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都 王蘊涵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
加味散偏湯中重用川芎治療偏頭痛驗案一則
洪海都王蘊涵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05
【摘要】采用加味散偏湯重用川芎治療氣滯血瘀型頭痛,結合臨床實際,試論加味散偏湯在治療偏頭痛一證中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效果,對方中重用川芎取其辛香走竄之勢,及巧用酸甘化陰法制其燥性進行論述。
【關鍵詞】偏頭痛;加味散偏湯;川芎;酸甘化陰
散偏湯首載于《辨證錄》,由川芎、白芍、白蕎子、柴胡、制春附、郁李仁、生膜組成,多用于治療血瘀引起的頭痛。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的原發(fā)性頭痛類型,西醫(yī)認為屬于慢性神經血管性疾患,中醫(yī)歸屬“頭風”范疇。臨床以發(fā)作性中重度、搏動樣頭痛為主要表現,多責之邪氣壅滯或腦髓失養(yǎng)。筆者采用加味散偏湯重用川芎治療氣滯血瘀型頭痛1例,現報告如下。
1病例資料
患者某某,男,24歲。主訴:雙側顳部頭痛3年余,加重7天。患者自訴三年前準備高考期間,開始出現間歇性頭痛,以雙側顳部為主,疼痛以酸痛、刺痛感較多,伴有搏動感。每于考試前或勞累過度時發(fā)作,每次約持續(xù)1~2小時,伴有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或惡心嘔吐、畏光怕風,臥床休息可緩解,常自覺疲勞乏力。近一周來因畢業(yè)、面試等壓力較大,頭痛加重難忍,嚴重影響學習工作。于西醫(yī)院行CT和MRI檢查無顱內器質性病變。西醫(yī)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曾服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藥,效果不佳,尋求中醫(yī)治療。
刻診(2015年9月3日):患者中等身材,形體偏瘦,情緒緊張萎靡,以手抱頭,頭部雙顳側疼痛難忍,呈刺痛樣,納可,眠一般,二便調。舌質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弦略緊。中醫(yī)診斷:頭痛,辯證為氣滯血瘀,治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方用加味散偏湯:川芎30g,葛根15g,天麻10g,白芍10g,白芷10g,郁李仁6g,香附10g,柴胡10g,白芥子10g,甘草6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5劑,水煎煮至200~300ml,日二服,發(fā)作時亦可服。
二診(2015年9月9日):患者訴頭痛較前稍有減輕,發(fā)作時間縮短,然刺痛依舊。刻診依然見舌質紫黯有瘀斑。量其為病久藥輕,故以前方藥味不變,加川芎至50g,白芍20g,甘草10g,7劑,煎服法同前。三診患者訴疼痛大為減輕,要求續(xù)開前方,效不更方,減前方川芎劑量為40g,白芍15g,7劑,煎服法同前。四診患者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疼痛較前已明顯減輕,再減前方川芎用量為25g,白芍10g,甘草6g,7劑,后續(xù)以逍遙丸調理,隨訪三月未復發(fā)。
2按語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的頭痛類型,以發(fā)作性中重度、搏動樣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yī)認為頭痛病是由于外感或內傷,致使脈絡拘急或失養(yǎng)、清竅不利等原因引起。我國對頭痛病認識很早,甲骨文中便有關于“疾首”的記載。偏頭痛之名最早出現于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并指出了病因病機及針灸治療的取穴。
頭痛總由外邪上擾清竅,或氣血生化不足引起。偏頭痛又可分為瘀阻腦絡、風陽上擾、肝腎陽虛等證型[1]。病案中患者疼痛以雙顳側為主,精神緊張或過度勞累時發(fā)作,舌質脈象提示為氣滯血瘀。《濟生方·頭痛論治》云:“夫頭者上配于天,諸陽脈之所聚”,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皆起于頭,五臟六腑化生之精氣上升濡養(yǎng)頭面、充盈腦髓,使頭部脈絡得以滋養(yǎng),精氣充沛。今患者因情緒焦慮,心理緊張,以致肝氣郁結,失于疏泄,氣滯不通,氣逆上犯頭部,血流不暢,清氣不能上行,致使經脈失養(yǎng),瘀血阻絡。治宜緩急止痛,疏肝理氣為主,輔以化瘀通絡,滋陰養(yǎng)血,以達氣機通暢,氣血平和,頭痛從根本上得以解除。
加味散偏湯首載于《辨證錄·卷二》:“人有患半邊頭風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約痛于左者為多,百藥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雖風入于少陽之膽,似乎解郁宜解其膽,然而膽與肝為表里,治膽者必須治肝。況郁氣先傷肝而后傷膽,肝舒而膽亦舒也。方用散偏湯”。原方川芎用一錢,今因患者頭痛劇烈,用至30g,二診加至50g。川芎辛溫無毒,走竄力強,入肝、膽二經,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之功效。《主治秘要》曰:“川芎其用有四,少陽引經一也,諸頭痛二也,助清陽三也,濕氣在頭四也”;《醫(yī)學啟源》又云:“補血,治血虛頭痛”。目前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普遍認為與腦血管收縮有關[2]。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川芎的化學成分川芎嗪有明顯的抑制血管收縮的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腦皮質血流量,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還可以通過調節(jié)凋亡基因和促凋亡基因的表達發(fā)揮對缺血缺氧性腦損傷的保護作用[3]。其中阿魏酸能抑制脂質過氧化、降低血清中膽固醇的含量和抑制血栓形成[4]。白芍酸苦微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經,斂陰止汗的作用,《本經》曰:“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川芎、白芍為一常用活血化瘀藥對,來源于四物湯,首見于《本草求真》:“血之盛者,必損辛之以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損酸之以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川芎辛溫香竄、行氣活血,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兩者配伍,散斂相合,使得疏肝開郁而不損傷肝陰。現代生物學亦對此做出佐證,川芎的有效物質阿魏酸和白芍的有效物質芍藥苷,在其單獨的水煎液里含量均小于合煎液,表明二者配伍有一定的合理性[5]。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之功效,《傷寒論》中芍藥甘草湯僅用此二味治療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達到酸甘化陰,柔筋止痛之效。故芍藥、甘草隨川芎加減,既防辛燥太過傷及陰血,又能充養(yǎng)血脈,使頭風得治。然川芎畢竟辛香溫燥,臨床大劑量使用時,需注意中病即止,隨病情輕重靈活加減。是方同時選用祛風解表之白芷、葛根、柴胡,定風止痙之天麻,祛風息風,引藥歸于肝經;急則治其標,故加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強行氣止痛之功,再入白芥子、郁李仁導氣下行,使肝氣得舒。全方共達疏肝行氣、活血化瘀、搜風止痛之功,是治療偏頭痛的有效方劑。
參考文獻
[1]張雄文.偏頭痛的中醫(yī)內科治療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20(28):15-16.
[2]金浩澤.偏頭痛的病理生理及其進展[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0,21(12):547-548.
[3]舒冰,周重建,馬迎輝.中藥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22(9):1403-1404.
[4]夏麗.川芎-白芍藥對物質基礎研究[D].陜西:西北大學,2013.
[5]鄭春松,葉蕻芝,劉獻祥.HPLC法研究川芎-白芍單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變化[J].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0(6):39-43.
(收稿日期:2015.12.17)
【中圖分類號】R74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