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忻杪
第十章 四層圣殿
14.摩西·馬龍
曾經,我花過兩個小時時間來列出12大只用“一招鮮”就能吃遍天的現代名人(這不是說他們只有一招,而是說僅憑一招便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將其稱之為“巴弗名單”,摩西排名第4。
說起摩西的“一招鮮”,就是能搶板,他會把對手搶爆,甚至能以此消滅對手。這不僅僅和數據有關,因為不管用什么方法來計算,他都是史上最好的進攻籃板手,其中1978-79賽季籃板數占全隊百分比(38.4%)比拉塞爾和張伯倫任何一個賽季都高。
想像一下摩西搶板的方式——一所監獄里正在舉行籃球比賽,除非有人被打殘了不然絕對不會響哨子。超級強硬、超級粗野、非凡的連續起跳能力,這家伙還會所有卡位技巧,并且似乎總是知道球會往哪彈。賽前,監獄長告訴他:“嘿,你會打滿全場,我和那個監獄的監獄長打了個賭,他說你不可能搶到40個籃板,如果你做到了,我就讓你出獄,保證!”
相比羅德曼,摩西這么做純粹是出于熱愛,這就是他打球的方式。他搶籃板搶得如此兇猛,以至于效力火箭時隊友還發明了一種“戰術”,大致就是“要是摩西卡到位了,就隨便投一個,沒進的話他也能補進去”。還記得《洛奇3》里,克拉伯和洛奇的第一場拳擊賽么?第二回合結束后洛奇回到了他的角落里,恐懼地嘟噥著:“我根本沒有辦法甩開他。”
每一個和摩西對位過的中鋒到第四節時都是這樣一副表情,他尤其喜歡黏上賈巴爾,而后者作為一個偏技術型內線則根本不希望和他硬碰硬。1981年季后賽首輪火箭2比1淘汰湖人,摩西總共得到94分、53個籃板;1983年總決賽費城橫掃湖人,他場均26+18,和賈巴爾的籃板球之比為70比30。在摩西的巔峰期,沒有人能搞定他。
是的,他不是個好的傳球手,也不擅長低位腳步,更沒法在8英尺外投籃,但這都沒關系。和伯德一樣,摩西對籃球有著異常的熱愛,早早就收獲了成功,但仍繼續專心打磨自己,終于又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和伯德一樣,上天賦予他一項超人的特質,使他變得與眾不同:和伯德一樣,他憑借一記讓人過目難忘的招式改變職業生涯,且后來再沒有誰能復制這一招。
摩西找到了籃板系統中一個漏洞,這么說吧,如果你是個大個子,而且對球會往哪邊彈有著很好的預判,然后你的對位球員已經在你和籃筐之間卡好了位置,通常會有兩種選擇:要么試著從他身后往前繞過去,要么就在他身后,用裁判沒有注意到的小動作來破壞其平衡。摩西會選擇哪種?他哪種都不選,而是潛伏在籃筐兩側的底線附近,等著,讓其他所有人都先占好了搶板的位置……然后,當他感覺會有人出手投籃時,再悄悄去籃板下移動、卡位,用屁股猛力撞擊對手來制造空間,當球彈起經過頭頂時再迅速起跳,根本無法阻擋。再說一遍,你可以在籃下卡住位置,可他還是能拿到籃板,你可以在NBA Classic或NBA TV上回看一場摩西的比賽,我保證他一定用了15到20次這招。
但是,為什么這樣(還拿到三座MVP獎杯、兩次殺入總決賽),我不把他排得再高一點呢?只因為某種不知名原因,摩西這種統治力并沒有延續太久。他在1979至1983年間達到巔峰,簽下大合同,贏得總決賽MVP,之后則再沒能來到這樣的高度(76人甚至在19 86年把他賤賣,只換來杰夫·魯蘭德和克利福德·羅賓遜,那時摩西才30歲)。
他可能是惟一一個在四支不同球隊(火箭、76人、子彈、老鷹)都拿到過賽季場均20+10數據的球員,但是你不奇怪為什么會有三支球隊最終拋棄他了么?另外,摩西的故事之所以沒能像“魔術師”、伯德那樣廣泛流傳,還有一個并不怎么公平的原因:天生性格于他不利。
摩西可能是NBA歷史上回答提問時最含混不清、互動交流方面最讓人不自在的球員,比如說他和休斯敦隨隊記者們打了好幾年交道,但在稱呼時仍然叫他們為“郵報”或“紀事報”……1979年,《體育畫報》曾派弗蘭克·德福特去對冉冉升起的馬龍采訪撰稿,可即便是偉大如德福特也同樣感到困擾,在文章開頭就早早聲明:“摩西并不特別善于表達這些,事實上,他的聲音又低又沉,說話時還常常夾雜著南方貧困地區才有的黑話。”
所以,這就是摩西,他總是遠離麻煩,準時到場,安心領走支票上的錢,永遠拼盡全力。假如你能記住他獨吞了所有籃板,或者對方中鋒那種“我根本沒有辦法甩開他”的洛奇式表情,又何必再用八萬個詞來形容他?他能來到第14位這個排名,只有一個原因,而這一個原因也就夠了:在他的巔峰期,只要你給他組一個還算靠譜的陣容,他就保證能給你帶來總冠軍。
對了,關于這個家伙,還有一件事非常有趣——他擁有史上所有運動員最好的名字之一。如果你要寫一個電影劇本,說說第一個高中畢業后就成為職業球員的人,難道不想給他安一個像摩西·馬龍一樣的名字么?耐克曾發布過一張《摩西》海報,馬龍以先知的造型出現,只是穿著NBA式短褲、拿著個籃球(這張海報現在還裝裱好了掛在我的辦公室里呢)。有同樣待遇的還有一張《最高法院》海報,上面11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NBA明星分別穿著最高法院法官的衣服(阿蒂斯·吉爾摩爾站在中央)。什么意思?就像我一直所說的那樣,那個年代簡直太棒了。
作者介紹:比爾·西蒙斯(Bill Simmons),ESPN專欄作家。波士頓人,凱爾特人鐵桿球迷,以言語狠辣著稱。除本書外,還著有慶祝波士頓紅襪隊2004年(美國職棒)奪冠的《現在我可以安息了》(《Now I Can Die in Peace》)。 《The Book of Basketball》出版后,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美國球迷將其奉為籃球書籍中的經典之作。
endprint
13.哈基姆·奧拉朱旺
有個新游戲,叫“看你能不能再復刻一個哈基姆·奧拉朱旺出來!”
具體規則是這樣的——首先要先去找到一個國家里最好的年輕運動員,他要熱衷足球,孩提時代夢想是成為一名偉大的足球明星,小小年紀就練出了絕佳的平衡性及腳步(13、14歲),且那時從未考慮過投身籃球事業(想都沒想過);然后開始發育、瘋長,被球探挖掘,領他入行;再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找到所學校(當地必須有NBA球隊),開始適應周遭的一切文化改變;大學時代,他能和所有最優秀的同齡人同場競技,進入職業賽場,甫一出現就是最受矚目的年輕中鋒;幾年后更加精壯結實,低位腳步宛如夢幻;自始至終都有強烈的競爭欲,永遠把比賽和勝負真正當一回事,以成為同時代最優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樂于摧毀對位者……
把所有這些元素都加在一起,你會發現成功再復刻一個“大夢”的概率,絕對低于任何一名出現過的NBA球員。
當他1986年空降總決賽時,我們就該想到日后這個出生于尼日利亞的小伙必有非凡作為,即便火箭輸了,對23歲奧拉朱旺的贊美也絲毫不少于伯德。6場比賽,場均25+12+3(封蓋),必須要贏的第五場,32分、14個籃板、8次助攻。如果我那年就開始做“誰的交易價值更高”專欄,哈基姆很可能會獨占鰲頭,甚至把在波士頓拿63分的MJ都比下去!
可惜隨后,前途一片光明的火箭隊開始自殘,他們把拉爾夫·桑普森送去金州,打那以后可憐的“大夢”便開始獨自在缺兵少將的隊伍里埋頭苦干,默默拿著耀眼的全面數據。那期間每場比賽,他至少都能打出3個讓人瞠目結舌的好球,我們總是能聽到像KG,奧斯卡這樣的超級巨星身邊長期缺少幫手,可實際上,火箭也整整濫用了哈基姆6年(1987-1993)!期間他不停抱怨,1991更是對《體育畫報》婉轉說道:“我覺得不能拿我現在的這些隊友來組建隊伍,這不是指責,只是說隊中有一兩個這樣的就行了,沒必要整支隊都這樣,畢竟我正處在職業生涯最好的年華。”
1990-91賽季,哈基姆得了次神秘的心臟疾病,隨之而來他的行情也跌落到這樣的地步——我清楚地記得一次正在開車,聽到波士頓電臺主持對一位來電聽眾提出的“用雷吉·劉易斯交換奧拉朱旺”觀點嗤之以鼻,并大加嘲笑。我和主持人一樣,雖然也很喜歡雷吉,但對面可是哈基姆啊!只要看一眼就能斷定“有生之年再見不到比他更優秀的大個子了”,所以這種念頭有都不要有。后來,1993-1994賽季起隊友質量有所提升,他就在“MJ的棒球假日”期間抓緊拿了一個MVP、兩個總冠軍和兩個FMVP,還順帶搞定了尤因、大衛·羅賓遜和年輕的奧尼爾。在NBA歷史上大概再沒有這樣的事,一位超級巨星在短短13個月內,摧枯拉朽,無可爭議地搞定了自己最大的3個對手,我覺得這才是“大夢”一生最偉大的成就。那之后5個賽季他仍然保持著一定競爭力,退役之日起,就是我這份榜單上排名前15的球員了。而回想起來,這傳奇的一切、命運的種種,還都源于尼日利亞那塊足球場邊,一句不經意間的:“哥們,我打賭,這小子一定是塊打籃球的好料!”
一個小小的吹毛瑕疵:你可以爭辯說哈基姆在巔峰時期(1992-1995)表現得如此優異,是因為他沒有和一個杰出的隊友一起打過球。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他在和一班三分射手,或一批優秀的角色球員在一起時又確實表現得要更好——也就是說不需要球隊有像威爾金斯那樣的超級得分手,也不需要一名像斯托克頓那樣優秀的控衛來傳球,只需要幾個人拉開空間,以及另外一位籃板手就夠了。在那個工資帽還不是十分嚴苛的年代,哈基姆成為了理想的特權球員,即使隊友不給力,球隊也能有44到49個勝場,然后如果你提升了其他人實力,他們在季后賽基本就無往不利了。當然,前提是“大夢”必須被驚醒,不至于像1987年西部半決賽對陣超音速第六場那樣瘋狂(49+25,差點就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但也要差不多。如果真要為一支球隊選擇一名優秀中鋒的話,哈基姆可能是除賈巴爾之外的最佳人選,這種特質也將他和所有同輩球員(除MJ)區分開來。另一方面來說,我還真不相信他能在快節奏或半場攻防卓絕的球隊里發揮出色,但是和肯尼·史密斯、羅伯特·霍里、薩姆·卡塞爾、馬里奧·埃利、奧蒂斯·索普、上了年紀的德雷克斯勒一起,就一定能風生水起。
在哈基姆的前15年火箭生涯里,他只和4個全明星做過隊友(桑普森、索普、德雷克斯勒、巴克利),球隊勝場數卻從未低于42(也沒高于過58),只一次未進季后賽。1985年季后賽他場均21+13,1998年也有20+11,除了沙克、賈巴爾,再沒有哪個中鋒能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一直這般穩定。15年?就連伊麗莎白女王的王位也沒坐那么久。只要你清楚,若非是神跡出現,否則哈基姆絕不可能完成這樣的偉業。我就敢跳出來說:沒有人可以贏得那盤“復刻奧拉朱旺”游戲的勝利,就算改變國家有關克隆的法律,也沒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