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英杰,汪玉磊,陳 婭
(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
?
浙江省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試點效果及存在問題
單英杰,汪玉磊,陳 婭
(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
摘 要:通過對2009年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試點項目的實施效果分析,剖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完善政府主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創新農田質量提升技術與模式集成,加大考核力度等建議。
關鍵詞: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試點;浙江
文獻著錄格式:單英杰,汪玉磊,陳婭.浙江省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試點效果及存在問題[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6): 920-921.
2008年浙江省開展了標準農田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基礎設施條件核查工作,依據《浙江省標準農田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技術規范》,將標準農田質量分為3等6級,即1,2級為1等田,3,4級為2等田,5,6級為3等田。據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結果,全省有67%的標準農田屬地力達不到標準的中低產田。針對耕地質量現狀,浙江省政府于2009年啟動以噸糧生產能力為目標、以連續4年的地力培育為重點、配套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的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試點工作[1-2],全省26個縣參加試點。2014年試點縣完成試點工作,并對提升效果進行了評價。
1.1 質量等級提高情況
浙江省26個試點縣質量提升實施面積33 395 hm2,其中2等3級田25 237 hm2,4級田7 338 hm2;3等5級田595 hm2,6級田224 hm2。通過連續4年的地力培育和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完善,1等田(因提升工作的目標為1等田,將1等田的1級田和2級田在一起分析)面積26 415 hm2,占實施總面積的79.1%;2等3級田6 644 hm2,比實施前減少18 593 hm2,2等4級田336 hm2,比實施前減少7 002 hm2;消滅了3等田,表明耕地質量有較大提高。
從提升前后各等級田的提升情況來分析,2等3級田提升到1等田為22 064 hm2,占實施總面積的66.1%,占實施前2等3級田的87.4%。2等4級田提升到1等田為4 270 hm2,占實施總面積的12.8%,占實施前2等4級田的58.2%;提升到2 等3級田為2 941 hm2,占實施總面積8.8%,占實施前2等4級田的40.1%。3等5級田提升到1等田為80 hm2,占實施總面積的0.2%,占實施前3 等5級田的13.4%。從各等級提升到1等田的比例分析,提升后1等田中有83.5%是由2等3級田提升的,有16.2%是由2等4級田提升的,有0.3%是由3等5級田提升的。表明不同等級標準農田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差異很大,按照相同提升時限、資金投入、提升目標來實施,提升結果差異較大。
1.2 試點縣完成情況
從26個試點縣完成情況看,11個縣實現預期目標,百分百達到1等田,占試點縣總數的42.3%;7個縣80%以上實施面積達到1等田,2個縣70%~80%達到1等田,3個縣60%~70%達到1等田,3個縣達到1等田比例低于60%??傮w來看,區塊立地條件好、地力等級相對較高的2等3級田,或區塊立地條件好、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在項目建設期配套完善的部分2等4級田,能夠提升至1等田水平;但立地條件較差的2等4級田,要在規定的4年實施時間內提升至1等田存在較大難度。
2009年開始實施的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評價結果來看,由于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作涉及范圍廣、資金投入大、提升耗時長,還存在一些問題。
2.1 設施條件改善不配套
根據《浙江省標準農田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技術規范》,地力評價指標體系由農田基礎條件、地力理化指標、基礎設施3部分15個指標組成,即地貌類型、坡度、地表礫石度、冬季地下水位、剖面構型、耕層厚度、耕層質地、容重、pH值、陽離子交換量、水溶性鹽總量、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排澇或抗旱能力。地貌類型、坡度、地表礫石度、剖面構型、耕層質地5個農田先天基礎條件指標權重占34%;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可改變的冬季地下水位、排澇或抗旱能力基礎設施指標權重占15%;其余8個地力理化指標權重占51%,據2008年標準農田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結果分析,約14.9%的標準農田礫石度偏高,約44%的地形地貌較差,約30.5%的土壤質地較差,約69.4%的冬季地下水位偏高,約23%的排澇抗旱能力較差。這需要在實施地力提升措施的同時,進行基礎設施和先天基礎條件的改造。但目前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實施重點是以土壤培肥改善地力指標為主,對農田基礎條件指標、基礎設施指標影響不大,導致部分標準農田提升在土壤培肥指標上已達到預期目標,但綜合評價達不到預期目標,尤其是4級、5級和6級標準農田的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影響整體提升結果。
2.2 部門之間配合協調不夠
按照“性質、渠道、內容”不變的原則,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實施區域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需由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另行立項,配套跟進,整體推進標準農田質量提升。但不少地方政府部門和鄉鎮認識不夠統一,組織機構不健全,部門間協作配合機制和責任考核制度不落實,基礎設施配套跟進、整體提升的項目實施管理機制尚未形成。并且,由于不同部門的項目之間存在立項時空和實施管理上的差異,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項目整合較難,不少地方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作實際上僅由農業部門一家組織實施。
2.3 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地方政府資金投入不足且地區之間極不平衡,與省政府提出的地力培育政府引導性總投入12 000 元·hm-2的標準要求有較大差距,26個試點縣中只有6個縣(市、區)實現足額配套到位,4個縣(市、區)配套到位率低于10%。此外,在2等標準農田中,3級、4級標準農田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差異很大,按照相同提升時限、資金投入、提升目標來實施,勢必造成提升結果差異很大。
3.1 建立完善政府主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標準農田土壤肥力培育實施周期長,資金投入量大,應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制訂優惠政策措施,探索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社會支持的農田建設與保護多元化投資機制,積極引導鼓勵和激勵建設主體、農民和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入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建設。
3.2 創新農田質量提升技術與模式集成
要加快研究基于不同主導產業模式和適宜輪作制度下的土壤快速培肥綜合技術,大力推廣糧經輪作、水旱輪作、農牧結合等既有利于土壤培肥,又能實現千斤糧萬元錢的高效種植模式和農作制度。結合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機化促進工程,進一步提高勞動效率和土壤培肥技術到位率。
3.3 進一步加大考核力度
加大對縣級政府的督查考核力度,督促縣級政府嚴格落實省政府關于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地方政府負責、部門職責分工、整合協同推進、目標責任考核”的工作機制,加大部門協作、資金投入和責任考核力度,保障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任周橋,單英杰,汪玉磊,等.浙江省標準農田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研究與應用[J].浙江農業學報,2011,23 (2): 404-408.
[2]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耕保處.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問題與對策[J].浙江國土資源,2007(2): 26-29.
(責任編輯:張才德)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6-0920-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640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簡介:單英杰(1968—),女,高級農藝師,從事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工作,E-mail: syjh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