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聯德 張學鳳
云南省楚雄市中醫醫院, 云南 楚雄 675000
?
靜脈給藥不良反應102例分析
王聯德張學鳳
云南省楚雄市中醫醫院, 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目的:分析靜脈給藥不良反應(ADR)的發生特點及其規律,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方法: 回顧性分析102例靜脈給藥不良反應報告。結果:ADR報告涉及中、西藥品41個。抗生素ADR最多,占43.1%;中成藥ADR次之,占36.2%;非中醫執業醫師用藥發生ADR占21.5%;臨床表現畏寒、寒顫占40.1%,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占26.5%;60歲以上ADR占38.2%。結論:嚴格控制靜脈給藥、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辨證使用中成藥,是精確、合理用藥,減少ADR發生的保障。
【關鍵詞】靜脈給藥;藥物不良反應;抗生素;中成藥
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Reaction,ADR)是指有效期內的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對疾病進行預防、診斷、治療和調節生理功能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有害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1]。開展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是國家保障用藥安全的一項重要的政策,能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為醫生精準、合理的用藥提供依據,提高其用藥水平。為探尋靜脈給藥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規律,現將102例ADR報告作回顧性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靜脈給藥收集的102例ADR報告逐項統計,采用回顧性的方法進行分析。
1.2調查內容內容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藥物種類、臨床表現、處方醫師的執業類別、ADR累及系統等相關項目,進行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102例ADR報告中,男35例,女67例,年齡1~87歲。其中1~20歲12例(11.8%),男5人,女7人;20~39歲16例(15.7%),男3人,女13人;40~59歲35例(34.3%),男12人,女33人;60~79歲27例(26.5%), 男11人,女16人;80歲以上12例(11.7%) 男3人,女9人。
2.2引起ADR的藥物分類102例ADR報告中涉及中西藥共41個品種,其中抗生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2],共44例,占43.1%,排名前三位的抗生素是:青霉素注射液13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6例,頭孢曲松鈉注射液4例;中成藥引起不良反應次之[3],共37例,占36.2%,排名前三位的中成藥注射液是:雙黃連注射液6例,穿虎寧、香丹注射液各5例,黃芪注射液4例(其中中醫執業醫師使用發生不良反應15例占14.7%;非中醫執業醫師使用發生不良反應22例占21.5%[4-5]);再其次是營養輔助用藥:包括氨基酸、能量合劑、維生素等注射液共9例占8.8%。
2.3ADR的臨床表現常見臨床表現分為全身或局部表現:寒顫、畏寒、全身皮膚瘙癢、心慌、胸悶、皮疹、氣促、腹痛、乏力、惡心、嘔吐、頭昏、頭暈、全身出汗、視物模糊、過敏性休克等。102例ADR中,臨床表現主要為畏寒、寒顫共41例占40.1%;其次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共27例,占26.5%;再其次是心血管系統癥狀共17人占16.7%,其他的是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精神系統等。
3討論
3.1ADR與性別及年齡的關系102例ADR報告中,男女之比為35∶67,年齡1~87歲,表明ADR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組人群。其中40~59歲所占比例最高,達34.3%,一方面考慮此組人群是家庭主要勞動力,患者認為靜脈給藥恢復快,進而可節約費用,對勞動力影響小(因為我院就診的農村人員和家庭困難人員居多),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腎功能逐漸減退,使得藥物的代謝和消除均受不同程度的影響,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有幾種疾病并存,聯合用藥情況增多和身體機能明顯減弱、機體抵抗力、應變能力減弱、營養欠佳等的因素,均可誘發藥物不良反應。本組60歲以上藥物不良反應39人(其中80歲以上12例占11.7%),占38.2%[6-7],表明中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器官功能的逐漸退化,靜脈給藥發生ADR的機率增大,尤其是高齡患者,合并癥多、用藥復雜、臟腑機能減弱,導致靜脈給藥ADR發生機率更大。
3.2ADR與藥品種類的關系ADR涉及抗生素的種類、報告例數均處于前列,這與抗生素種類多,使用范圍廣,用藥頻率高有關,同時可能與抗生素使用控制力度不夠有關。青霉素所致ADR病例最多,共13例占12.7%,原因主要是我院接診農村人口、貧困居民為主,因青霉素性價比最高,使用多,導致青霉素發生ADR最多。在102例靜脈給藥的ADR報告中,中成藥引起的ADR37例占36.2%,主要品種有雙黃連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黃芪注射液、舒血寧注射液、、丹參川芎嗪、血塞通等注射液。隨著國家各級各類部門、患者對中成藥制劑的接受、認可,加之中藥新品種不斷增加,特別是中藥注射劑在臨床的廣泛使用,使中成藥注射劑ADR的[8]發生率占比升高,在臨床上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中藥注射劑的組方復雜,構成成分復雜,制備環節多,程序復雜,包裝、保存所需條件不盡相同,引起不良反應的成分難以確定,另外在生產過程中可因生產條件控制波動或產生不良反應的成分增多等因素,因此加強中藥注射劑有效成分和提取工藝的研究,盡可能去粗取精也是必須努力改善的[9]。
3.3ADR與給藥方法的關系在102例靜脈給藥的ADR報告中,臨床表現常見為寒顫、畏寒、心慌、胸悶、皮膚瘙癢等全身反應最多見,說明靜脈給藥不良反應以全身癥狀為主、反應重、對身體造成的危害更直接、更迅速,其原因除與患者自身的基礎疾病、個體體質敏感、病理生理狀況有關外,靜脈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內毒素、微粒、雜質、滴注速度等均可能為誘發因素。另外,也與靜滴給藥時,抗體的大量產生及抗原抗體結合的傾向性、結合程度比其他途徑嚴重、直接有關,所以應當注意操作的正確性,避免因藥液溶媒選擇不當、配伍不當,濃度過高,配制的液體放置時間過長,滴速過快等引發ADR的發生[10]。因此在病情允許、保證治療有效原則的情況下,醫務人員應該嚴格按照藥物給予的途徑:首選口服給藥,次選肌注給藥,最后選擇靜脈注射的給藥方式,能夠明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以及不良反應發生后對身體造成的損害。
3.4ADR的類型 在102例ADR報告中,臨床表現主要為畏寒、寒顫共41例占40.1%,其次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共27例,占26.5%。其他依次是心血管系統反應、消化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等。由此表明靜脈給藥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反應嚴重、對身體造成的危害更迅速、更廣范[11-12]。引起嚴重ADR的臨床癥狀主要為過敏性休克、呼吸困難、精神錯亂、暈厥、視物模糊、全身出汗、胸悶等。未見溶血、惡性心律失常、血液系統損害等的病例,這可能與醫師對病情跟蹤不夠,臨床生化項目檢測復查不夠有關,提示醫生要加強對病情的跟蹤,加強對生化項目的檢測、復查,特別是應用對身體有明顯毒性的藥物時,以便盡早發現不良反應[13],盡早施治,盡可能減輕損害程度。
3.5中醫辨證論治與中成藥注射劑發生ADR的關系中成藥引起不良反應共37例,占36.2%,但其中中醫執業醫師使用發生不良反應15例占14.7%;非中醫執業醫師使用發生不良反應22例占21.5%。我院作為縣級中醫醫院,中醫執業醫師占58%,而非中醫執業醫師僅占42%,但是為什么非中醫執業醫師所開具的中成藥注射劑不良反應(22例)多于中醫執業醫師所開具的中成藥注射劑不良反應(15例)呢?或許回到中醫的核心辨證論治中能夠找到答案,如果不辨證論治或辨證論治不準確,可使中成藥注射劑ADR的發生率升高,因此醫師要辨證論治使用中成藥注射劑,才能減少中成藥注射劑ADR的發生。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縣鄉基層中醫藥服務在輿論宣傳、制度建設、資金投入等各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著力提高我國基層中醫藥的服務技能和水平,使得中醫藥的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4],但同時隨著“能西會中”的基層醫務人員的增加,加強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的培訓學習也是醫務主管部門、基層醫務人員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
參考文獻
[1]Dr Aronson(阿倫森).藥物副作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黃日, 雷志丹, 鄭園園,等. 社區醫務人員與患者對抗菌藥物副作用認知度的分析[J]. 中國藥事,2012,26:354-356.
[3]程林江. 重視并注意中藥的副作用[J]. 中國醫學創新, 2009, 6:155.
[4]舒永全, 李穎. 中成藥在綜合醫療機構的臨床應用調查報告[J]. 四川生理科學雜志, 2012, 34:114-117.
[5]張蓉, 宋道平, 陳穎盈,等.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成藥合理使用情況調查及分析[J]. 中華全科醫學, 2014,01:99-101.
[6]胡美芬, 鄭翰英. 老年人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395例不良反應分析[J]. 中國基層醫藥, 2013,20:2034-2036.
[7]張富東. 我院2014年20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5,15:251-254.
[8]林紅, 錢蕾, 吳劍蓉. 中成藥注射液的合理使用[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2,23:1423-1424.
[9]曾白林.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探討及其對策[J]. 時珍國醫國藥, 2010,21:757-759.
[10]孫美玲, 張國山, 張成玉,等. 山東省壽光市2012-2014年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中國基層醫藥,2015 ,12:1837-1840.
[11]李家柱, 王杰, 程詩思,等. 我院29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4,46:4379-4381.
[12]繳萬里, 王云松, 劉海凈.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與預防措施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02:357-359.
[13]王忠宇. 關注藥物的副作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5, 02:47-48.
[14]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5〕32號. 2015,05,07.
Analysis of 102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duc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WANG Liande
Chuxi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uxiong 675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in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induc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II) so as to decrease the occurrences of ADR.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102 ADR cases caused by II.Results 1) Forty-one species of drug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r western medicine were included in the ADR case reports. In these cases, the number of antibiotics-induced ADR was the highest, being 44 cases with a proportion of 43.1%, and followed by the 37 cases of Chinese patent drug-induced ADR with a proportion of 36.2% (21.5% from doctors other than doctors practi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 40.1% of patients had fear to cold and chills in ADR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followed by the injuries in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with a proportion of 26.5%; 3) 38.2% of elder patients (60 years old or more) suffered ADR.Conclusion strictly the II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pplying dialectically Chinese patent drugs are the guarantees to use accurately and rationally drugs and to thus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DR.
Key words:Intravenous Infusion; Adverse Drug Reaction; Antibiotics; Chinese Patent Drug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圖分類號】R9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