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指導 :王東梅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2.山東省中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
清熱降逆法治療經行吐衄一則
楊潔1指導 :王東梅2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00;2.山東省中醫院, 山東濟南250000
【摘要】運用清熱降逆法(清肝引經湯加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之經行吐衄一例,以期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參考。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經行吐衄;清熱降逆;清肝引經湯加減
經行吐衄是指每逢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常伴經量減少,又稱為倒經或者逆經。本病最初載自《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葉氏女科證治》稱之為“逆經”、“倒經”:“經不住下行而從口鼻而出,名曰逆經”。龔廷賢在《萬病回春·調經》中說“錯經妄行于口鼻者,是火載血上,氣之亂也。”比較明確地揭示了“經行吐衄”的病因乃因火、因熱為病,引起肝氣上逆,氣逆血亂所致。此病相當于西醫的肺部子宮內膜異位癥,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累及肺胸膜或實質而引起周期性經前咯血、呼吸困難、胸痛等。
近幾年其發病率有所上升,王老師對其研究頗深,治療上多著眼于清熱降逆平沖,引血下行,佐以潤肺益氣,收效頗好。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內異癥之經行吐衄經驗總結如下。
1虛實論治,以實為主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月事異常》認為倒經“多由陰虛于下,陽反上沖”所致。《傅青主女科》認為經行吐衄多由于肝經氣機逆亂,血液隨之妄行所致。王老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經行吐衄可歸為虛實兩端:虛則素體陰虛,經行時陰血下溢,陰血虧虛,虛火上炎,灼肺傷絡,絡損血溢,以致吐衄;實則素性抑郁,或恚怒傷肝,肝郁化火,沖脈隸于陽明而附于肝,經行時沖氣旺盛,沖氣挾肝火上逆,血熱氣逆,灼傷血絡,迫血上溢,故上逆而為吐血、衄血。正如朱丹溪說:“血氣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悱郁,諸病生焉。”經行吐衄雖有虛實之分,但臨床上以實證者多見。
2遣方用藥
王老師認為,對于經行吐衄的診治,應審因辨證,選方用藥。虛者一般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吐衄,量少,色黯紅,屬肺腎陰虛證;經前或經期吐衄,量較多,色鮮紅,屬肝經郁火證。逆者宜順。治療上主要著眼于清熱降逆平沖,引血下行,臨床上常以《中醫婦科學》清肝引經湯加減為主。清肝引經湯原方主治血熱而沖氣上逆所致的吐衄病癥,其原組成藥物為當歸、丹皮、茜草、牛膝、白茅根、白芍、生地黃、川楝子等,現今臨床上多以赤芍易白芍。虛證者原方基礎上加百合、沙參等。實證者,清肝調經,原方基礎上加桃仁、紅花等。此外,經行吐衄多與情志有關,故而經行吐衄者應多注意情緒調攝。王老師認為保持心情舒暢、情緒樂觀,并配合中藥調理,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驗案舉例
患者周某,女 ,19歲,學生, 2015年6月9日初診。患者經期咳嗽、咯血半年余。2015年1月出現經行咯血,量少,色紅,經凈后咯血止。平素月經4~5/30,量少,色淺紅,無血塊,經前乳房脹痛及小腹疼痛,氣短,神疲,乏力,余無不適。近半年經行咯血伴劇烈咳嗽,血色鮮紅,入睡后緩解,偶伴有發熱。2015年1月1 9日行肺部CT檢查,無異常,曾服苦蕎麥片等中藥治療,效果欠佳。LMP:2015年6月2日,行經期間咳血5~6次,色紅,量較多,咳嗽,余無不適。納眠可,小便調,大便干,2日1行。舌紅,苔黃,脈弦細。否認性生活史。2015年2月18日: B超:正常,血CA125:35IU/L。西醫診斷:肺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醫診斷:經行吐衄,證屬肝經郁熱,肺脾之氣受損,治以清熱降逆平沖,引血下行,佐以潤肺益氣。方藥組成:苦參9g,黑芥穗9g,女貞子9g,旱蓮草15g,川牛膝15g,赤芍9g,沙參9g,玄參9 g,小薊9g, 白茅根9g,丹皮9g,枇杷葉9g,百合9g,百部9g,桂枝9g, 14劑,水煎服。
二診:2015年6月30日。現為月經周期第29天,近幾日咳嗽,余無不適。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白,脈細。給予上方加紫草9g,白茅根、玄參改為15g。14劑,水煎服,云南白藥 2瓶。
三診:2015年7月14日。LMP:2015年7月3日,經量較前稍增,色暗紅,無血塊,月經周期第一天入睡前咳嗽劇烈,無咯血,胸悶,胸痛。入睡后緩解。5天凈,現月經周期第12天,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2015年7月1日復查血CA125:23IU/L。給予初診方加白僵蠶9g,蟬衣9g,白蒺藜9g,紫草15g,白茅根改為15g,陳皮9g,14劑,兼服丹莪婦康煎膏3瓶。后隨診月余,經期偶有輕度干咳,咯血未再復發。
按:本病之因為血熱而沖氣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傅青主女科》云:“經來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人以為火熱之極也,誰知是肝氣之逆乎,夫肝之性最急,宜順而不宜逆,順則氣安,逆則氣動,血隨氣為行止,氣安則血安,氣動則血動……”,指出了經行吐衄的病因病機主要為血熱,肝火所致。肝藏血,主疏泄,肝經郁火,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如正值經時,沖氣挾肝氣上逆,血隨氣涌,而致吐衄;亦有因腎虛,火逆而致者,腎陰不足而肝腎之火氣上逆,灼傷血絡而致。
總之,臨床上經行吐衄以肝經郁火型多見,肝郁、血熱、氣虛相夾雜,治療以清熱降逆平沖,引血下行為主,兼以潤肺益氣。在清肝引經湯加減中,以玄參、牡丹皮、赤芍、苦參涼血清熱,牛膝引血下行為主,臣以小薊、白茅根、旱蓮草、紫草涼血止血,枇杷葉、百部、百合、沙參養陰潤肺,降逆止咳,佐以女貞子補腎益陰,黑芥穗引血歸經,桂枝解肌退熱,白僵蠶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降逆平沖,止血潤肺益氣之功,用一派清熱藥物恐滯肝脾之氣,故用白蒺藜、蟬衣疏肝,陳皮理氣健脾,此外白僵蠶及蟬衣有鎮靜的功效,有助于緩解入睡前劇烈咳嗽癥狀。同時配合云南白藥加強止血之效,丹莪婦康煎膏軟堅散結、疏肝理氣增強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之力。
參考文獻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8):62-164.
[2]楊鑒冰,姚飛.經行吐衄證型分布及治療方藥文獻分析[A].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5):03.
[3]應鎮紅.何嘉琳治療內異癥經驗[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2,18(8):32.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圖分類號】R271.1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