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35歲年齡線』的職場潛規則亟待打破
□苑廣闊
“年齡35周歲以下”,這是很多求職人特別熟悉的字眼,無論是公務員招錄,還是事業單位招聘,或者是不少企業招聘,都有這么一條“35周歲以下”的年齡限制,有要求更高的用人單位,還直接寫明“1981年6月30日以后出生”之類的字眼,精確到連月份都不能超。35歲就成了職場老人?為什么35歲成了職場一道“生死線”?(7月17日《金陵晚報》)
很多人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沒經驗”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而經過十多年的歷練,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同時感情、婚姻和家庭也更加穩定,這時候想換一份工作的時候,卻發現年齡又成了一道新的門檻,同樣難以逾越。有些招聘單位,白紙黑字規定應聘者年齡不能超過35周歲,甚至嚴格到月份,超一天也不行;而有些用人單位雖然沒有在招聘啟事中注明,但是在確定面試名單的時候,卻把35周歲以上的人統統排除在外。
“35歲年齡線”正在成為人才市場上的一個“潛規則”,大家不約而同地遵守著,執行著,結果就是把那些想通過跳槽換一種活法,同時也換掉并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的人,緊緊束縛在了原來的行業和職業上。從個人角度來說,這無疑是剝奪了一個人試錯的機會,也剝奪了一個人重新選擇工作和事業的權利;而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看,這等于是阻礙了人才的自由流動,導致社會人才資源和配置效率的低下,也導致了人才的巨大浪費。
“35歲年齡線”既然不是國家的硬性規定,那么它又是如何來的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背后確實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將基層年輕干部的劃分界定為35歲以下,自此人們普遍接受了用35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式。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對職業生涯的結構規劃已經有了調整和改變,但用人單位仍沿襲了慣例,并且被強化為招聘求職時的潛規則。
但是很顯然,不管是思維定式也好,潛規則也罷,這道“35歲年齡線”都到了該被突破的時候了。我們先不說當年國家把35歲作為干部是否年輕化的分界線是否科學合理,但隨著人壽命的增長,現在35歲正是絕大多數人的“當打之年”,正是他們在工作和事業上最容易做出成績的年齡,而以35歲的年齡對人才進行一刀切,不但等于是剝奪了他們重新上路的機會,也等于是扼殺了社會的創新和創造。
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往往被用人單位以沒結婚,不穩定,隨時會辭職走人等借口拒絕,而對于35歲以上的人來說,絕大多數都已經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他們在對待工作和職業的態度上會更專一,更專注,這不正是用人單位所求之不得的嗎?而且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一個人職業生涯的黃金年齡是35~45歲,結果國內企業卻偏偏把35歲當成了一個拒絕的理由,這實在是用人單位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