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晨曄 戴彥成 指導:唐志鵬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臨床醫學院,上海 200000
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臨床醫學院,上海 200000;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上海 200000
?
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膽囊結石驗案一則
方晨曄1戴彥成2指導:唐志鵬3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臨床醫學院,上海200000
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臨床醫學院,上海200000;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上海200000
【摘要】介紹唐志鵬教授應用小柴胡湯加減辨治膽囊結石驗案一則。唐師根據患者病情,方證相對,辨為“小柴胡湯證”,以和解少陽為主,輔以健脾和胃,收效滿意。
【關鍵詞】膽囊結石;中醫藥療法;小柴胡湯;臨床驗案
唐志鵬,上海中醫藥大學脾胃病科主任醫師,擅長用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在臨床中,學不離《傷寒》,用不離經方,偶爾輔以時方。萬病不離乎六經,在六經辨證理論的指導下,擅以經方治療消化系統各類急慢性疾病。診病之際,察癥觀脈,辨機析微,屢見佳效,診案無數。筆者有幸跟師抄方,思其用藥微妙之處,悟其辨證精妙之理。玆將唐師應用經方小柴胡湯治療“膽囊結石”醫案一則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病案舉例
葉某,男,63歲,2015年6月29日初診。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于2015年6月10日進食生冷油膩食物后出現中上腹疼痛,伴惡心嘔吐,無發熱,二便可,遂至中山醫院急診科就診。查體:腹軟,右上腹輕壓痛,無反跳痛。當時生化檢查示:白細胞:11.63×109/L,中性粒細胞:73.8%,CRP: 18.5mg/L,血清淀粉酶:702U/L。腹部B超示:膽囊腫大,膽囊內低回聲占位-考慮膽泥淤積可能性大。腹部CT未見異常。中山醫院擬“急性胰腺炎、膽囊結石”將其收住院,予以抗感染、抑酸抑酶、護胃、營養支持等治療,患者好轉后出院。繼轉至唐師門診服中藥繼續治療。刻下,患者偶有右上腹部疼痛,胃納欠佳,食后腹脹,偶有泛嘔反酸,口苦,心下嘈雜不適,二便調,夜寐安。面色尚華,舌紅苔微黃膩,脈細弦。四診合參,證屬“腹痛病(少陽證)”,考慮患者既往慢性胃炎病史,治擬和解少陽,健脾和胃。方擬小柴胡湯加減。處方如下:柴胡9g,黃芩9g,陳皮9g,制半夏9g,金錢草30g, 白花蛇舌草30g,雞內金12g,麥芽15g,白芍15g,煅瓦楞30g,枳殼15g,神曲12g,生甘草6g。共14劑,每日一劑,常法煎服。并囑患者飲食清淡,忌生冷油膩及海鮮制品。
7月14日二診,患者癥平,右上腹偶有隱痛,胃納稍可,食后腹脹感減,泛嘔反酸次數較前減少,口苦少作,心下嘈雜感較前減輕,二便調,夜寐安。面色華,舌紅苔微黃膩,脈細弦。守原方加減繼進,加生米仁30g,青皮9g。共14劑。日常囑托同前。
9月8日三診,患者近一月來無腹痛,無泛嘔反酸,無口苦,無心下嘈雜感,胃納可,腹脹感較前明顯減輕,偶有氣短,自覺疲乏,二便調,夜寐安。于8月17日復查腹部B超示:肝膽胰脾未見明顯異常。舌淡紅,苔白,脈細。藥效彰顯,繼守7月14日方,加黨參9g,再服14劑。
11月30日四診,患者自九月以來無腹痛、腹脹等,胃納可,疲乏感較前稍減,小便可,大便日行1~2次,偶溏薄,夜寐安。11月25日復查腹部B超示:肝膽胰脾未見明顯異常。舌淡紅,苔白,舌根部微膩,脈細。四診合參,證屬“胃痞病 脾胃虛弱證”,治擬健脾益氣,治擬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如下:黨參9g,白術12g,茯苓15g,淮山藥30g,砂仁3g,生米仁30g,谷麥芽各15g,陳皮9g,雞內金9g,神曲12g,生甘草6g,共14劑,每日一劑,常法煎服。并囑患者飲食清淡為主,少食生冷辛辣之物,平時注意鍛煉,調暢情緒。后續隨訪,患者反映服藥后癥狀改善,繼續按方服用。
2按語
膽石癥[1](cholelithiasis)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和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取決于膽結石的部位、是否造成膽道梗阻和感染等因素。如位于肝內膽管及無嵌頓之膽囊結石,僅有上腹不適、隱痛、噯氣、腹脹,或類似消化不良與慢性胃炎癥狀;若膽總管結石嵌頓可引起膽源性胰腺炎[1-2],可出現持續性上腹部劇烈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常伴有腹脹及惡心嘔吐,輕者僅表現為輕壓痛。理化檢查常伴有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淀粉酶增高等。而膽石癥是目前國內急性胰腺炎[2](acute pancreatitis,AP)的主要致病因素,2014版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中提出:凡有膽道結石梗阻者需要及時解除梗阻,治療方式包括經內鏡或手術治療。有膽囊結石的輕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應在病情控制后盡早行膽囊切除術。
根據患者的發病誘因、癥狀、體征、生化檢查、影像學檢查報告,可診斷為“膽囊結石”。急性期,患者表現為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癥狀,先于中山醫院作必要的處理。緩解期,疼痛不明顯,或時發時止,可伴有噯氣、反酸、腹脹、食欲不正等消化不良癥狀,歸屬于中醫學“腹痛病”范疇[1]。結合患者病史、癥狀、舌脈,辨明虛實,當屬實證,病理變化可歸結為“不通則痛”,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氣滯、濕熱二者,因肝郁氣滯、濕熱蘊結導致“不通則痛”。唐師勤求古訓,善用方證論治,《傷寒論》96條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唐師根據患者病情,方證相對,辨為“小柴胡湯證”,以和解少陽為主,輔以健脾和胃。唐師認為,使用小柴胡湯的指征不必拘泥于原文。唐師于門診,常問病人是否口苦,只要有口苦一證,常用小柴胡湯加減,每次均能對證且屢見佳效。
該案唐師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為主,因患者濕熱內蘊,故去人參。以白芍藥配甘草之意在于酸甘養陰,緩急止痛。唐師認為,芍藥甘草之藥對,可松弛組織平滑肌,用于緩解痙攣性疼痛;枳殼作用較之枳實緩和,長于行氣寬中,現代研究表明[3]其有調節胃腸平滑肌的作用,配伍陳皮,則辛苦相合,升降相濟。且陳皮本身燥濕理脾,振奮脾陽,陽氣暢行則濕氣去;以金錢草利膽排石,清利濕熱。現代研究發現[3],金錢草能明顯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使結石易于排出,并有抗炎和抗菌的作用。考慮患者“膽源性胰腺炎”病史,使用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癰,預防炎癥復發。另以煅瓦楞抑酸護胃。唐師遵從“治病以胃氣為本”的原則,以雞內金、麥芽、神曲消食開胃,現代研究表明[3],雞內金含胃激素、微量的胃蛋白酶,麥芽含淀粉酶、轉化糖酶,神曲含酵母菌、淀粉酶等,三者均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和胃腸蠕動。唐師認為,飴糖制品可用其原料麥芽代替,故此方中加入麥芽,亦有小建中湯中飴糖緩急止痛的意味。二診加生米仁加強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本草述》:“薏苡仁,除濕不如二術助燥,清熱而不如芩連輩損陰,益氣而不如參、術輩猶滋濕熱,誠為益中氣要藥。”青皮加強疏利肝膽之功,緩解痙攣,促進排石。三診癥狀已不明顯,影像學提示原病灶已消除,患者病后三月,雖已由實轉虛,但仍有虛實夾雜,故此時不能掉以輕心,應趁勝追擊,故守原方繼續鞏固療效,僅加以黨參健脾益氣。四診時,患者病后半年,二次復查B超未見異常。唐師根據其癥狀,重新辨證,辨病以既往慢性胃炎病史為主,以參苓白術散化裁,共奏健脾益氣之功。
案中用藥恰到好處,和法與健脾法貫穿病變始終,充分體現了唐師治療本病方證合一,明辨虛實,病證結合,辨證施治的思想,尤其強調方證合一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10膽石癥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J].中國中醫西結合雜志,2011,31(8):1041-1043.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4-7.
[3]顏正華.中藥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77-478,413,515,510,509.
(收稿日期:2016.01.22)
【中圖分類號】R25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