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岱 李亞軍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
中醫文化中的醫患倫理初探
馬岱李亞軍*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咸陽712046
【摘要】中醫藥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凝聚了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特別是在醫患精神境界、道德素養方面,有著豐富的文化財富。文中主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中醫學特色,從醫患雙方的素養入手,淺述筆者對醫患之道的理解。
【關鍵詞】醫患關系;倫理;中醫文化
醫患關系的實質是醫療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歸根到底,醫療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即醫生和患者還是決定醫患關系是否和諧的關鍵。二者之中醫生占據主導地位,醫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影響醫療活動的整個過程;患者的就醫心理和行為方式也直接參與醫生的決策和影響著治療結果。現代醫患關系僵化,如何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實現醫患雙贏,醫患雙方的道德和人文素養至關重要。中醫藥因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時至今日,還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現試述之。
1篤志守一,率性修道
名醫張介賓說:“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治病救人是神圣的,是與天地之德相應的,是高尚而純粹的行業,不能以名利為目的。“所以醫人,不得持自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千金要方》然而,現代社會人心浮躁,巨大壓力使醫者失去了理智,把行醫看成是以掙錢為目的,顛倒主次,可以說不僅是對患者生命的不尊,而且也會受到自身良知的譴責。因為但凡能為醫者,大都是以治病救人為初衷,大都具有仁愛的本性。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上天賦予的天命本性無法抗拒,順著本性做人行事便是遵循天道的體現。醫者違背天性本心,束縛于世俗的物質利益,在對待病人時往往便不能盡性盡心,貽誤病人束縛自己,更使得醫療行業變質變味,惡性循環。只有篤持至善仁心的信念來救人,才不會在功利的面前患得患失。只有篤守仁善,才可以在“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的過程中人物各得其所,正所謂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
“中醫是醫道,而不僅是醫學;是和人之道,而不僅是治病之學……”[1]。中醫診病的功用是醫患雙向的,相比現代西醫依靠儀器檢查及數據指標,望聞問切、辨證論治更個體化、人性化,更注重患者的生存質量。為患者診病對醫者來說何嘗不是修煉身心的過程。中醫在診病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綜合全面,“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千金要方》就要求醫者摒除浮躁,定心專一。正如《大學》中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定、靜、安、慮、得,這是求知求真的思維過程,也是醫者在不斷提高自身境界和素養的過程。
2仁心功利,圓融通達
孫思邈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身惜命。[2]”本意要求醫家愛惜病人的生命,不能顧慮自身得失。但這畢竟是在道德理想的層面上而言,在復雜的醫療環境中,盲目和過分執著是不可取的。古代就不乏這樣的例子,扁鵲為齊桓公診病,桓公疾在腠理﹑在血脈﹑在腸胃、居骨髓,扁鵲三診三拒,桓侯遂死;而戰國名醫文摯不顧安危以怒治愈齊王,最后落得被烹的下場。上述兩位名醫在面對威嚴而固執的君王時,取舍是不同的。正面來說,扁鵲兼顧了原則性和靈活性,文摯舍生取義殉醫道,反面也可說扁鵲見死不救,文摯愚仁喪命。雖說是非曲直沒有定論,但不能就此定性二者不是好醫生。
現代社會,診療活動不再是簡單的醫患雙方個體行為,醫患的心理、行為選擇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醫生面臨多重誘惑和前所未有的艱難處境中,部分醫生會以功利來權衡醫療行為的合理性。在這樣的壓力下,醫者要以仁心為本,靈活變通,正所謂“君子而時中”。如《尚書·大禹漠》中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還有名醫扁鵲提出的“六不治原則”,東漢醫家郭玉提出的“貴人四難”,更有孫思邈的“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便是堅守仁心并靈活變通的具體體現。從這些經驗中可以看出,醫者在一定程度上處于有心無力的境地,在特殊情況下圓融通達、保全自身就是智慧的體現,并不與仁心相違背。
3擇醫慎,用醫專
對于患者,擇醫似乎自古以來就是患者的大難題,現代社會中病人為保障救治效果,非名醫名院不看,而且對醫生都持懷疑態度,這固然與醫療環境中的不良風氣有關,但就病人而言,諸多的自身因素如對實際醫療需要的盲目、對醫療服務方信息了解的匱乏等所導致擇醫不慎、用醫不專也是重要原因[3]。
不管何種制約因素,對病人來說,追根究底都可以歸責于對疾病的盲目和對醫療的無知。雖然醫學是專業性很高的行業,但現代信息發達,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匯集到個體。病人完全可以做到對自己疾病的初步判斷。如對自己疾病不了解,不辨輕重;對醫療信息不了解,盲目投醫,以致于浪費人力財力,且治療效果不佳。所以在足夠把握信息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擇醫。其次,擇醫只需把握兩條原則:一是對病,二是對人,二者缺一不可。對病是從專業技術層面講,要求專業過硬,所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對人是從人情態度上講,做人正直仁愛,態度謙恭。一如李梴則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選擇好適合自己的醫生就必須給與足夠的理解和信任,正如古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特別是用中醫中藥治療慢性病,病人不能急功近利,要求速效,否則影響醫者的判斷,變證叢生[4]。
4順應天命,修心養身
對于疾病,包括醫生在內,每個人一生多少都會受到疾病的困擾和折磨,養生防病甚至追求佛家的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是人們常談的話題。有人說人的一生會得三種病:生理病、冤業病、業障病,生理病醫學已不能盡治,其他更是力不能及。現代患者普遍具有看病就要治好的心理,對治病痊愈的期望值過高,殊不知好多疾病醫生能做的只是緩解病理上的癥狀,并不能消除病因和祛除病根。有的患者甚至完全依賴醫生的救治,而對于自己在疾病過程中承擔的責任和應有的心態卻不予重視。名醫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指出“病家十要”,從起居、飲食、情志等各方面論述應該注意的事項,從中可以看出,對于疾病更多的責任在于患者自己。
對于疾病,防重于治。《丹溪心法》云:“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生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尤其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無知、盲目的患者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半個世紀生活閱歷積累后的開悟,但對于生命機體而言,是不能等病已成而在去挽救的,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一旦形成目前都是不可逆的。“中國傳統生死觀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即養生保健,其意義不僅是單純讓生命延續(活著),而且還希冀獲得生命終結的良好結局(壽終)。[5]”所以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的生命規律,順應天命,養身修心。無論健康還是疾病都能樂觀的接受,而不是在恣意耗竭生命能量后,寄希望于醫療。
綜上,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都是改善整個醫療環境的重要因素,現代社會有不同于古代社會醫患關系的新形勢,新變化,醫患之間更需要智慧來調和,患者越是浮躁,醫者越是要安心定志,不能“亂花漸欲迷人眼”。生活越富裕,選擇越多,患者越是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能要什么。面對疾病,對醫患來說都是考驗和挑戰。
參考文獻
[1]傅景華.中華醫道對人類文明新思維的指示性作用[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6,5(1):13-16.
[2]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2.
[3]周業勤.論合理擇醫的制約因素和對策[J].醫學與社會,2001,14(4):52-54.
[4]王敏.擇醫之弊與擇醫之道[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4):43-45.
[5]徐宗良.傳統生死觀與中醫養生保健[J].醫古文知識,1997,3:8-11.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圖分類號】R-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054-02
作者簡介:馬岱,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醫醫史文獻。通信作者:李亞軍,男,教授,碩士生導師, E-mail:liyajunmail@163.com
基金項目: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12JZ079);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特色學科中醫藥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文化學學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