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娜
綜述
淺談小兒補鈣
韓偉娜
作者單位:110021 沈陽,沈陽市鐵西區婦嬰醫院兒科
鈣是構成人體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對于維持人體各系統正常的生理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文章根據筆者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并查閱相關文獻,對兒童補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兒童缺鈣的原因與表現、鈣劑的吸收機制、如何選擇鈣劑產品及補鈣時的注意事項進行綜述。
鈣;兒童;補鈣;缺鈣原因;臨床表現;鈣劑產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關注健康,特別是兒童的健康。常有家長從孩子剛出生就開始補鈣,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不然,在一定范圍內,鈣攝入量低時吸收率就高,鈣攝入量高時吸收率則低,當鈣劑攝入量為800~1 200 mg時(個體存在差異),鈣劑就不再被人體所吸收,這一般稱為鈣吸收率的平臺期[1]。在日常生活中,兒童該如何補鈣,需要注意什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是家長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鈣既是人體必需的無機元素,也是構成人體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其含量約占人體鈣總量的99%,其余以游離態或結合態分布在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鈣對于調節人體細胞的功能、凝血、促進調節酶的活性、維持肌肉與神經的興奮和血液中酸堿平衡,以及保證細胞膜的完整通透性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維生素D與鈣結合可以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缺鈣和維生素D會導致骨質疏松,鈣和維生素D都不能在體內產生,需要完全依靠飲食和陽光獲得。近年來的許多研究表明,妊娠期母親和哺乳期嬰兒需要預防性補充鈣和維生素D。對于從未補鈣的孕婦,除了會出現缺鈣癥狀外,妊娠期高血壓的患病率增高[2],也會影響產后嬰兒的骨骼和牙齒的生長發育,造成嬰兒先天性缺鈣,這樣極易引起小兒佝僂病。嬰兒期缺乏維生素D和鈣可能導致兒童1型和2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多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還可引發乳腺癌、卵巢癌、直腸癌等[3]。
2.1原因 嬰幼兒缺鈣的原因較多,主要是由于小兒生長速度較快,需要大量的鈣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北方天氣冷、多風沙,不適宜嬰幼兒外出活動補充紫外線照射,以至于鈣的吸收較差;母乳喂養的孩子,母親本身缺鈣或嬰兒補充輔食含鈣量較低;嬰幼兒經常患病影響鈣的吸收等[4]。
2.2臨床表現 嬰幼兒缺鈣的臨床表征是不斷加劇的,初期主要表現為易驚、夜啼、多汗,可見枕禿;如果繼續發展,可表現為顱骨軟化、方顱、出牙晚、前囟閉合延遲、肋骨串珠、雞胸、漏斗胸、手鐲、X型腿、O型腿,甚至運動、語言發育落后;嚴重者發展為嬰幼兒期重癥佝僂病造成骨骼變形等[5]。
3.1鈣劑的種類 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的查詢顯示,目前,鈣劑藥品有1 814個,其中國產1 685個,進口129個;保健食品1 674個,其中國產1 604個,進口70個;按照類型分為無機鈣、有機鈣、有機酸鈣及無機和有機復合鈣。
3.1.1無機鈣典型產品 牡蠣碳酸鈣片、碳酸鈣咀嚼片、鈣爾奇D、天獅鈣咀嚼片、勁得鈣、坤寧健骨膠囊、安利鈣鎂片、骨髓壯骨粉、鰻鈣、康紐萊液體鈣等。
3.1.2有機鈣典型產品 蓋中蓋、葡萄糖酸鈣片、三精葡萄糖酸鈣、復方葡萄糖酸鈣口服溶液、金箍棒L-乳酸鈣、佳加鈣、愛爾鈣、枸櫞酸鈣咀嚼片、龍牡壯骨沖劑等。
3.1.3有機酸鈣典型產品 樂力鈣、螺旋藻氨基酸螯合鈣、復方氨基酸螯合鈣、福葉鈣金、多能鈣、海藻氨基酸螯合鈣等。
3.1.4無機和有機復合鈣典型產品 三合鈣咀嚼片(重要成份是含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磷酸氫鈣各50 mg)、小兒葡磷泛三鈣片、四維鈣片、維磷葡鈣片、葡萄糖氯化鈣注射液等。
3.2劑型
3.2.1口服液 如嬰兒健脾口服液等。
3.2.2片劑 新蓋中蓋兒童鈣片、葡萄酸鈣片、乳酸鈣片等。
3.2.3膠囊劑 御坊堂鈣劑軟膠囊、氨基酸螯合鈣膠囊、液體鈣膠囊等。
3.2.4咀嚼片 兒童維D鈣咀嚼片、鈣鎂咀嚼片、碳酸鈣D3咀嚼片、碳酸鈣咀嚼片、迪巧(維D鈣咀嚼片)等。
3.2.5顆粒劑 天獅兒童型營養高鈣沖劑、乳酸鈣顆粒(鈣鈣星)、迪巧小兒碳酸鈣D3顆粒、龍牡壯骨顆粒等。
3.2.6注射液 主要為葡萄酸鈣和氯化鈣注射液等。
3.3鈣的吸收機制 鈣吸收機制可分為飽和的跨細胞途徑和不飽和的旁細胞途徑。跨細胞途徑是一種發生在小腸近端腸腔的主動吸收途徑。當鈣進入小腸后,維生素D作用于腔面細胞膜,Ca2+進入細胞液并擴散,與蛋白(CaBP)結合,被線粒體攝取并存儲;細胞旁路途徑是主要發生在回腸的被動吸收途徑,當腸腔中Ca2+濃度較高時,Ca2+就會通過細胞旁路進入血液,維生素D可以促進吸收。鈣濃度較低時,鈣吸收以跨細胞途徑為主;當鈣濃度較高時,細胞旁路途徑也開始轉運Ca2+,最終,以分子鈣或離子鈣的形式吸收[6]。
自然界中的鈣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通常把這些化合物及其載體稱為鈣源。鈣制劑的毒副作用、含鈣量、吸收率、溶解度等指標作為鈣源的評價依據,鈣源決定了鈣制劑的品質。根據鈣源的化學成分,鈣制劑可歸納為無機鈣、有機酸鈣、有機鈣三類。以葡萄糖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和醋酸鈣為代表的無機鈣具有水溶性差,難于吸收,吸收時需要消耗胃酸,不適宜分泌胃酸量小的兒童使用。有機酸鈣能溶解于水,pH值近中性,吸收時不消耗胃酸,適合嬰幼兒補鈣。長期服用乳酸鈣容易產生疲勞感;檸檬酸鈣加速人體吸收金屬鋁離子而不利于人體健康;醋酸鈣易引起高鈣血癥及部分軟組織鈣化等。以氨基酸螯合鈣和L-蘇糖酸鈣為代表的有機鈣是由一種或多種氨基酸與無機鈣鹽構成的金屬有機化合物,以螯合物的形式持續解離出Ca2+,避免了血清中Ca2+濃度過高引起腎排Ca2+增加或患高鈣血癥,從而保證了鈣的充分吸收和利用,且無毒副作用,具有吸收緩慢、溫和胃脹不適、食欲不佳、便秘等副作用,無刺激性,特別適合兒童使用。應根據小兒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產品,因此,在選擇補鈣產品時,鈣源選擇、生產單位及質量標準應成為優先考慮的問題[7-9]。
5.1服用時間的選擇 研究顯示,應根據個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補鈣制劑,以少量多次為原則,以清晨和臨睡前各服1次為佳。如果服用1次,以晚上、睡前服用為佳,無論何種鈣劑都宜在進餐時與食物同服。因為進餐時分泌大量胃液,鈣被胃酸轉化為離子,從而在人體小腸內以離子形式吸收。進餐時服用鈣劑,可以降低堿性強的鈣鹽對胃黏膜的刺激,而食物中含有的淀粉等被分解為單糖,有助于鈣的吸收[10]。
5.2陽光充足時應增加戶外運動 維生素D能調節鈣磷代謝,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和鈣在骨骼中的沉積。但動物和植物中的維生素D,都要經過陽光中紫外線照射轉化為內源性維生素D,才能被人體所利用。因此,小兒僅補鈣并不能防患于未然,應多進行戶外運動和日光浴,出生后1~2個月即可抱到戶外適當曬太陽。
5.3孕婦注意營養 妊娠期的婦女同樣要注意飲食,除了滿足自身的營養所需外,還要為胎兒的茁壯成長和生長發育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妊娠期婦女鈣的需要量也明顯增加,妊娠中晚期分別增加到1 000 mg和1 200 mg[11]。以母乳方式喂養的母親要注意,乳汁中含鈣量為30 mg/100 mL,乳汁中鈣流失≥300 mg/d,如果母體缺鈣,久而久之,自身會腰酸腿疼、小腿抽筋,嚴重者會患骨軟化癥。同樣,進食母乳的嬰兒由于長期吃母體本身鈣不足的乳汁,導致缺鈣。因此,孕婦要多進食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干果、芝麻制品、蝦皮、海帶、骨頭湯、軟骨等,而且應少吃抑制鈣吸收的食物,如菠菜、竹筍等。
5.4兒童注意飲食 預防小兒缺鈣,補充含鈣食物非常重要,同時要注意食物間的合理搭配。應多吃酸性食物,鈣易溶于酸性溶液,而在堿性環境則會形成難溶性鈣鹽。因此,多吃酸性水果、果汁、乳酸、氨基酸等能促進鈣的吸收。還應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如魚肝油、動物肝臟、蛋黃等。
5.5補鈣的注意事項 一些食物與鈣劑易發生反應,因此,在補鈣時應謹慎。草酸易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沉淀,如菠菜、覺菜、毛豆等富含草酸的食物就應謹慎食用;牛奶與鈣劑易形成凝塊,因此,不能同時服用,以免造成鈣不易吸收;鈣離子與四環素類、哇諾酮類等抗菌藥物可發生絡合,既降低藥物的療效,也影響鈣的吸收[12]。
家長要留意兒童的成長,如果兒童出現缺鈣的臨床表現時,要及時帶其到醫院診治,遵醫囑及時服用補鈣藥物或保健食品并配合服用維生素D,同時,應注意日常均衡飲食,養成合理膳食的好習慣,多曬太陽,加強體育鍛煉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以利于兒童的健康茁壯成長。
[1] 王萍玉.兒童骨密度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2,13(3):138-140.
[2] 葉菀華,郭義紅.妊娠期高血壓通過孕婦補鈣預防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9):188-189.
[3] 王津平,李海宏,何青,等.孕婦、乳母及嬰兒補充鈣和維生素D[J].衛生研究,2009,38(2):193-195.
[4] 王東紅,王繼秋.對兒童補鈣的見解[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6,8(5):329-331.
[5] 張建琴.淺析合理補鈣[J].北方藥學,2014,11(2):98-99.
[6] 蔣金來,王令充,吳皓,等.鈣制劑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科技,2012,33(11):379-382.
[7] 陳華,鐘紅茂,范潔偉,等.國內補鈣產品的研究現狀[J].現代食品與藥品雜志,2007,17(6):57-59.
[8] 劉紹軍,劉麗娜.從鈣源角度探討如何選擇鈣制劑[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7):11-12.
[9] 李本明.補鈣制劑的合理選擇[J].黑龍江醫藥,2014,27(3):611-614.
[10] 張宗江,王慶方.淺談補鈣中注意的問題[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2):219-220.
[11]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100.
[12] 付春穎.合理選用鈣制劑的幾點思考[J].中外醫療,2009,34:186-187.
R72
A
1672-7185(2016)07-0035-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7.015
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