濕度、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經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內分泌障礙等因素也可能參與發病。缺乏運動、手足多汗潮濕、鞋襪過緊及長期戶外低溫下工作等因素均可致凍瘡發病。
凍瘡好發于初冬、早春季節,以兒童、婦女和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多見,這類人群常伴有肢體末端皮膚發涼、肢端發紺、多汗等表現。皮損好發于手指、手背、面部、耳郭、足趾、足緣、足跟等處,常兩側分布。常見損害為局限性、淤血性、暗紫紅色、隆起的水腫性紅斑,境界不清,邊緣呈鮮紅色,表面緊張有光澤,質柔軟。局部按壓可褪色,去壓后紅色逐漸恢復。嚴重者可發生水皰,破裂形成糜爛或潰瘍,愈后存留色素沉著或萎縮性瘢痕。癢感明顯,遇熱后加劇,潰爛后疼痛。
有一種特殊類型的凍瘡多見于女性的股部。臨床上有特征性呈藍紅色浸潤性的斑,對稱分布在過度肥胖的股外側面,偶可有繼發性潰瘍,常合并毛囊性角栓。這些損害均與冷暴露有關,且在溫暖環境中消退。
手腳、面部、耳廓是最容易長凍瘡的部位,并且有時各個凍瘡的癥狀不全一樣,而根據凍瘡的不同程度,一般分為3個等級。
2.1一級凍瘡 也是最輕程度的凍瘡,只是皮膚表層受損,受損部位呈現豆子或指甲蓋般大小的暗紅腫塊或疙瘩。如果凍瘡部位受熱,會感到強烈的瘙癢,天氣轉暖即會自動愈合。
2.2二級凍瘡 在一級凍瘡的癥狀上加重,可能會長有水皰,內含淺紅色血液或淺黃色膿漿,會有不自覺的難以忍受的刺癢、腫脹及火燒般感覺,在受熱后感覺更加強烈。如果水皰破裂,還會伴有疼痛感。
2.3三級凍瘡 最為嚴重的癥狀,受損的皮膚會變紫甚至變黑,痛感喪失,在天氣轉暖后短時間內無法愈合,愈合通常持續時間較長。
根據寒冷季節發病,皮損的特征性分布及皮疹特點,不難診斷,無需其他輔助檢查。但需與系統性紅斑狼瘡、多形紅斑、干燥綜合征、冷球蛋白血癥、肢端發紺癥等疾病鑒別。
4.1系統治療 口服煙酰胺等血管擴張劑,或將丹參(2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中靜脈滴注,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和溶血栓等作用。
4.2局部治療 可用氦-氖激光和紅外線照射;或行激光穴位照射(足三里、復溜等)后,對凍瘡局部行散焦普遍照射。凍瘡處未破潰者,可外用復方肝素軟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維生素E軟膏等;已破潰者,外用5%硼酸軟膏、1%紅霉素軟膏等。可用桂附煎藥液浸泡患處,3次/d,20~30 min/次,邊浸邊用藥渣揉搓患處(方藥組成:桂枝、紅花、附子、紫蘇葉、荊芥各20 g,加水3 000 mL,煎沸,稍冷后用)。
4.3冬病夏治 將搗爛成泥的蒜曬干,涂抹于耐寒性較差的部位,3~5次/d,持續涂抹1周左右;可用姜片2次/d涂擦耐寒性較差的部位,連續涂擦1周左右。
①加強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②注意防凍、保暖,防止潮濕,不穿過緊鞋襪;③受凍后不宜立即用熱水浸泡或取火烘烤;④伴有其他相關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⑤反復發作者,可在入冬前用亞紅斑量的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局部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兒童的預防:形成凍瘡的大部分原因是寒冷天氣,所以,在冷空氣來臨之前,就要采取好預防措施。①加強兒童裸露部位的保暖措施,每天在裸露的皮膚上涂抹油脂,減少熱量的散發。外出時,給孩子戴上手套、口罩、耳罩,穿上保暖防水棉靴等。②不要讓易患凍瘡部位長時間處于冰冷潮濕的狀態,潮濕的衣物會帶走身體的熱量,所以,要時刻注意孩子的衣物是否干燥。若孩子的貼身衣物流汗潮濕,要立刻替換,保持身體的干燥。父母還需注意,不要給兒童穿緊身的鞋襪,避免造成局部組織的血液回流不暢。③不要讓容易長凍瘡的部位長時間處于靜止狀態,可以讓孩子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最好是每天都幫兒童按摩易患凍瘡的部位,這樣有助于局部皮膚下的血液正常循環,降低凍瘡的發生幾率。④不要在感覺到部分皮膚冰涼后,就立刻用熱水燙或直接用火烤,這有可能會使正常皮膚上長出凍瘡或加重凍瘡癥狀。⑤在日常飲食中,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補充高熱量食物及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肉類,有助于改善其裸露皮膚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以避免凍瘡的發生。
R75
A
1672-7185(2016)07-0011-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7.006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