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 萬瑞融 張靖賢 楊天燕
【摘 要】闡述國內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教育現狀,分析國內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從課程體系調整、教材建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組建、實習指導等方面提出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臨床藥學 ?本科教育 ?問題 ?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154-02
在成熟、有效的教育體系支撐下,美國臨床藥學工作發展迅猛,引起了其他國家效仿,美國推行的Pharm.D.(藥學博士)學位教育也成為全世界臨床藥學教育的標桿。2002年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中提出,醫療機構應建立臨床藥師制,并規定不同級別醫院應配備臨床藥師人數。在國家相關政策推動下,國內臨床藥學工作取得長足發展,臨床藥師需求增多,高校瞄準了需求缺口,紛紛開設高等臨床藥學教育專業。然而我國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教育尚處于探索階段,許多方面需要改進。
一、國內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教育現狀
華西醫科大學于1989年開始5年制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招生,1999年停止招生。2006年教育部批準高校再度設置臨床藥學專業,大多數高等院校開展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教育時間為6~10年。通過網絡查到13所高等院校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招生信息,其中11所院校學制5年,2所為4年,均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就業方向包括醫院、醫藥院校、醫藥企業、社會藥房、藥品監督與管理機構、營銷機構等,培養目標包括從事臨床藥學、藥學教育、醫藥營銷、藥政藥事管理、藥品檢驗等工作。以化學、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為主干學科,開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藥物分析、藥劑學、藥事管理、醫藥市場營銷學、藥物化學、藥理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人體解剖學、醫學微生物學、醫藥倫理學、內科學、外科學、診斷學、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臨床藥物治療學等主要課程。
二、國內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多,學制短
臨床藥學專業是從藥學專業中分化出的新專業方向,國內尚未形成系統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的設置采用藥學專業加上臨床醫學專業模塊。因學制最多5年,而兩個專業的課程門數多,重復內容少,難以統籌安排全部課程,放棄部分課程是唯一選擇,因此,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課程設置,大多數難以保持課程的連貫性。面對眾多專業理論課程,4年學制不可取,6年學制對本科教育過長,失去招生競爭力,參照本科臨床醫學專業5年學制是較好的選擇。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適用教材缺乏
1.臨床醫學課程設置不合理。國內高校普遍設置內科學、外科學、診斷學等臨床醫學課程,但Pharm.D.沒有以上課程,臨床醫學課程僅占很小比例,相應臨床醫學知識可能穿插在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中講解。美國的臨床藥師定位于與醫護人員組成治療團隊,為患者診治共同工作,主要承擔合理用藥、藥物治療評價、保障藥物治療質量等責任,藥物治療知識是主要學習內容,臨床醫學知識是輔助性質,因此,臨床醫學課程較少。
2.不重視人文社科類課程。受課程過多影響,部分高校缺乏心理學、管理學、醫學倫理學、公共關系學、信息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設置,即使設置也不重視。沒有經過相關系統培訓的學生不能理解患者的痛苦、需求,無關愛生命的觀念,難以把現代醫學模式下的人文關懷融入到治療中。
3.缺乏專用化學類教材。大多數高校選用藥學專業本科化學課程體系教材,化學類課程教學內容較多,其他課程被迫壓縮授課時間或放棄(不設置)。少數高校選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化學課程體系教材,學習內容少,學生基礎差,不利于后期藥物分析、藥物化學等藥學專業課學習。
4.缺乏臨床實踐教材。大多數高校不設置臨床實踐課程,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不了解臨床實踐教學,無法編寫出教材。臨床實習期間,沒有經過臨床實踐培訓的學生不清楚學習的方向,思維及行為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差異不大,背離臨床藥師培養目標。
(三)師資缺乏,教學方式落后
缺乏臨床藥學專業課程教師是制約臨床藥學專業教育發展的瓶頸。院校藥學專業教師無臨床實踐經驗,擁有豐富臨床治療經驗的醫學專業教師受職業習慣影響很難講解到位。對專業教育定位的認識模糊使大多數院校未意識到臨床藥學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依然采用培養科研型人才的藥學專業傳統教學方式,教學質量差強人意。美國高等藥學教育普遍開設 PBL(以問題為中心/基礎課程)討論課,其對師資的要求甚高,國內院校很難開展。
(四)臨床實習時間短,實踐教學效率低
國內院校都制訂了詳細的實習計劃,但實習期間往往用藥學部門實踐代替臨床,以完成畢業論文為由減少臨床實習時間,導致臨床實習大打折扣。在臨床輪轉階段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臨床藥師的指導,學生的注意力放在臨床醫學知識上,關注藥物治療偏少,未能很好地掌握合理用藥實踐技能。
(五)教育定位不能滿足用人單位期望,學生畢業后難勝任工作
現實中很多醫院希望畢業生能夠很好地提供合理用藥的咨詢和指導,深入臨床參與藥物治療方案設計和實施。而臨床藥學本科教育以培養學生畢業后接受臨床藥師專業培訓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標,畢業后需要經過一年以上的專業培訓,或在經驗豐富的臨床藥師帶教下工作數年,才有能力與醫師對話,成為臨床治療團隊中一員。因此,臨床藥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大多認為自己不能勝任臨床藥師的工作,希望接受更多專業培訓。
三、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一)集中培訓目標,重整課程體系
面對學制過短、課程過多,減少培訓目標是上策。發展服務業是國策,歸屬服務業的醫療行業處于擴張期,醫療單位需要更多高素質的臨床人才,相對于藥學專業學生,他們更樂于接受臨床藥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問題上,臨床藥學學生有其自身的優勢。因此,培訓目標收縮為臨床藥學、藥學教育、藥政藥事管理,放棄醫藥營銷、藥品檢驗等工作,不影響畢業生就業,相應可以縮減化學課程,不設置醫藥營銷學等課程,最終減輕學習負擔。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探索不難發現,簡單地把藥學、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組合不是最佳方案,重新編制課程雖然困難,卻是必然趨勢。總結國內教學得失,吸取歐美發達國家臨床藥師的培訓經驗,壓縮化學課程,把內容相關、相近、重復課程組合成長周期教學課,增加實踐性教學課程等是改革方向。
(二)重視教材建設,按培養臨床應用型人才設置教學課程
臨床藥學專業通過設置更多與藥物臨床應用相關的課程,拓展學生的視野,促使其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掌握實踐知識和技能。化學類課程不必使用藥學專業本科教材,基礎化學教學內容不影響后期藥物化學、藥物分析科目即可,可考慮重新編寫教材,現階段使用藥學專業大專教材較適宜,節省的時間可用于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人體解剖學等基礎醫學課程的深入學習。臨床藥物治療學是最重要的課程,把臨床醫學知識融入藥物治療學中學習能使學生明白臨床工作中的定位,更易形成有別于醫師的臨床藥物治療思維。患者病情評估、臨床治療監測、藥物治療效果評價等是臨床實習中必須掌握的技能,應設置相關課程。人文社科類課程增加臨床溝通技巧科目,讓學生掌握與醫、護、患溝通技巧,在實踐教學中盡快成為治療團隊隊員。貼近現狀的課程,如藥物經濟學、臨床營養學、循證藥學、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等,爭取請臨床藥師授課,嘗試開設PBL討論課。
課程設置與教材密不可分,不解決教材問題則課程設置合理性無法實現,對于無教材的課程,都有必要短期內解決教材問題。
(三)多種途徑聘請師資,組建穩定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需要較長時間,現階段可從多種途徑聘請臨床藥學專業課程教師。聘請臨床經驗、教學經驗豐富的醫師長期負責臨床藥學教學工作適合現狀,強調長期是希望轉行的教師能夠安心日常教學工作,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另外,選派院校優秀教師到臨床進修學習,為日后教學培養師資;聘請臨床藥師轉行成為專職教師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四)見習、實習相結合,聘請臨床藥師指導實習
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多采用早期見習、后期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臨床藥學專業也適用類似模式。早期見習與臨床醫學學生混編,共同接受臨床醫師教學指導,了解臨床治療過程、需解決的問題,獲得臨床治療的感性認識。后期實習時間約1年,分為臨床實踐和藥學部門實踐,臨床實踐時間不少于8個月,學生在臨床醫師的帶領及臨床藥師的指導下在科室(內、外、婦、兒)輪轉,參與日常查房,處理與藥物治療相關的工作。
臨床醫師大多數不了解臨床藥學的培訓內容,按臨床醫學專業模式培訓學生,等同于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這樣的培訓不到位,學生在獲得臨床知識的同時沒有將關注點放在藥物治療上,不知道自己在臨床的位置,不知道如何以臨床藥師角色與醫護人員、患者溝通,而臨床藥師的指導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以上技能,因此,為保障實踐教學質量,實習生的人數應與稱職的臨床藥師掛鉤。
(五)適應用人單位需求,設立長學制臨床藥學專業研究生教育
現在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須接受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后才有資格成為合格的醫師,臨床藥學專業也是類似,但規范化的臨床藥師培訓還很遙遠,現階段適宜的解決方法是設立長學制臨床藥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是基礎,辦好本科教育才能嘗試研究生教育,大多數的院校不具備辦學條件。
綜上所述,現階段臨床藥學教育體系和培養模式不能適應醫療單位的需求,在發展中改進是必然的。臨床藥學是醫院藥學的發展方向,雖然現行的醫療政策、制度限制了臨床藥師隊伍大規模擴張,但仍然需要補充新生力量、儲備專業人才,希望各位同行齊心協力推動發展,切不可急功近利,須腳踏實地做好工作。
【參考文獻】
[1]秦陽,張崢,胡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臨床藥學專業課程設置探討及啟示[J].中國藥房,2012(28)
[2]謝曉慧,史錄文.長學制臨床藥學專業教學計劃的建立及思考[J].中國藥學雜志,2007(13)
【作者簡介】王 勁(1968- ),男,廣東羅定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學士,研究方向:臨床藥學;楊天燕(1975- ),女,安徽宣城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博士,研究方向:臨床藥學。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