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醫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天津,300193)
陳紅梅
?
《山海經》涉藥內容分類思想與編纂體例探討*
天津中醫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天津,300193)
陳紅梅
摘要:《山海經》是我國先秦時期的一部百科全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前人對它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研究,本文以《山海經》中涉藥內容為研究對象,就其涉藥內容的分類與編纂,特別是藥條編纂體例對后世本草學著作的影響作一探討,認為《山海經》的涉藥部分從內容到形式都具備本草文獻的特征,這對深入該書本草領域的研究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山海經涉藥內容編纂體例
從中醫藥文化史的角度看,本草學的知識不僅體現在本草學著作中,非醫文獻中也有一定體現,某些非醫文獻甚至蘊含著大量的、未被本草專著收錄的藥物信息。通過對這些非醫文獻中涉藥內容的調查、整理與利用,可以豐富我國的本草知識,拓寬本草文獻的研究領域。目前,就《山海經》的涉藥內容,國內外學者展開了較多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基于《山海經》涉藥內容,歸納該書的藥物分類及藥條編纂體例,從編纂學角度探討《山海經》涉藥內容與《神農本草經》的關系,認為非醫文獻《山海經》的涉藥內容在分類與編纂上已具備本草文獻的特征。
《山海經》的涉藥內容
中國傳統藥物學又稱為“本草學”,大抵包括動物藥、植物藥、礦物藥三類。《山海經》所載藥物據袁思芳統計有一百多種[1];而呂子芳發現《山海經》中動物藥有76種(包括鳥類27種、獸類19種、龜魚類30種),植物藥54種(包括木本植物24種、草本植物30種),礦物藥和其他有7種,總共137種[2]。另外,李良松等人統計《山海經》的藥物有353種[3]。雖然統計標準不一,結果不同,但《山海經》詳細記載了這些藥物的產地、生長環境、形狀、功用等信息。總之,從前人研究看《山海經》涉藥內容數量可觀,內容較為豐富。
《山海經》涉藥內容的分類
《山海經》不是一部本草專著,梳理其涉藥內容,大致能明析它主要是從自然屬性和功效上對藥物進行了分類。
1.從自然屬性分類涉藥內容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多源于其自然屬性,對《山海經》中涉藥內容的認識也基于物種的自然屬性。據袁思芳統計,《山海經》中藥物種類大致可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1]。如《中山經》:“歷兒之山,其上多橿,多櫪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楝,服之不忘。”“橿”、“櫪木”為植物藥。《東山經》:“旄山,其中多鱃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鱃魚”為動物藥。《西山經》:“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其木多棕,其草多竹。”“雄黃”是礦物藥。
除了動物、植物、礦物這種大類之外,每一大類下又可分為若干小類。如植物藥可分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礦物藥又可分為礦泉水和礦石;動物藥又可分為蟲、魚、鳥、獸類,水陸兩棲類,動物脂肪等。如《山海經》中的“丹木”、“籜”(一種草名)分別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青、雄黃”則為礦石藥物;“蝮蟲”、“脩辟之魚”、“數斯”(一種鳥)、“虎蛟”(一種獸)等則為蟲、魚、鳥、獸類藥物。
總之,《山海經》按物種的自然屬性分類涉藥內容是比較常見的。此外,從物種的藥用功效分類涉藥內容也是非醫文獻《山海經》的一大特色。
2.從藥物功效分類涉藥內容
《山海經》從藥用功效分類涉藥內容,并詳細記載了下來。如《西山經》:“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中山經》:“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苧,可以毒魚。”“礜”、“葶苧”有劇毒。《中山經》:“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為毒。”“焉酸”有解毒功效。《中山經》:“有草焉,名曰筻草,葉狀如葵,而赤莖白華,實如蘡薁,食之不愚。”“筻草”有健腦的功效。《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人佩戴“鹿蜀”之后,有助于生育,即“鹿蜀”為種子藥。《中山經》:“有木焉,名曰黃棘,黃華而員葉,其實如蘭,服之不字。”服用“黃棘”使人不懷孕,“黃棘”有避孕功效。《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肥遺”具有殺蟲治療麻風病的功效。《山海經》中還有許多不同功效的藥物,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另外,《山海經》中還有不同藥物治療同一種疾病的記載。如《西山經》:“石脆之山,其草多條,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實,食之已疥。”“條草”有治疥瘡的功效。又如《西山經》:“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其狀如樗,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已胕。”用“黃雚”來洗澡也可以治愈疥瘡。可見,條草、黃雚都是治療疥瘡的藥物,類似這樣不同藥物治療同一種疾病在《山海經》中還有不少,這為后世本草著作將藥效相同的藥物歸為一類打下了基礎。《山海經》中也記載了同種藥物有不同功效的情況。如《西山經》:“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杜衡”不僅可以讓馬跑得快,還可以治療腫瘤。這也為后世本草著作有一物異治的歸類打下了基礎。
總之,《山海經》中藥物的分類雖不成體系,散存于書中,但對后世本草著作的分類思想與分類方法均產生了一定影響。
《山海經》涉藥內容的編纂體例
《山海經》記載了有藥用功效物種的名稱、種類、形態、作用、產地等信息。在記載這些信息時大致遵循了明確介紹藥物的名稱與形態、詳細記載藥物的產地與生境、點明藥物藥效的原則。歸納發現,《山海經》涉藥內容的編纂體例大致有以下幾種。
1.詳細記載藥物的產地與生境、形態、名稱、藥效
如《西山經》:“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有木焉,其狀如棠,而員葉赤實,實大如木瓜,名曰櫰木,食之多力。”“櫰木”這種藥物,“中曲之山”為其產地,“狀如棠”為其植株的形狀,“員葉”為其葉子的形狀,“赤實,實大如木瓜”為其果實的顏色與形狀,“食之多力”為其藥用價值。再如《西山經》:“小華之山……其草有萆荔,狀如烏韭,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萆荔”這種藥物,“小華之山”為其產地,“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為其生境,“狀如烏韭”則說其形狀像烏韭,“食之已心痛”為其藥用價值的記述。像這樣的編纂方法,在《山海經》中涉及58種藥物。
2.簡單記載其產地、形態和功效,并不提及藥名
如《中山經》:“高粱之山……有草焉,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柎,可以走馬。”這里只是對可以使馬跑得快的藥進行了簡單介紹,“高粱之山”為其產地,“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柎”為其形狀描寫,“可以走馬”為其藥效記載,但是沒有記載具體藥名。
3.記載藥物產地、名稱、功效,不記載形態
如《北山經》:“又東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其中多器酸,三歲一成,食之已癘。”“器酸”是本草名,“咸山”為其產地,“其上有玉,其下多銅”為其生長環境,“食之已癘”為其功效,但未提及其具體形態。
此外,《山海經》也對一些藥物記載了其藥味。如《西山經》:“鰩魚……其味酸甘,食之已狂。”“鰩魚”的味道酸中帶甜。還有不少物種《山海經》只記載了它的產地與名稱,對其形態和功效并未說明,但在《神農本草經》中被載為藥物。如《中山經》“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其草多芁”,《山海經》只記載了“芁”(即秦芁)的產地和名稱。袁珂《山海經校譯》:“芁,原作芃,郝懿行云:‘芃,說文訓草盛,莽草名也。’疑芃當為芁字之訛;芁音交,即藥草秦芁也,見本草。”[4]由此可知,“芁”在《山海經》中只記載了其名稱和產地,但在《神農本草經》中被載為藥物了,這樣的例子亦為數不少。
綜上,《山海經》主要從藥名、產地、生境、形態、習性、功用等方面記述涉藥內容。從記載形式看,大多采用“某山……其木多(其草多)……”的描寫形式。如《中山經》“歷兒之山,其上多橿,多櫪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楝,服之不忘”等等。總之,《山海經》中記載有豐富的本草學知識,藥物數量豐富,種類繁多,記載詳細,為人們搜采、鑒別藥物提供了指導,對后世本草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山海經》涉藥內容對《神農本草經》的影響
《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藥物有不少能在《山海經》中找到原型。馬伯英認為《神農本草經》中的杜衡之類,應是沿用于《山海經》;《山海經》中的“藷輿”即《神農本草經》的“薯蕷”,“榮草”即《神農本草經》的“閭茹”;《山海經》提到的許多植物、動物和礦物,在《神農本草經》中都被記載為藥物,如木瓜、芍藥、祀、桂、雄黃、白芷等,共計有45種[5]。丁永輝認為《山海經》的植物分類體系和后世《神農本草經》為代表的本草文獻的草木果菜谷五類分法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后世本草植物分類體系的初期階段[6]。植物藥如此,動物、礦物藥亦然。可見,《山海經》記載的一些藥物被《神農本草經》繼承,也有一些非藥用物種在后世本草文獻中逐漸被發現并記載其藥用價值。下面從編纂體例談《山海經》與《神農本草經》的關系。
1.《神農本草經》藥條編纂體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學專著,是東漢以前人們藥物知識積累的結晶,它創立了三品分類法。分析《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藥物,發現它多遵循這樣一種編排體例:先記述藥物的正名、別名,再記其藥味、藥性、有無毒性,最后記載藥物主治功效(副品應用)、生長環境、采摘炮制等信息。如《神農本草經》:“菖蒲,一名昌陽,味辛,溫,無毒。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生池澤。”“菖蒲”為藥物正名,“昌陽”為藥物別名,“味辛,溫,無毒”為藥物藥味、藥性、毒性等情況的記載,“治風寒濕痹……延年”為藥物主治功效的記載,“生池澤”交代了藥物的生長環境。再如:“茺蔚子,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味辛,微溫,無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汽。久服輕身。莖,治癮疹癢,可作浴湯。生海濱、池澤。”《神農本草經》不僅記載了茺蔚子的正名、別名,藥味、藥性和毒性,及其生長環境,也介紹了它的副品——莖的主治功效,以及藥物的加工炮制。總之,《神農本草經》對藥條的記載有一定規律,重視藥物藥名、藥性、藥味、有無毒性、功用、生境、采摘炮制等信息的記錄。
2.《山海經》涉藥內容與《神農本草經》的關系
從上文可見《山海經》對藥物的記載也有一定規律,主要從藥名、產地、生境、形態、習性、功用等方面記述涉藥內容。大致表述是某地有某物,食之(或佩之,或浴之)治某病。如《南山經》對“灌灌”的記載:“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先記其產地、生境,再記其形狀、名稱、使用方法和主治功效等。
對比《山海經》和《神農本草經》的藥物編撰,可以得到以下認識:第一,《山海經》和《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的名稱、產地或生長環境、主治功效等信息都進行了描述;第二,《山海經》中沒有蟲、菜、人、米谷四類,雖然谷類在《山海經》中出現過,但并未指明入藥;第三,《山海經》不是一本專門的本草著作,書中涉藥內容的記載是分散的,其主治功效的記載比較隨意且不詳細,其分類多處于一種原始的自然狀態,《神農本草經》作為一部藥物學專著,對書中所講的365種藥物的分類非常明確,對藥名、藥性和藥效的陳述有序而集中;第四,《山海經》的成書年代早于《神農本草經》,其對藥物的編纂體例略顯粗糙和淺顯。
總之,對比《山海經》和《神農本草經》的藥條編纂體例,《山海經》雖然將藥物散在地記載在書中,但在不自覺中都遵循了一種模式或規律,這為《神農本草經》藥條信息的編纂打下了基礎。所以《山海經》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本草學著作的早期形態。
結語
《山海經》雖然是一部非醫文獻,但書中包含大量的藥物學知識,藥物記載種類繁多,分類方法雖然粗糙,但在某些層面影響著后世本草著作的編撰,尤其是書中涉及到動物、植物的分布情況、形態特征、藥用價值等信息,使古代大量藥物資料得以保存,對后世本草文獻的撰寫產生了一定影響,特別是在藥條的編纂體例上能窺見后世本草著作如《神農本草經》對它的繼承與發展。研究《山海經》的涉藥內容,能為當今藥物品種劃分、本草考證、動植物分類和藥物鑒定提供溯源性的資料。
參考文獻
[1]袁思芳.試述《山海經》的醫藥學成就[J].中醫藥學報,1988,(6):36.
[2]夏奇艷.試論中醫藥的起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8:27- 31.
[3]李良松,郭洪濤.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105.
[4]袁珂.山海經校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0.
[5]馬伯英.《山海經》中藥物記載的再評價[J].中醫藥學報,1984(4):10.
[6]丁永輝.《山海經》與古代植物分類[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3,12(3):276.
(修回日期:2016- 03- 21)
*基金項目:天津市科學技術普及項目(編號:14KPXM01SY0013);天津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編號:201510063031)
中圖分類號:R2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 4737(2016)03- 0005- 04
Discussion on Systematics Idea and Compilation Style: Conten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ShanHaiJing
CHEN Hong-mei
(Language Culture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Shan Hai Jing, writte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 Dynasty, is one encyclopedia with various contents and broad views. Former scholars have studied on this book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article is to discuss its systematics and compilation, especially for influence for later works by entries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idered as the literature of material medica from contents and forms in this book, which plays an introduction role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material medica.
Keywords:Shan Hai Jing; cont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ystematics and compilatio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