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義 張榮杰
病 例 報 告
原發性肝癌微波消融治療后針道擴散轉移1例
王學義張榮杰
作者單位:264300 山東 榮成,榮成市人民醫院介入科
文章介紹1例原發性肝癌經微波消融治療后發生針道擴散轉移的病例。
肝癌;治療;微波消融;種植擴散
原發性肝癌在我國屬高發病,東南沿海地區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內陸,且發病率仍有增高趨勢。以往,外科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主要甚至唯一方法,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手術、介入栓塞、微波消融等綜合性治療體系。目前,微波消融治療肝癌的技術已經成熟,具有安全系數高、創傷小等優點,其并發癥主要有發熱、穿孔、出血、感染等,術后針道轉移發生率較低。筆者在臨床工作中曾遇1例原發性肝癌經微波消融治療后發生針道擴散轉移的病例。現報告如下。
病人女,60歲,既往有“乙肝”病史5年,2014 年10月,病人在我院發現肝臟占位病變,后確診為“原發性肝癌”,在我院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治療3次,術后恢復良好,病情穩定。2015 年5月再次入院,CT檢查:肝左葉低密度灶,邊界欠清楚,內可見碘化油沉積灶。入院查體:一般狀況良好;腹平坦,無胃腸型及蠕動波,無腹壁靜脈曲張;腹肌軟,無壓痛及反跳痛,未觸及腫塊;肝脾肋緣下未觸及;肝腎區無叩擊痛,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無手術禁忌證,于2015年5月在CT導引下行肝癌微波消融術治療。CT定位下微波消融針經穿刺點30°角進針約7.5 cm;再次進行CT掃描,確定消融針位置后給予功率30 W、時間1 min消融;CT掃描效果不滿意,再繼續給予功率50 W、時間1 min消融。術后病人安全返回病房,禁飲食,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止血等相關處理。病人未出現腹痛、腹脹、惡性、嘔吐等癥狀,無發熱、畏寒。術后5d出院。1個月后復查CT示肝左葉可見不規則強化灶,較術前明顯增大。
目前,在CT引導下行肝腫瘤經皮穿刺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術后腫瘤種植轉移的發生率很低,腫瘤種植轉移的常見原因有退針速度過快或設置溫度不夠、腫瘤位于肝淺表部位及中低分化癌消融等。本病例分析其原因:退針時消融溫度不足,并且退針速度太快,不能充分殺死針頭上附著的有活性癌細胞。因此,微波消融結束拔針時要充分加熱針頭,退針時一定要緩慢,以便充分消融針道,減少沿針道轉移擴散的可能性。肝腫瘤的微波消融術要掌握無瘤原則,按規范進針、退針方法操作,重視針道的燒灼,可有效減少針道轉移的發生[1]。
[1] Chen MH, Yang W, Yan K,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roblematically loc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ailored approach[J]. Abdom Imaging, 2008, 33(4): 428-436.
R73
A
1672-7185(2016)07-0074-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7.031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