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
【摘 要】 國外企業績效研究結合自身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實際,在基礎理論、評價模式、研究創新等方面全面深入,學術研究和實踐應用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引領了企業績效研究的主流和方向。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緊跟國外研究趨勢和熱點,一方面,結合我國實際對國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驗證和修正;另一方面,著重在如何結合中國企業實際,有效借鑒應用國外理論、方法,切實提高企業績效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基于國內文獻,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情況比較,可以預測:企業績效的內涵、邊界、計量和評價模式等基礎理論,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績效、企業部門和員工層面的企業績效及企業績效評價的靈活性、科學性等將成為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 企業績效; 文獻綜述; 研究趨勢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3-0018-04
一、國外企業績效研究簡述
國外企業績效從復式記賬的產生,到今天平衡計分卡的大行其道,大致經歷了觀察性績效、成本績效、財務績效、財務與非財務相結合的平衡績效、戰略績效及全面績效等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從理論到實務對企業績效的研究全面而深入。
(一)理論研究方面
企業績效涉及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和統計學等多學科,特別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組織行為學、戰略學等學科相互滲透,不斷在理論上推動企業績效研究的新發展,企業績效研究理論基礎不斷更新,開拓了企業績效研究的新視角和新領域。
杜德斌等(2010)通過對1998—2008年間戰略管理領域的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和《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中甄選的174篇研究績效的文章分析,在企業績效理論基礎方面,主要包括資源基礎觀、知識基礎觀、能力基礎觀、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組織管理理論、戰略管理理論、組織生態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委托代理理論、一般戰略理論、制度經濟學、利益相關者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創業理論等,涵蓋了涉及企業績效理論的所有方面。統計結果顯示,國外在理論研究方面熱點主要集中在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資源基礎觀、知識基礎觀和一般戰略理論方面,與國外經濟發展狀況和企業績效管理實際結合緊密。
(二)評價方法方面
國外對績效評價方法即評價模式的研究,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為績效管理和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國外歷次績效評價的新方法一經推出便成為世界范圍內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重點。國外績效評價方法的創新和應用,對有效加強企業績效管理、增強企業發展能力發揮了巨大促進作用。
國外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有:沃爾綜合評分法、杜邦分析模型、經濟增加值(EVA)、市場價值增值(MVA)、修正經濟增加值(REVA)、卓越績效模式、業績金字塔、平衡計分卡、作業成本法(ABC)、盈利能力分析法(ABPA)、四尺度模型及績效棱柱模型等。這些績效評價模式適應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企業績效考評的需要,涵蓋了財務模式、價值模式、財務與非財務結合的平衡模式、戰略模式和全面管理模式。王東清等(2012)、盧少華(2009)、李垣等(2003)梳理了企業績效評價模式發展演化的歷史,對不同評價模式的特征、優勢和不足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績效評價模式發展的動因,清晰展現出國外績效評價模式發展的脈絡。
(三)企業績效研究熱點
企業績效研究主要有3個方向,概括為3個視角(事后評價、戰略管理、過程控制)、3個定位(經營者、所有者、宏觀視角)和3個層次(人員績效、部門/團隊績效、企業績效)。盧少華(2009)總結分析了企業績效研究的3個方向,在分析國內外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各個方向的研究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究,指出了企業績效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與關注的重點問題。杜德斌等(2010)分析得出企業績效層面的研究最為豐富,從不同視角探究影響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戰略決策/市場導向與企業績效、組織管理與企業績效等成為研究關注的熱點。同時,國外學者基于企業網絡聯盟、戰略群組、并購等企業間的聯盟與合作行為,及整合內外資源提升競爭力等行為,對企業間的績效進行了大量研究,成為企業績效研究的又一熱點。
二、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綜述
(一)關于企業績效理論的研究
國內關于企業績效理論的研究,主要是梳理和分析。鄭美群等(2003)系統梳理了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代理理論、企業家理論、超產權理論和企業能力理論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分析指出企業績效來源于多個方面,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臧晶(2010)結合我國企業績效發展情況,對企業能力理論、產權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等進行了論述。姚樹榮(2001,2003)基于契約理論和核心能力理論對企業績效決定因素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核心能力是決定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提出我國國有企業績效改進的思路和對策,進一步分析指出企業績效差異根源契約論和能力理論相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可能性和模型,得出創新性人力資本及其集成才是企業績效差異根源的結論。
(二)企業績效因素的一般性研究
國內研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分析,突出了理論的應用。王辛平(2005)綜合考慮了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劃分了影響企業績效的外部和內部因素,進而對企業績效評價的具體內容進行了界定。張華(2002)基于核心能力是企業績效決定因素的基礎指出企業應從治理能力、管理能力和技術能力構建企業的核心能力,從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在實證研究方面,潘鎮、魯明泓(2005)以蘇州市426家企業為樣本,對影響中小企業績效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有形資源(資金的可獲得性、生產設施的利用效率、員工的整體素質)、無形資源(產品的質量水平、注冊商標的等級)對企業績效有重要的影響,而企業制度改革、靈活性能力、反應性能力對企業績效改進較弱。管凱等(2009)以我國20個不同行業內1 070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對企業績效的外部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通過討論政策因素對產業以及企業績效的影響,構建了政策導向—產業因素—企業自身的理論模型。喻雁(2014)以2010—2012年中國4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表明研發支出與企業績效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三)企業績效評價研究
我國企業績效研究最為關注的領域是企業績效評價如何應用的問題,企業界和學術界對企業績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如何與實際結合應用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劉玉軍(2004)從我國績效管理的環境入手,分析了束縛人們思想的問題和企業外部環境,提出了企業績效管理的新模式。柯文進、馬士成(2009)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分析了我國企業績效管理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了績效管理改進的方向。陳虹(2003)通過德勤人力資本咨詢對51家企業績效管理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企業績效管理工作中普遍面臨的難題及產生的原因。
結合國內企業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者對進一步構建適合我國的企業績效管理體系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古和今(2009)、曹利莎等(2007)、王琨(2007)、周楊波等(2009)主要從財務、非財務、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的結合,對平衡計分卡修正,及客戶、學習與成長、利益相關者、業務流程等方面提出了企業績效評價和管理體系的構建。劉冬榮等(2006)在分析行業主導大公司、學術界和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創新的博弈論模式。同時,學界不斷嘗試使用數學方法來研究企業績效評價問題,王美榮(2010)、陳鳳英等(2003)、汪浩等(2007)嘗試把DEA、功效系數等數學方法應用到績效評價中。
(四)企業績效研究創新與熱點
我國對企業績效的研究不斷開拓新方法和新視角,加深了對企業績效的認識,提高了企業績效管理水平。
1.TMT(高管團隊)與企業績效
李乾文等(2012)以東部沿海主要城市392家企業為樣本,從TMT與社會網絡、公司創業的關系研究了三者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關系。陳昀等(2011)以227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從高階理論(Upper Echelon Theory)視角,研究得出在多元化戰略中高管團隊對企業績效發揮著正向調節作用。
2.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績效
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社會各界更加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對企業績效的研究方興未艾。梅雨等(2013)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從績效評價的起點和歸依、資源和環境成本的內化、指標的選擇和權重、評價考核等方面,分析了企業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問題。劉章勝(2008)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從經濟績效、生態績效和社會績效三個方面構建企業的三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趙喜倉等(2007)根據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指出企業應追求經濟增長、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三方面平衡發展,構建“三重盈余”(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績效評價體系。
3.多元化與企業績效
魏巍(2011)以57家滬深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得出企業經營多元化程度的高低會影響企業績效,多元化經營的上市公司規模、資本結構會影響業績,即規模過大、負債水平過高均會使績效降低,進而提出了多元化經營的合理建議。靳明等(2009)選取了滬深70家上市公司數據,實驗分析表明,多元化經營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并非呈簡單的、單向變動的線性關系,這與其在文獻回顧中發現學者們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相符。結合國外研究情況來看,多元化經營有利于公司發展,但對企業績效影響存在著“度”的問題,當前研究尚未提出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關系的模型。
4.創新、創業與企業績效
關于創新、創業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是當前績效研究的熱點。程華等(2013)以浙江省193家企業為樣本,實證研究得出產品創新能力、工藝創新能力等不同創新對企業績效影響存在差異。李憶等(2008)基于397家企業樣本數據,研究得出探索式創新、利用式創新分別對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兩類創新行為之間的內部匹配對績效無顯著影響,兩類創新行為與企業戰略和環境競爭性的外部匹配關系對績效有顯著影響。
關于創業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數量較多,是目前創業研究和績效研究的熱點,此方面研究絕大多數以實證研究為主,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從創業的維度、測量細分層面,以及公司治理、股權結構、戰略導向等方面相聯系角度展開研究。但綜合分析來看,國內研究除擴展了創業與績效關系研究的范圍外,結論基本局限于國外研究已有的初步結論,大部分研究驗證了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有正相關性,也有小部分結論不支持,甚至得出相反結論(姚先國,2008),但基本一致的結論是企業的創新創業行為有利于企業發展,對提高企業競爭力有促進作用。
除上述研究熱點外,對價值創造、市場導向、區域背景等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也逐漸深入。
三、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特點
(一)以驗證和應用型研究為主,理論研究不足
我國企業績效研究基本上以對國外理論應用的適用性、國外研究結論在國內環境下的再驗證、績效評價模式國內修正補充應用等研究為主,絕大部分研究都屬于應用型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明顯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還停留在理論梳理和分析層面。
(二)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為主
國內企業績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與國外研究趨同,主要以實證研究為主。但國內實證研究結論差異較大,甚至結論相反的情況也為數不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國有關企業信息的數據不完善,收集數據渠道有限,問卷隨意性較大,特別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備受詬病,這是制約我國企業績效實證研究的關鍵問題;另一方面,我國企業行業間、行業內部、所有權性質、區域特性等方面的差異,導致樣本間的差異較大,特別是在有效樣本量上與國外相比較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論的科學性。
(三)對企業績效評價研究卓有成效
從企業界到學術界對企業績效評價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范圍涵蓋了影響企業績效的所有關鍵因素,結合國內經濟環境特征、行業特點、公司治理等方面對構建企業績效評價方法提出了有效對策。評價方法的研究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對推動企業實行有效的績效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
(四)緊跟國際研究發展趨勢,熱點問題研究不斷涌現
國內企業績效研究始終關注國際研究動態,與國際研究互動緊密,不斷結合國際研究熱點,針對國內情況展開研究。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戰略管理與企業績效、創新創業與企業績效、核心能力與企業績效等研究熱點,既緊跟國際研究趨勢,又結合了我國企業實際,提高了企業績效研究的應用價值。
四、國內企業績效研究展望
基于對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文獻綜述和我國企業績效研究的特點,研究分析得出我國企業績效研究的主要發展趨勢。
(一)理論和基礎概念的研究將進一步加強
由于國內關于企業績效理論研究的不足,制約了對績效評價的研究,整合現有績效理論,探索適應我國企業績效管理的理論將逐漸成為國內研究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在基礎概念的研究方面,如績效本質及內涵、績效邊界及界定、績效的要素、績效影響的因素、績效計量的假設等問題亟待研究解決(許明波,2007)。
(二)會計學將對企業績效研究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雖然多學科研究企業績效已成為趨勢,但企業績效的研究和應用始終離不開會計的支持,特別是隨著會計學的新發展,將對企業績效研究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會計公允價值的采用,基于企業核心價值的無形資產、創新研發能力和人力資本的有效計量,以及會計信息對財務和非財務等企業綜合信息的全面反映,將使基于會計系統的企業績效管理更加科學有效;另一方面,企業績效管理中備受關注的非財務指標問題,在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及戰略管理會計等理論的發展和實踐應用下,一定程度上會得到更為有效的解決。
(三)評價模式研究將不斷創新
企業績效評價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關鍵,是評價績效研究與績效管理的重要標準,對評價模式的研究是研究的落腳點。結合目前企業對靈活性強、操作簡便、有較強可比性的績效評價模式的需求及研究中數學方法的引入、計算機操作手段的介入和對經典模型的修正等,未來企業績效評價模式將向兩種趨勢發展:一種是企業建立類似于會計系統的績效管理系統(也可能是兩者綜合的系統),最終以類似于財務報表形式反映出來的企業績效評價報告;另一種是以信息技術為根本,自由抽取式、特定指標自由組合、可選擇的評價模式,根據政府管理部門、股東、債權人、經理層、員工等利益相關者實際需求,由利益相關者自行選擇組合的信息系統。
(四)基于企業間、部門和員工層面的績效研究將成為研究重點
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我國企業間的重組、兼并和戰略聯盟等活動將逐漸頻繁,企業間層面的研究必然隨之增加。從企業績效管理來看,部門和員工是企業績效最終的貫徹和落實者,簡單從員工參與績效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角度來研究績效管理是遠遠不夠的。從部門層面、員工層面深入開展績效研究,對企業績效管理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五)將更加關注影響企業績效的內外因素聯動問題的研究
從目前國內企業績效研究的熱點來看,關于企業核心價值(核心發展能力)、戰略管理、公司治理等與企業績效相關的內部因素研究及對社會責任、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有關企業績效相關的外部因素研究成為研究熱點。從企業績效管理實際來看,企業績效的好壞、高低是內部和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企業績效評價方法也是從內外因素角度來構建指標體系。目前研究已經涉及多因素相互作用影響企業績效的研究,特別是從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研究企業績效,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影響企業績效問題的研究必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參考文獻】
[1] 杜德斌,曹紅軍,王以華.企業績效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基于SMJ和AMJ文獻的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2):152-157.
[2] 王東清,吳博.企業績效評價模式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綜合),2012(9):77-79.
[3] 盧少華.企業績效管理研究綜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9,31(1):103-108.
[4] 李垣,馮進路,謝恩.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演進:過程、動因與發展趨勢[J].預測,2003(3):34-38.
[5] 鄭美群,蔡莉.企業績效的經濟學理論依據[J].當代經濟研究,2003(6):57-61.
[6] 臧晶.企業績效評價的理論基礎[J].工業技術經濟,2010(10):37-40.
[7] 姚樹榮.企業績效決定因素的理論思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3):52-56.
[8] 姚樹榮.企業績效差異根源理論的演變與創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3(4):61-62.
[9] 王辛平.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影響因素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5(8):51-52.
[10] 張華.從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看核心能力的內涵[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2(5):24-27.
[11] 潘鎮,魯明泓.中小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一項對426家企業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5(3):54-59.
[12] 管凱,邱浩,張英.影響企業績效的外部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22):181-183.
[13] 喻雁.研發支出與企業績效相關性的實證分析: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J].會計之友,2014(36):58-61.
[14] 劉玉軍.我國企業績效管理問題的分析[J].現代情報,2004(6):180-181.
[15] 柯文進,馬士成.我國企業績效管理的十大誤區述評[J].改革與戰略,2009(7):183-186.
[16] 陳虹.國內企業績效管理現狀調查[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3(18):56-59.
[17] 古和今.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及問題對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4-30.
[18] 曹利莎,丁江濤,李國棟.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構思[J].商場現代化,2007(12):300-301.
[19] 王琨,曹廣明.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分析與改良路徑[J].審計月刊,2006(12):39-42.
[20] 周楊波,李旭輝.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65-66.
[21] 劉冬榮,賀勇.論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創新的動力和博弈論模式[J].現代管理科學,2006(3):11-13.
[22] 王美榮.功效系數法在企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財會通訊(綜合),2010(7):76-78.
[23] 陳鳳英,馬成文.功效系數法在企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50-51.
[24] 汪浩,陳菲.DEA方法在企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10):45-47.
[25] 李乾文,趙曙明,蔣春燕.TMT社會網絡、公司創業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財貿研究,2012(3):99-131.
[26] 陳昀,賀遠瓊,陳向軍.TMT特征對多元化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效應研究[J].預測,2011(1):10-17.
[27] 梅雨,熊劍.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績效評價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2013(4):101-103.
[28] 劉章勝.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J].財會月刊(綜合),2008(11):11-12.
[29] 趙喜倉,周蔓.和諧社會下我國企業績效評價的新趨勢[J].江蘇商論,2007(12):122-124.
[30] 魏巍.我國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與企業績效之實證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1(4):82-86.
[31] 靳明,鄧光華.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與績效關系研究[J].財經論叢,2009(6):86-94.
[32] 程華,王婉君.創新政策與企業績效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3(2):10-14.
[33] 李憶,司有和.探索式創新、利用式創新與績效:戰略和環境的影響[J].南開管理評論,2008(5):4-12.
[34] 姚先國,溫偉祥,任洲麒.創業導向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國外研究進展[J].技術經濟,2008(4):35-39.
[35] 許明波.企業績效計量模式創新動向綜述與展望[J].經濟管理,2007(18):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