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杰 韓詠竹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
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臨床研究進展
邵子杰1韓詠竹2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合肥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附屬醫院,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西醫主要采用藥物替代療法等,中醫多采取辨證論治、針灸等方法。筆者就近年中醫治療PD進展進行簡要綜述。
【關鍵詞】帕金森病;中醫藥治療;進展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帕金森病(PD)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就世界范圍內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2%,隨年齡增高80歲以上患病率達到4%[1]。不但給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威脅,而且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目前研究認為PD的主要病變在大腦的黑質紋狀體,該處多巴胺合成釋放減少,乙酰膽堿處于相對的優勢,打破了多巴胺能-膽堿能的平衡[2],從而產生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減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目前PD的西醫治療主要是針對其臨床癥狀的控制,但都不能阻止本病的持續、慢性進展,并且長期服用西藥都存在著療效減退、進而劑量增加,藥物副作用和依賴性會隨之加重。但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PD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本文就PD中醫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進行綜述。
1病因病機
1.1傳統中醫對此病的認識PD屬于中醫學的“顫證”范疇。古代中醫文獻對此病有豐富詳實的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載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脈要精微論》載有:“骨者,艘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孫思邈于《備急干金要方·卷第八·諸風》中寫到:“療積年八風五痊,舉身神曳,不得轉側,行步跋璧,不能收攝,又暴口噪失音,言語不正,四肢背脊筋急腫痛,流走不常,勞冷積聚,少氣”從現代西醫看就是典型的PD癥狀。明代醫家孫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把有震顫的疾病稱為“顫振證”。并有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有之,老年尤多的記載。古代醫家對此病的描述為現代中醫醫家診療PD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1.2現代中醫對此病的認識隨著對PD病因病機的認識逐步完善。不同的醫家提出了相對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如:沈曉明[3]提出從脾論治內風的觀點。王剛等[4]從虛,瘀,毒論探討其病機,認為本病病在筋脈,病位在腦,筋脈失養而致病。鮑遠程[5]通過多年臨床經驗指出瘀血是導致PD風氣內動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療上重視活血化瘀。楊明會等[6]認為腎虛血瘀是本病之本,由腎虛致瘀,其發病與肝、脾密切相關。馬云枝[7]認為脾虛濕盛,濕久蘊熱,痰熱動風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提倡從脾論治。楊寧等[8]認為:肝腎不足是PD發生的基礎,血瘀風動是促使病情發展變化的中心環節。陳德潤[9]認為,肝腎陰虛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綜上所述,大多數中醫專家學者認為本病的病機主要在于年老臟腑之氣漸衰,筋脈失養。病位主要在腦,病性本虛標實,以虛為主。虛表現為肝腎陰虛,實表現為風、痰、火、瘀。
2中醫治療
由于各大名家對本病病因病機認識側重點不同,故辨證分型也不盡相同,如彭靜茹等[10]分三型:氣血兩虛型、肝腎陰虛型、風痰阻絡型。楊文明等[11]將本病分為肝血虧虛風陽內動型、痰熱交阻風木內動型、血脈瘀滯,筋急風動型三型。閆蕊等[12]將本病分為痰熱動風型、血瘀生風型、肝腎陰虛型、氣血兩虛型、陰陽兩虛型5個證型。高鵬等[13]將本病分7 型:肝腎陰虛型、痰熱風動型、氣血虧虛型、血瘀阻絡型、髓海不足型、陰虛血燥型、陰陽兩虛型。目前臨床上常見癥型大致可歸納為痰熱風動、氣滯血瘀、氣血不足、肝腎陰虛四型為主進行辨證論治。
2.1痰熱動風型陽盛之體或肝郁化火,火盛傷陰,灼津為痰,痰飲內伏,痰熱壅盛,引動肝風,則頭搖不止,肢麻震顫。治療以清化痰熱、熄風潛陽為主。楊之源等[14]自擬化痰熄風湯治療痰熱動風型帕金森病24例,有效率達88%。溫占秋等[15]用化痰熄風方結合西藥治療PD33例,治療組總達效率84.8%。
2.2氣滯血瘀型情志郁悶,憂思太過,臟腑氣機瘀滯,瘀血阻絡,經脈失養而致震顫。治療原則以理氣活血、熄風通絡為主。王煒為[16]總結名醫李如奎診療PD的經驗,用止顫湯合通竅活血湯治療氣滯血瘀型PD,療效顯著。
2.3氣血兩虛型年老久病體弱,氣血生化不足,日久則血虛生風,虛風內動,可見肢顫頭搖,動則心悸氣短,眩暈。治療原則以補養氣血,平肝熄風為主。劉金濤等[17]對臨床上氣血兩虛型的PD患者辨證論治使用八珍湯加減治療,總有效率達到87.00%。
2.4肝腎不足型素體陰虛,精血虧耗,肝腎同源,水不涵木則陰虛生風,虛風內動、筋脈失養則四肢震顫。治療原則以滋陰補腎,熄風養肝為主。董夢久等[18]使用六味地黃丸治療肝腎不足型PD,不但改善PD患者的臨床癥狀,而且還減少L -DOPA的用量,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朱寶霞[19]使用滋養肝腎、熄風定顫類中藥聯合美多巴治療PD。觀察組74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89.19%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8.92%。
3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灸有疏通經脈,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3.1頭針療法頭部與人體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關系。《素問·脈要精微論》云:頭者精明之府。頭為諸陽之會,全身十二條經脈直接或間接皆上循于頭面,腦為髓海,元神之府,是調節全身氣血的重要部位,故頭針療法治療本病臨床上有良好的療效。姚麗芬等[20]采用舞蹈震顫控制區、風池、風府為主穴,配穴隨癥加減。治療20例,17例好轉。陳楓等[21]將114例PD隨機分為兩組,針刺組采用“顱底七穴”(即雙側風池、完骨、天柱,啞門)隔日針刺治療;對照組口服美多芭0.25g,3次/天。兩組同時治療9周,隨訪時間為半年。針刺組對輕中度PD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89%,西藥組為75.47%,兩組有明顯差別,遠期療效更佳。
3.2體針療法《難經·二十八難》說:"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輸,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初步闡明了督脈在循行上與腦髓的密切關系且與現代解剖學中腦和脊髓的部位和功能相當吻合。所以取督脈上的穴位可以治療腦病。朱志強等[22]載:武連仲教授以五心穴(即雙側勞宮,涌泉,人中)治療PD,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
3.3腹針腹針療法是通過針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腹部存在一個對全身具有調控作用的神經經絡系統,且五臟六腑多居于腹部,故針刺神闕穴為中心的腹部穴位,可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張紅林[23]等通過腹針對PD綜合征進行治療后,患者肢體僵硬癥狀減輕,腦供血增加。明顯提高PD綜合征患者的生存質量。
3.4灸療所謂灸療,就是通過溫度、藥物等刺激穴位來達到減輕疼痛、治療疾患的方法應根據中醫辯證理論結合針灸治療特點選取穴位。張鑒梅等[24]將60例PD患者隨機均分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重灸涌泉穴,配合針灸十二經土穴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藥物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0%,對照組為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4結語
近10余年來,中藥在治療PD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中藥可通過調節機體整體狀態而起到防治PD的作用,且中藥具有毒副作用小,療效確切,價格便宜等獨特優點,中藥在臨床治療PD方面作為西藥治療的有效補充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針灸治療在臨床應用中療效肯定,全可靠,作簡便,副作用,且可減少多巴胺等藥物用量和毒副作用。故中醫治療手段可延長和增強西藥的療效,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但是,目前的中醫臨床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辨證分型標準、療效評定標準;專病專方療效不穩定,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臨床科研。故應繼續深入研究PD中醫治療手段,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PD優勢。
參考文獻
[1]高翔.老齡化時代:來勢洶洶的帕金森病[J].健康管理,2013,7(41):116.
[2]田明秀,張志清,解洪秀,等.帕金森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8(32):3597.
[3] 沈曉明.帕金森病臨證探微[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11):1025-1026.
[4]王剛,王亞麗.從虛、瘀、毒論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機與辨證[J].新中醫,2010,42(6): 1-2.
[5]汪瀚,童建兵.鮑遠程治療帕金森病的經驗[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2(11):1018.
[6]楊明會,李敏,竇永起,等.補腎活血顆粒對帕金森病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3):231.
[7]張杰,馬云枝.馬云枝治療帕金森病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10):1982-1983.
[8]楊寧,康冰.滋補肝腎,活血熄風法治療帕金森病探討[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5):389.
[9]鄭開明,陳德潤,等.治療老年帕金森病經驗[J].河北中醫.2009:31(2):169.
[10] 彭靜茹,楊海燕.中藥配合針灸療法辨證分型治療帕金森病46例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9,7 (8) :83-84.
[11]楊文明,鮑遠程,汪瀚,等.顫病(帕金森病)診療方案[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11):1125-1126.
[12]閆蕊,王亞麗.帕金森病的中醫辨證治療[J].吉林中醫藥,2012,32(12):1218-1219.
[13]高鵬,李燕梅,周嬌艷.帕金森病中醫辨證思路[J].光明中醫,2011, 26(2):208-210.
[14]楊之源,黃平林,徐彩弟.自擬化痰熄風湯治療痰熱動風型帕金森病的臨床療效[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4,4(4):78-80.
[15]溫占秋,楊任民.化痰熄風方結合西藥治療帕金森病臨床觀察[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4):332-333.
[16]王煒為.李如奎辨治帕金森病的經驗[J].江蘇中醫藥,2012,44(4):9-10.
[17]劉金濤,金燕,陳葉,等.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 22(18):2050-2052.
[18]董夢久,吳中兵,劉文武,等.六味地黃丸診療帕金森病[J].湖北中醫雜志,2010,32(1) :60.
[19]朱寶霞.中西醫結合治療帕金森病74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2):62.
[20]姚麗芬,莊禮興,唐純志.針刺治療對帕金森病模型人鼠的療效及作用機制[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3) :2057-2059.
[21]陳楓,袁盈,蔡向紅.“顱底七穴”針法治療帕金森病114例臨床觀察[ J ]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5):547-573.
[22]朱志強,路明.武連仲教授運用五心穴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8.40(2):11-12.
[23]張紅林,馬淑芳,張俏,等.腹針對帕金森綜合征治療的體會[J].首都醫藥,2012,9 (下) :55-56.
[24]張鑒梅,胡丹,徐麗.重灸涌泉穴為主治療帕金森病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1):804-805.
(收稿日期:2015.12.25)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057-02
作者簡介:邵子杰,男,副主任醫師,E-mail:450026037@qq.com通信作者:韓詠竹,男,主任醫師,教授,E-mail:hyz8972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