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葉
信仰的力量
——學習魏德友心得體會
□劉 葉
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信仰彌足珍貴,唯有堅持愈加重要。“我只是一直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而已。”魏德友夫婦52年像一天,不忘初心,傾力做好一件事——為國守邊防。老魏叔的故事讓我感受著信仰的力量。
責任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使命。2008年我大學畢業,作為一名“一連一生”從甘肅來到美麗九師一六七團。轉眼間8年過去了,說實話,我非常慶幸自己的選擇,成為一名“兵團三代”,在這片沃土上,我播撒這希望的種子,收獲了很多感動和財富,我深切感受著九師和一六七團的飛速發展和變化,我認識了一群有著堅定信仰,有著無窮力量,淳樸可愛的軍墾戰士,他們是我的榜樣。
習總書記曾說,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
“我就是在放牧時多操了一份心,這是一名黨員的責任。”是啊,沒有堅定的熱愛就不可能有堅持的力量。老魏叔這種很平淡的話表現出一種令人感動的真實和責任心。
前幾天,我轉發魏大叔的故事在朋友圈里,點贊數嗖嗖上升,很多朋友在留言和轉發。尤其是內地的朋友,觀點都集中在魏德友的故事在精神上所帶來的震撼。
8月7日,一個在長安大學工作的朋友,專程來到了九師,到一六一團紅色教育基地,到小白楊哨所,親身感受戍邊文化。他告訴我,“也就是讀完老魏叔的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心中充滿感慨。更想進一步認識兵團、了解九師。”告別的時候,他又對我說,你們生活在這里的人個個都是好樣的。
文化是靈魂,精神是支撐。是小白楊戍邊文化、是龍珍精神、是九師這塊熱土,造就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在我的身邊,還有更多的“老魏叔”,他們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他們有的是黨員干部、有的是職工群眾,一代又一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守,堅守著對祖國的承諾,用實實在在的作為展示軍墾人的新形象。我為自己成為這支隊伍的一員而自豪。我深愛著我的團場。
像我這樣的外來的大學生,就是在他們的激勵和影響下,扎根九師,快樂地成長、幸福地生活。在九師文化和精神的熏陶養育下,我和愛人孫志鵬收獲了很多榮譽和幸福。
孫志鵬2015年被評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今年又獲得了兵團道德模范提名獎、九師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我們這個年輕的家庭也被評為師團“幸福家庭”。試想,我們這么年輕,只是做了平凡小事,更沒有驚天動地。面對榮譽,我們內心非常忐忑。我們憑什么?是各級黨委重視、培養,是各級領導鼓勵、栽培,更是師團宣傳工作機制好,及時地發現、推選、宣傳。
大家不會忘記,南海仲裁的政治鬧劇出演之際,網絡有一句標語,“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啊,“一點都不能少”。
愛國,就是到老的堅守。屯墾戍邊是兵團安身立命之本,是兵團人使命所在、職責所在。我自豪,我是一名軍墾新兵,正因為我投入到了兵團這個特殊組織,才讓我有了和英雄人物結緣的機遇。我很平凡,但我會堅持心中的那份承諾。只要認準了,就用畢生去追求、去奉獻。
請允許我借用老魏叔的一句話共勉,“我其實就是個普通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在這里一直干下去。”□
欄目責編: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