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310012)
莊愛文 竹劍平 江凌圳 王 英 李曉寅
?
盛增秀整理研究中醫文獻的經驗及成就*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310012)
莊愛文竹劍平江凌圳王英李曉寅
摘要:全國名老中醫盛增秀從醫50年來,在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中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中醫文獻的發掘、整理和研究是其工作的一大亮點。本文對盛老在傳承弘揚、整理研究中醫文獻方面的經驗作一述要,同時還簡述了盛老對中醫古籍整理工作的建設性意見,以冀使更多的中醫文獻整理研究和臨床科研人員從中受益。
關鍵詞:名老中醫盛增秀中醫文獻經驗研究
全國名老中醫盛增秀從事中醫文獻整理研究50余年,現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文獻學學術帶頭人,為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在傳承弘揚中醫文獻方面成績顯著,為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筆者跟隨盛增秀老師學習、工作多年,茲就盛老研究中醫文獻的寶貴經驗和成就介紹如下,以冀更多的中醫文獻整理研究人員和臨床科研人員從中受益。
古為今用,力求繼承中有發揚,整理中見提高
我國現存中醫古籍約萬種,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包含著前人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和理論知識,蘊藏著大量科學性精華,有待我們進一步加以整理發掘,研究提高。盛老認為從事中醫文獻的整理工作,目的是為了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向前發展,而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人,原地踏步,更不是厚古薄今,向前人看齊,而是要求我們對醫學的未知規律進行新的探索,把醫學科學推向新的高度。因此,對于中醫藥古代文獻,既要看到它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性質和作用,又要分析檢驗它在今天新形勢下有否實際意義,能否有利于醫學的發展。面對浩瀚的中醫文獻,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系統整理,使古奧者淺顯之,雜亂者條理之,分散者集中之,缺漏者完善之,精華者發揮之[1]。更應當把中醫藥古籍的整理研究提升到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高度來認識,努力付諸實施。
立足本省,發揮地方特色,反映歷代名家和流派的貢獻
盛老多年來進行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的目標是:立足本省,放眼全國,走向世界。所謂“立足本省”,即是將重點放在對本省歷代醫家著作的整理研究上,力求反映本省中醫藥學的流派、特色和對祖國醫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所謂“放眼全國”,即是對國內其他省份醫家的著述,亦可擇要進行整理研究,使選題更加廣泛;所謂“走向世界”,是指整理出版的醫籍,不僅能在國內發行,而且爭取在國外發行,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為全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2]。這在盛老幾十年的文獻整理研究選題和成果中得到充分體現,對我們啟發很大。例如:據《中國分省醫籍考》記載,浙籍醫家的著作達一千余種,由于年代久遠,其中大部分已經散失了。故而盛老把努力發掘蘊藏在本省民間的珍本、善本、孤本醫籍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如阮懷清《阮氏醫案》,國內唯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一家珍藏,屬海內孤本,系阮氏家族所奉獻,盛老曾專門撰寫論文“浙東名醫阮懷清傳略及其醫案賞析”,根據阮氏有關史料和醫案專著,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和評述,為浙江醫林史冊添上濃厚的一筆。浙江省歷代名醫輩出,如朱丹溪、戴原禮、張景岳、王孟英、金子久、曹炳章、雷少逸等;學術流派紛呈,以丹溪學派和溫病學派流傳最廣,久負盛名。盛老在文獻整理研究中,努力突出地方特色,如對丹溪學派,先后主編和出版了《丹溪醫集》、《丹溪學派探要》等著述,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又如對溫病學派,認為浙江是該學派的發祥地之一,溫病大家王孟英、雷少逸即是浙籍醫家,加之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溫熱,溫病為患較多。有鑒于此,盛老特別重視溫病文獻的整理研究,先后主編出版了《王孟英醫學全書》、《溫病研究》、《溫病名著精華》、《溫病學派四大家研究》、《中醫濕熱病證治》和《中醫治疫名論名方名案》等專著,并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尤其對濕熱病,他根據朱丹溪“濕熱為患,十居八九”的論述,提出應建立中醫濕熱病學的設想,擬編撰《中醫濕熱病學》。
盛老曾長期參加流行性乙型腦炎、大葉性肺炎、急性傳染性肝炎等病的臨床研究,對溫病的理論和實踐造詣精深,于是在溫病文獻整理研究中,常融以自己的心得體會。如他在《吳鞠通“溫病死證五大綱”探析》一文中,認為吳氏所說的“肺之化源絕者死”,與現代臨床某些急性傳染病出現的呼吸衰竭頗相吻合;吳氏又說:“脾郁發黃,黃極則諸竅為閉,穢濁塞竅者死。”盛老聯系臨床實際,認為此乃黃疸病中極重之證,古謂“急黃”是也。此類患者,大多發病急驟,變化迅速,癥見高熱煩躁,全身深黃,二便俱閉,腹滿氣急,惡心嘔吐,甚則昏迷譫妄,或吐衄便血,預后十分差,現代醫學重癥肝炎中的急性黃色肝萎縮,每見這些癥候。這種發皇古義,充實新知的整理研究方法,是十分可取的。
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成就三部大型中醫類書
中醫古籍源遠流長,浩如煙海。若要從中采擷所需的文獻資料,就必須依賴工具書,而在工具書中,保存原始資料量最大,使用也比較方便的當屬類書。盛老基于類書在實際應用和保存古代文獻上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帶領團隊先后編撰出版了《醫方類聚》(校點本)、《脈學類聚》、《醫案類聚》三部大型中醫類書,合計2500余萬字。尤是歷時4年編校而成的《醫方類聚》,全書共12個分冊(含索引),在國內和日本同時出版,引起了海內外較大反響。該書曾獲衛生部科技成果乙級獎和浙江省科技成果2等獎。《脈學類聚》是在廣搜版本的基礎上,對古代重要脈學著述予以分類編撰而成,全書約300萬字,出版后受到讀者的歡迎。該書獲浙江省中醫藥科技成果1等獎。面世不久的《醫案類聚》更是一部鴻篇巨制的類書,全書約600萬字,其涉及古籍之廣泛,內容之豐富,可謂醫案著作中前所未有。三部類書的出版,凝結著盛老及其團隊的不少心血,貢獻突出。
傳承弘揚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是中醫文獻整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老認為整理研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也是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必不可少的措施,對于提高臨床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曾對整理總結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提出幾點意見:一是反映不同流派,體現百花齊放。在整理總結過程中,力求將各家特色顯示出來,擷采各家之長,促進醫學的發展,使中醫學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二是突出“獨到之處”,抓住規律總結。整理時注意反映名老中醫的學術專長,認真總結他們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三是強調科學態度,貴在實事求是。整理者要忠實原意,領會、尊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切勿喧賓奪主,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老中醫;四是注意中西醫有機結合,整理中見提高。
盛老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牽頭整理出版《潘澄濂醫論集》,并組織編寫《近代名醫學術經驗選編》,還發起對浙江省近現代中醫流派和著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進行較為系統的整理總結,編撰了大型叢書《醫林薈萃》,分期刊出,其內容涵蓋中醫內科、婦科、外科、傷科等,是我省總結、繼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1月盛老又牽頭整理了《中國百年百名臨床家叢書·潘澄濂》,該專著對潘老的學術專長,擅治病種著力予以闡述,使潘老的學術思想和診治經驗進一步得到繼承發揚和推廣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重視隊伍建設,培養和激勵后繼人才
盛老針對當前實際情況,深有感觸地指出:“不少負有盛名的老一輩中醫文獻學家已相繼謝世,有的年齡已高健康狀況堪憂,因此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的隊伍存在著嚴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局面,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這不能不引起中醫界特別是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有鑒于此,他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己任,積極扶植后學,取得了顯著成績,具體體現在提高了青年中醫對中醫文獻整理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盛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予以釋疑解惑,列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諸如針刺麻醉、活血化瘀方藥治療心血管疾病、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醒腦開竅法治療中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和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制等等,都是在中醫古代文獻整理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強調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提高和發展,離開了繼承,就像水之無源,木之無根,創新和發展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盛老的諄諄教誨,熱情輔導,使后學受到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從而增強了青年中醫投入古代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的信心和決心。如在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建設項目”時,盛老提出“出人、出書、出精品”,尤其是“出人”是主要的任務和目標。在他的鼓勵下,我省就有30余名青年中醫參加此項工作,較好地完成了所承擔的任務。盛老作為浙江專家組組長,一絲不茍地審閱了38本書稿,嚴把質量關,并多次在專題培訓班上作學術報告,積極培養后繼人才,使我省涌現出一批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的新興力量。我們由衷地感到我省中醫文獻整理研究隊伍的壯大和技能的提高,這與盛老的口傳心授、精心培養是分不開的。
出謀獻策,對中醫古籍整理提出建設性意見
為了把中醫藥古籍整理這項“關系子孫后代的大事”做得更扎實、更好,盛老曾建議應充分發揮下列五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中醫藥主管部門的決策和領導作用。首先應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訂出中醫藥古籍整理的中長期規劃,作為今后的指導方針和奮斗目標,以便貫徹執行;加強對中醫藥古籍整理支持的力度(包括人力物力),進一步將中醫藥古籍整理納入各級中醫藥科研招標范圍;出臺有關政策和措施,積極培養專業人才,把穩定和壯大中醫藥古籍整理隊伍作為重要任務抓緊抓好。二是充分發揮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的橋梁和業務指導作用。該分會薈萃了從中央到地方不少中醫文獻學家和專家,肩負中醫文獻學術交流,提高中醫學術水平的重任,完全有理由有條件承擔中醫藥古籍整理的業務指導工作,更應發揮溝通和協調各省、市中醫藥古籍整理的橋梁作用。三是充分發揮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龍頭領跑作用。該院醫史文獻研究所人才濟濟,既有不少德高望重,造詣精深的老一輩中醫文獻學家,又有一批通曉業務,嶄露頭角的中青年骨干,技術力量雄厚,不愧是中醫藥古籍整理的“國家隊”,理應在這方面發揮龍頭領跑作用,帶領全國同行共同前進。四是充分發揮各級中醫文獻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的示范表率作用。各省、市、自治區特別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文獻學建設單位,一般來說設備條件較好,技術力量較強,既往在中醫藥古籍整理上成績顯著,經驗豐富,在國內影響較大,今后應充分發揮優勢,進一步做好示范表率作用,以點帶面,推動中醫藥古籍整理工作向縱深發展,更上層樓。五是充分發揮醫藥衛生出版單位對中醫藥古籍整理成果的傳播作用。既往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等單位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版了一大批中醫古籍名著,堪稱碩果累累,成績斐然,這是有目共睹的,確是中醫繼承工作中的一大亮點。當然,出版中醫古籍也有一定難度,特別是不少出版社已改制,在強調社會效益的同時,不能不講究經濟效益。建議有關主管部門正視現實,加強對出版工作的支持力度,使中醫藥古籍整理成果更多更快地面世,促進中醫學術的傳承和發揚。
最后,引用盛老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時代在前進,科學在發展。整理中醫古代文獻,既是繼承祖國醫學遺產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措施,更是提高我國醫學的重要手段。正因為這樣,我們在整理過程中立足點要高,要在“發揚”上狠下功夫,多做創造性的工作,力求繼承中有發揚,整理中見提高。可以想見,中醫古代文獻經過艱苦細致的整理發掘,研究提高,無疑會更加豐富,更加可貴,在發展我國醫藥學事業中,定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盛增秀.勵志齋醫論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404.
[2]盛增秀.潛心黃卷四十春,傳承弘揚寄深情[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1):1- 4.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盛增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編號:國中醫藥人教發[2014]20號)
中圖分類號:R- 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 4737(2016)03- 0054- 04
(收稿日期:2016- 01- 21)
Sheng Zeng-xiu′s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CM Literature Reorganization
ZHUANG Ai-wen, ZHU Jian-ping, JIANG Ling-zhen, WANG Ying, LI Xiao-yin
(Tongd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310012, China )
Abstract:Professor SHENG Zeng-xiu, who is a national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xper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CM clinical and research areas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Exploring, organizing, and researching TCM literature is the highlights of his work. This article aims to elaborate Professor Sheng′s experiences in inheriting, developing, organizing and studying TCM literature, from research ideas and topics these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Professor Sheng′s constructive comments for TCM literature reorganization.
Keywords:famous veteran TCM expert; SHENG Zeng-xiu; TCM literature; empirical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