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笑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072
?
淺議從脾胃論治不安腿綜合征
張天笑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0072
【摘要】不安腿綜合征是一種病因復雜的神經內科疾病,中醫從肝與血論治。通過研究歷代中醫書籍,理論上分析從脾胃論治不安腿綜合征的可能,可為本病的治療提供借鑒。
【關鍵詞】不安腿綜合征;內經;辨證論治;脾胃
不安腿綜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又稱不寧腿綜合征或腿部神經過敏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下肢尤其是小腿部有一種難以表達的異常不適,迫使患者下肢不停地活動,安靜時發作,夜晚或長時間休息后癥狀嚴重,病程可遷延10~20年。1685年由Thomas Willis首次記述,1861年Witmanck將此征視作癔病的一種表現,并命名為不安脛(anxietastibiarum)。1945年瑞典神經病學家EKbom對本征作了全面研究和闡述,故又名埃克波姆(EKBOM)氏綜合征。[1]
中醫學雖然沒有此病名的記載,但早在《內經》中就有與本綜合征相類似的描述,如《靈樞·百病始生篇》云“厥氣生足悗”,“(足)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的論述。悗(瞞),即為惑亂之義。足悗即指足部酸困、疼痛、行動不便等表現不一、難以形容的一組不適癥狀,進一步發展至小腿,則表現為小腿發涼。又如《素問·痿論》中的記載“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論述了不安腿綜合征小腿酸軟、脹痛及抽動感的癥狀,而《素問·五臟生成篇》云:“人臥血歸于肝,……足受血而能步……。臥出而風吹之,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厥也”,將這種不適感歸于肝與血。《傷寒雜病論》中描述的“血痹”、“痙病”、“腿攣急”等也與本病的表現相似。明·薛己《內科摘要》中曰:“夜間少寐,足內酸熱。若釀久不寐,腿內亦然,且兼腿內筋似有抽縮意,致二腿左右頻移,展轉不安,必至倦極方寐”的描述更接近于本病的臨床表現。《醫林改錯》中描述的:“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又欲睡,一夜無寧刻,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根除”,也是對本病的形象記載。《景岳全書·痙癥》說:“凡屬陰虛血少之輩,不能養營筋脈,以致抽攣僵仆者,皆是此證。”蓋諸多論述,多歸結于痹病、痿病范疇,責之肝與血。
筆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不安腿綜合征與脾胃亦有很緊密的聯系。現論述如下。
1脾胃為后天之本
《醫宗必讀》:“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后天在脾”。脾胃不僅是氣血生化之源,又是氣機升降之樞,人體的生理活動完全需要依靠脾胃來調節。《素問·痿論》云:“脾主身之肌肉”。人體的肌肉四肢均需要脾胃運化來的水谷精微充養。所以脾胃關系到肌肉的健壯與衰痿。《素問·太陽陽明論》云:“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消,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這里更是明確提出四肢功能正常與否,脾胃的運化功能至關重要。
2改善不安腿患者的睡眠對治療本病有重要作用
統計歷代對RLS的描述,多伴有夜不安、不得臥的癥狀,1995年國際不安腿綜合癥研究組(IRLSSG)制定的由四個癥狀組成的最低診斷標準,把“不能入睡、床上輾轉反側”列為運動癥狀之一。這些均與“胃不和則臥不安”的癥狀有相似之處。《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意思是說,有胃病的人,晚上休息的會不好。而RLS的治療,也不能僅僅著眼于患者腿部的不適,充分運用中醫整體觀念,另辟蹊徑,從脾胃入手調整睡眠。既解決患者的不寐癥狀,又可以通過睡眠的改善調整患者整體狀況,從主側兩個方面治療RLS。
3患病部位與經絡走行對應
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2],患者不適感表現多為小腿部,足陽明胃經從頭走足,其經絡走行與本病密切相關,且足陽明經多氣多血,在辨證的基礎上,針刺足陽明胃經,也應能提高相應的療效。
4從脾胃論治與其他辨證相輔相成
肝脾同治,也符合治未病的中醫思想。《金匱要略》首提:“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這句話有多個含義。第一,好的醫生要掌握疾病的發展變化規律。第二,體現了脾氣充足對人體抵抗外來邪氣的重要作用,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第三,說明了實脾對治療肝病的重要作用,強調了肝脾二臟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的緊密聯系。
總之,對RLS的中醫辨證論治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但注重調理脾胃是治療RLS的重要原則之一。在相關文獻總結的不安腿綜合征的中醫主要辨證分型[3]: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瘀血阻滯、寒濕痹阻中,臨床相應的治法不外乎調補氣血、培補肝腎、活血化瘀、散寒祛濕,然臨證多考慮從脾胃出發,注重脾胃在氣機升降以及氣血生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始終保持氣機的升降有序,氣血的生化有源,則氣血充足,血運調達,寒濕不存,對各型的RLS治療都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也要根據患者的體質、病因以及病機選用合理的治療方法與手段,以確保治療效果。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研究傳統中醫理論,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不安腿綜合征的優勢,開辟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19
[2]石學敏.針灸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7.
[3]孫怡,楊任民,韓景獻.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25.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bout the Treating Restless Leg Syndr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mach-spleen
ZHANG Tianxia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
Abstract:the restless leg syndrome is a disease of nervous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with complicated etiology.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er or Blood.Through the study of ancient books,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trea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mach-spleen.
Key words:Restless Leg Syndrome;Neijing;Treatment D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tomach-spleen
(收稿日期:2016.01.31)
【中圖分類號】R74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152-01
作者簡介:張天笑(1986-),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