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萍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
消渴病的病機探討
王文萍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05
【摘要】糖尿病常出現“三多一少”癥狀,多從陰虛燥熱論治。近年來糖尿病的臨床癥狀多有脾虛表現。筆者結合文獻研究,總結歷代醫家從脾虛論治消渴的方法,分析脾虛與糖尿病并發癥的關系,認為消渴病也應健運脾胃。
【關鍵詞】消渴;病機;脾虛
糖尿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屬中醫 “消渴”范疇。《說文解字》中解釋:“消”,涸,盡也,為消瘦、消耗、消散的意思;“渴”,干而欲飲的意思。歷代醫家多將消渴病機歸納為“陰虛燥熱”,以口干多飲、多食、多尿,或伴消瘦為主要表現。但現今臨床上已少見消渴的典型癥狀,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肥胖、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納差、泄瀉、面色萎黃、舌淡胖、苔白滑或膩、脈沉細弱等脾虛表現。因此筆者認為,脾虛證更符合現今消渴的病機。
1消渴脾虛證的文獻研究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正常情況下,飲食水谷入內,經脾之運化,胃之腐熟,將精微物質散布全身,支持全身功能活動。《素問·奇病論》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飲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運化不及,體內的糟粕無法通過脾胃升清降濁作用排出,蘊積腸腑而生內熱,煎灼津液。《靈樞·本臟》云:“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李用粹在《證治匯補·消渴》中言:“脾胃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脾胃衰弱,本應布散之津液停聚于中焦,津不上承則口干欲飲;本虛則引食自救而多食,多食則加重脾胃負擔;津液下注膀胱則多尿;四肢肌肉不得精微的濡養則消瘦。金代劉完素認為:“今消渴者,脾胃極虛,益宜溫補,若服寒藥,耗傷脾胃,本氣虛之,而難治也。”提示消渴可能是由于用藥過于寒涼,脾胃損傷。消渴陰虛燥熱的病機深入人心,醫家多治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若病人素體本虛,不能耐受寒涼,容易導致脾胃陽虛,出現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泄瀉、怕冷、面色晄白等。同時,五臟相關,其他臟腑也可導致脾虛。《儒門事親》談及:“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復發。能從三者,消渴亦不足憂也。”當今社會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大,情志失調易使肝郁化火,木旺克土,或思慮過度致脾胃受損。勞欲過縱,易虧耗先天腎氣,后天之本失去先天之精的滋養,運化功能減弱。故消渴脾虛證多與肝、腎相關。
2消渴脾虛證的治療
早在《內經》中,治療消渴就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的記載,蘭即佩蘭,可燥濕健脾,開創了從脾治療消渴的先河。趙獻可亦云:“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惟七味白術散、人參生脈飲之類,恣意多飲,復以八味丸滋其化源。”后代眾多醫家從脾虛證論治消渴,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其中,京城名醫施今墨善于運用兩個藥對治療糖尿病:黃芪和山藥、玄參和蒼術。《本草經集注》中指出,黃芪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益氣、利陰氣。蒼術可燥濕健脾,使水谷得化,津液得生,脾精亦不下趨。潘朝毅[1]認為,消渴病人尿甜、消瘦、口干,而甘味屬脾,脾主四肢,脾開竅于口,故脾不散精為消渴病的病機,并自擬扶脾散精湯治療,其組成為人參、山藥、葛根、天花粉、麥冬、大貝母、五味子、牡蠣。其中人參色黃味甘,合中土脾臟之德,用為君;山藥主治傷中,補虛羸,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用為臣。黃郁等[2]自擬四黃消渴飲治療消渴,方中用生黃芪、淮山藥、生熟地黃健脾益腎,同調先后天之本,總有效率達82.5%。王紅霞[3]運用李東垣補中益氣、升陽除濕法治療脾虛消渴,血糖控制穩定。劉璐等[4]自擬益氣固本湯,方中黃芪、白術、山藥、茯苓健脾化濕治療消渴。王琳[5]以益氣健脾為主要治則,兼以滋陰養血、活血化瘀,對比單用西藥組有明顯的療效。
3糖尿病并發癥與脾虛的關系
張錫純指出消渴病“其證起于中焦,是誠有理,因中焦胰病,而累及于脾也。蓋胰為脾之副臟……”。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具有消化功能,與中焦脾胃受納運化功能相似,故胰腺可歸于中醫脾土系統的范疇。胰島素能促進葡萄糖、脂肪酸、蛋白質合成。若胰液或胰島素不足,葡萄糖、脂肪酸不能被組織細胞利用,則可導致血糖、血脂增高。而脾虛不能將飲食水谷運化為精微物質,留積于胃腸形成糟粕,入于血分則營血渾濁,可并發大中動脈斑塊,使血流不暢。土虛木盛,而肝開竅于目,肝火內赤,熱迫血行則易發視網膜出血、滲出;火熱灼傷陰血,則雙目失養,易發視力減退、失明等。脾病日久傷及腎,腎主司二便,腎氣不能固澀二便中的精微物質,出現蛋白尿等腎臟損傷的表現。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營衛失和,衛氣防御外邪功能降低,風寒暑濕燥火及疫癘之邪容易由疏松之腠理侵入,誘發皮膚黏膜的感染,病久邪毒入內則發生臟器的感染。脾虛后繼發肝、腎等多臟器的虛損,是導致消渴變證發生的主要原因。
總之,正如孫思邈所言:“方書醫藥,實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 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預防糖尿病,應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調控情志,勿過勞過縱,并能適時補養臟腑之虛弱,方保身體無虞。
參考文獻
[1]潘朝曦.糖尿病病因、病機、治法初探[J].江蘇中醫,2000,21(1):1-3.
[2]黃郁,李樂梅.四黃消渴飲治療Ⅱ型糖尿病80例[J].四川中醫,2002,20(5):28-29.
[3]王紅霞.從脾虛論治消渴驗案2則[J].浙江中醫雜志,2001,12:535.
[4]劉璐.亓魯光從脾虛濕盛論治消渴經驗[J].四川中醫,2006,24(11):4-5.
[5]王琳.健脾益氣法治療脾虛型消渴45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1,19(4):35.
(收稿日期:2015.12.02)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