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傷現場急救基本技術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創傷現場急救基本技術。
【關鍵詞】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
創傷救治必須在發生損傷的現場著手實施。急救的基本技術主要有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5項,是搶救傷員生命和進一步治療所必需的基本技術。這些基本技術要求醫護人員熟練掌握,而且平時應在市民中普及練習,以備開展自救互救。
傷員的鼻咽腔和氣管,被血塊、泥土以及嘔吐物等堵塞或昏迷后舌后墜,均可造成窒息,應立即選用下列方法,恢復呼吸道通氣。
1.1指摳口咽法 一手用拇指和示指拉出舌頭,另一手示指伸入口腔和咽部,迅速將血塊、異物取除。
1.2擊背法 使傷員上半身前傾或半俯臥;一手支托其胸骨前,用另一手掌猛擊其背部兩肩胛骨之間,促使其咳嗽,將上呼吸道的堵塞物咳出。
1.3垂俯壓腹法 從背側用雙手臂圍抱傷員上腹部,將傷員提起使其上半身垂俯,用力壓腹,促使上呼吸道堵塞物吐出或咳出。
1.4托頜牽舌法 昏迷傷員的舌后墜,堵塞聲門,應用手從下頜骨后方托向前側,將舌牽出使聲門通氣。
此外,開放性氣胸嚴重影響呼吸循環,應即用敷料(或清潔衣布)堵塞胸壁傷口,使之成為閉合性氣胸。
創傷止血法有多種,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2.1指壓法 通常將中等或較大的動脈壓在骨的淺面。例如,將頸總動脈壓向第5頸椎橫突,將肱動脈壓在肱骨干上等。此法僅能用于短時間控制動脈血流,應隨即繼用其他止血法。
2.2壓迫包扎法 常用于一般的傷口出血。注意應將裹傷包的無菌面貼向傷口,包扎要松緊適度。
2.3填塞法 用于肌肉、骨端等滲血。先用1~2層大的無菌紗布鋪蓋傷口,以紗布條、繃帶等充填其中,外面加壓包扎。此法的缺點是止血不夠徹底,且增加感染機會。
2.4止血帶法 能有效地制止四肢出血。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壞死、急性腎功能不全等并發癥,因此主要用于暫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
使用止血帶的注意事項:①必須做出顯著標志(如紅色布條),注明和計算時間。②連續阻斷血流時間一般≤1 h,如必須繼續阻斷血流,應每隔1 h放松1~2 min。③要避免止血帶勒傷皮膚,勿用繩索、電線等縛扎;用橡膠管(帶)時應先在縛扎處墊上1~2層布。還可用帆布帶或其他結實的布帶,加以絞棒絞緊作為止血帶(勿過緊)。④止血帶位置應接近傷口(減小缺血組織范圍)。但上臂止血帶不應縛在中1/3處,以免損傷橈神經。前臂和小腿不適用止血帶,因有兩根長骨使血流阻斷不全。
包扎的目的是保護傷口、減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幫助止血。常用的材料是繃帶和三角巾;搶救中也可將衣褲、巾單等裁開作包扎用。無論何種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不移和松緊適度。
3.1繃帶卷包扎法 有環形包扎、螺旋反折包扎、“8”字形包扎和帽式包扎等。包扎時要掌握“三點一走行”,即繃帶的起點、止點、著力點(多在傷處)和走行方向順序。
3.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制作較方便,包扎時操作簡捷,且能適應各個部位,但三角巾不便于加壓,也不夠牢固。
骨關節損傷時均必須固定制動,以減輕疼痛、避免骨折片損傷血管和神經等,并能幫助防治休克。較重的軟組織損傷,也宜將局部固定。固定前,應盡可能牽引傷肢和矯正畸形;然后將傷肢放到適當位置,固定于夾板或其他支架(可就地取材如用木板、竹竿、樹枝等)。固定范圍一般應包括骨折處遠和近的兩個關節,既要牢靠不移又不可過緊。急救中如缺乏固定材料,可行自體固定法。例如,將受傷上肢縛在胸廓上或將受傷下肢固定于健肢。
搬運傷員可用背、夾、拖、抬、架等方法。注意:對骨折特別是脊柱損傷的傷員,搬運時必須保持傷處穩定,切勿彎曲或扭動。對昏迷傷員,搬運時必須保持呼吸道通暢。
【病史】 男性,21歲,工人。以“高處墜落,左下肢疼痛不能活動2 h”為主訴來診。病人2 h前在二層樓施工干活時不慎落下,左下肢著地。自感覺左膝疼痛,不能活動。既往健康。
【查體】 意識清楚,體溫36.6℃,脈搏110 次/min,血壓135/75 mm Hg。頭、頸、胸、腹全面檢查無異常。骨科檢查:左大腿下1/3畸形,被動活動引發劇痛,反常活動(+),足趾活動及血運均正常。
【診治】 進一步檢查左下肢X線平片,包括髖、膝和踝關節,并應做血、尿、便常規及頭CT、胸部X線平片、腹部超聲等檢查,以確定有無其他部位的損傷,必要時可請相關專業科室的醫生會診。病人有外傷病史,結合臨床表現,做出骨折診斷并不困難。應迅速建立靜脈通路補液、左下肢固定(夾板或石膏)。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5-0050-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27
收稿日期:(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