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狂
NBA新賽季開啟后,很多球隊都一窩蜂地打小球,說到底,NBA就是個跟風的聯盟。阿爾文·金特里把勇士的“小球秘笈”帶到了新奧爾良,步行者送走了腳步移動緩慢的中鋒羅伊·希伯特,皮爾斯則希望能把他在奇才的小球心得帶到快艇……
隨著NBA全面進入小球的繁榮時代,我們不禁要問:小球會開創一個戰術新紀元嗎?或者它只是一時的流行風?
尋找老祖宗
在很多人眼中,小球更像是個新鮮時尚品。實際上,小球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了。1974年,籃球名人堂教練湯姆·海因索恩率領凱爾特人奪得總冠軍,他不一定是小球的首創者,卻是奠定小球時代的教父級人物。
1969年,已經退役四年正擔任波士頓主場播音員的海因索恩,受到“紅衣主教”的第二次邀請,正式接過了凱爾特人的教鞭。當時的情況是,凱爾特人剛剛拿到11連冠,很多主力球星都已經離開,球隊的核心骨架已經支離破碎,預期他們能衛冕總冠軍,顯然是荒謬可笑的。事實果真如此。在海因索恩執教的前兩個賽季里,雖然喬·喬·懷特、戴夫·考恩斯、唐·錢尼等年輕球星已緊密團結在球隊核心約翰·哈夫利切克的周圍,但凱爾特人都被擋在季后賽門外。海因索恩意識到,該是他做出重大改變的時候了。
突破口就在戴夫·考恩斯身上。考恩斯是1970年的NBA首輪4號秀,身高2.06米,此前一直被當成大前鋒使用。但考恩斯希望打中鋒,他在大學時打的就是五號位,而此前凱爾特人的正印中鋒是加菲爾德·史密斯。加菲爾德的問題很大,他的個頭雖然比考恩斯高一點,但他經常在罰球區附近投出空氣球,打中鋒并不稱職。
但是,讓考恩斯打中鋒風險太大了。當時,NBA的五號位無一例外地是由低位大個子所統治。在過往的11屆常規賽MVP人選中,有10人是那種傳統中鋒:比爾·拉塞爾、張伯倫、威斯·昂塞爾德和威利斯·里德。隨后,身高2.18米的年輕巨星賈巴爾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他獲得了6次常規賽MVP,并在雄鹿和湖人都拿到了總冠軍。
很多人都認為考恩斯死定了,但海因索恩不這么看。他圍繞考恩斯打造了一套大幅度提速的小球體系,讓后者成為一名控球中鋒,隨時能把球分給出于空位的隊友,還能拉出去打,他在場上的角色就像是一個高大版的鮑勃·庫西。為了讓考恩斯打得更有效率,海因索恩花了一年的時間加強他的外線射程。起初,考恩斯并不適應這一角色,一天早晨三點,他把海因索恩叫醒,他們當時正在布法羅。“有什么事嗎?”海因索恩問。“我告訴你,我根本睡不著覺。天吶,我們到底在干什么?”考恩斯說。“戴夫,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我就不會讓你這么做了。這種事以前從沒有人做過,如果你做到了,就會成為NBA史上獨一無二的中鋒。”海因索恩說。
考恩斯的轉型很快收到了奇效,并震驚了整個NBA。張伯倫、鮑勃·蘭尼爾、沃爾特·貝拉米們很快就發現,和考恩斯對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你必須整場跟著他跑,還得彎腰去防守那些外線球員。更奇妙的是,如果對手用大前鋒來盯防考恩斯,凱爾特人隊的大前鋒保羅·西拉斯經常會被放空。
在小球戰術的指引下,不只是考恩斯,整支凱爾特人隊都被提速了,對手們經常被波士頓球員不斷的奔跑所拖垮。喬·喬·懷特最喜歡海因索恩發出的暗語是“Gothrough!”這意味著你要從球場一段迅速推進到另一端。雖然凱爾特人隊此后連續兩年在東區決賽上失利,批評家們一度質疑海因索恩的那套小球體系是否能帶來總冠軍。但最終,凱爾特人在1974年總決賽上以4比3擊敗了擁有賈巴爾的雄鹿,時隔五年后再次奪冠。
漫漫正名路
海因索恩的成功,并沒有讓小球收獲應有的尊重。直到上世紀80年代,小球才再次浮出水面,道格·莫把它應用到掘金身上。在那十年,莫運用小球戰術可謂得心應手,只有兩個賽季的勝率低于50%,還有兩個賽季至少取得52勝。此后,老尼爾森、麥克·德·安東尼和其他一些創新型教練,同樣使用了小球戰術。
盡管他們都取得了一些成功——老尼爾森算是一個徹底的執行者,他締造了一種大名鼎鼎的“奈利式籃球”,這種球風革命性地重新定義了控衛的概念。老尼爾森做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就是把諾維茨基當中鋒來使用,這讓他成為NBA史上執教勝場最多的主教練。而德·安東尼將小球延伸出“七秒進攻”的特別理念,讓太陽隊成為多年季后賽的常客。
但是,小球一度被認為是騙人的玩意。曾幾何時,小球戰術就是自殺的代名詞。為什么人們不買賬?因為這些小球球隊往往只能在常規賽中取得成功。但到了季后賽,他們的小球就失靈了。這些球隊往往在季后賽中苦苦掙扎,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沒有忠實地執行小球戰術,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相信小球能在季后賽中贏球。“小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直到你打入季后賽之前都是如此。”泰克斯·溫特曾這樣說。
但是,到了2011年,這種對小球的負面偏見開始得到改觀。當時,沒有任何一支NBA球隊在打小球。但那也是勒布朗·詹姆斯、德懷恩·韋德和克里斯·波什在邁阿密搭建“三巨頭”配置的第一個賽季。熱火主教練斯波斯特拉并不知道如何最大化地使用“三巨頭”爆棚的天賦。他擁有三名超級巨星,但其中的兩個(詹姆斯和韋德)必須持球在手,而且占據了大量的出場時間,這就需要他們打出極為有效率的比賽。熱火最終輸給小牛,痛失總冠軍。
總決賽失利后,斯波斯特拉徹底搞明白了這件事。他意識到必須要讓詹姆斯和韋德有足夠突破和背身單打的空間,于是他把詹姆斯挪到了四號位,波什則改打五號位。這樣,“三巨頭”從油漆區到外線開始充分地運轉,熱火開始打一種變形式的籃球。
這個策略上的改變,幫助熱火連拿兩屆總冠軍。敏銳的斯波斯特拉意識到,因為他們的成功,NBA將會有特別的事情發生。就在那一年(2012-13賽季),小斯塔德邁爾因傷只打了29場比賽,尼克斯把卡梅隆·安東尼放在四號位,并掀起了一股地面風暴。駭人的三分球(每場命中10.9個三分球,每場出手投28.9個三分球,均列NBA首位),讓他們成為東部第二。這一波突然的沖擊,讓那些小球的懷疑者們,開始懷疑自己了。
2013-14賽季,也就是熱火連莊總冠軍的第二年,有九支NBA球隊開始打小球。熱火靠著小球連續第四年殺進總決賽,盡管他們最終輸給了馬刺,但你要注意到,馬刺在配備鄧肯和斯普利特這樣大個子的同時,也使用科懷·倫納德和鮑里斯·迪奧打起了大量的小球戰術。
到了上賽季,熱衷打小球的球隊名單繼續增容。在總決賽上,騎士隊讓特里斯坦·湯普森去打中鋒,小牛隊則經常把埃米·法魯克·阿米奴當作大前鋒使用。皮爾斯在華盛頓打的是大前鋒位置,這讓奇才隊成為了聯盟新貴。
勇士難復制
招攬一幫小個子球員,隨便把他們扔到場上,然后就坐等贏球——打小球真是那么簡單嗎?誰都想打小球,但很多NBA球隊肯定會以失敗告終。
史蒂夫·科爾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點,是他把德雷蒙德·格林當成中鋒來使用,這讓勇士隊徹底提檔升級。但是,如果有其他球隊照方抓藥,會發現他們完全是東施效顰。為什么小球適合勇士,而不適合其他球隊?勇士隊何以成功?錯位優勢、外線射手、健全的防守體系和格林這些因素,會馬上浮現在你的腦海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在勇士身上蘊藏著更多的成功秘密:
1、錯位優勢
這一點不言自明。勇士小球戰術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們在場上制造了大量的錯位。事實上,勇士擁有一套相當完美的小球陣容,隨時可以通過錯位直接攻擊籃筐,這是傳統陣容所無法想像的,好像你的陣容能同時擁有五個勒布朗·詹姆斯。
上賽季總決賽第五場,此前表現優異的莫茲戈夫被摁在板凳席上,只打了九分鐘,這是為什么?他防不住德拉蒙德·格林。說到底,籃球是一種不停對位的運動。一些很好的球隊所以最后輸球,是因為他們沒有開發出對位優勢。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一支NBA球隊能比勇士做得更好——這才是小球的精髓。
2、外線投籃
要打好小球,擁有精準的外線投籃手必不可少。在常規賽中,很多球隊即使沒有打出足夠高效率的籃球,一樣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高分數。但在季后賽中,情形就大不相同。場上的每一寸領地都充滿了激烈的競爭,想得到外線投籃空當,遠沒有那么容易。勇士在上賽季擁有全聯盟最高的三分球命中率(39.8%),但他們每場的三分球出手次數(27),僅僅是NBA第四高的。
斯蒂芬·庫里和克萊·湯普森是勇士最好的兩名外線得分手。他們“水花兄弟”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上賽季,他們是NBA命中三分球數最多的前兩名外線射手。麻煩的是,如果你用其他人——比如說托尼·阿倫來取代克萊·湯普森——勇士就不可能在進攻端打出那樣史詩級別的表現。如果沒有德拉蒙德·格林(三分球命中率34%)和哈里斯·巴恩斯(三分球命中率40%)在三分線外的巨大威脅,勇士廣闊的外線出手空間將毫無價值可言。誰知道如果伊戈達拉不能命中那些外線跳投,會發生什么?勇士還能贏得總決賽嗎?
3、優質防守
今天的勇士為何和以前打小球的小牛、太陽看起來很不一樣?這是個好問題,防守是你需要的答案。不要被勇士炫目的進攻流蒙蔽,他們的防守同樣出色。上賽季季后賽,勇士的防守效率值(-16.9)是NBA最高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勇士是NBA季后賽防守最好的球隊。這樣,你就能完全理解勇士奪冠的秘密。
勇士是如何做到在堅持打小球的同時,又能擁有聯盟頂級防守的?關鍵在于科爾堅持使用博格特。這個經常被遺忘的大個子,對勇士的成功極其重要。他是NBA最好的護筐者,并能打出令人窒息的防守。但是,你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既然博格特這么好用,為什么從總決賽第四場開始,他的首發位置讓給了伊戈達拉?因為騎士打的也是小球,特里斯坦·湯普森打他也形成了一種錯位優勢。
德雷蒙德·格林更是了不起,簡直是個現象級球員。他幾乎能防住這個聯盟的所有人,從勒布朗·詹姆斯到諾維茨基再到詹姆斯·哈登。他甚至能頂防中鋒,而且在進攻端展現出多才多藝的能力。格林是個異類,他在多功能性輸出上比NBA的其他球員更接近勒布朗·詹姆斯。其他球隊勉強能擁有占有其中幾項的“全能”球員,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不只是格林,哈里森·巴恩斯和伊戈達拉也都是具備這種特質的球員。對NBA球隊來說,這并非是一套可以推而廣之的公式。你的麾下必須有一把球員可以防守多個位置。對那些想打小球的NBA球隊來說,防守是生命線。你可以搶不到10個籃板中的9個,但你在防守時不能失去位置,在季后賽中更是如此。在NBA,那種可靠的防守者并不多——他們既然防住大個子,又能在進攻端提供穩定的輸出。如果你的陣中沒有這類兩全其美的球員,就必須在這兩點上尋求最完美的組合。要做到這點,非常艱難。
如果你想靠小球體系贏得總冠軍,就必須擁有適合這套體系的球員。但在今天的NBA,有多少像德拉蒙德·格林這樣的球員?不是很多吧……即使在那些有意打小球的球隊里,他們根本就不敢大破大立。即使是把勒布朗·詹姆斯、卡梅隆·安東尼和凱文·杜蘭特錯位到4號位,但在他們身邊永遠會站立一名大中鋒。而且,他們改變的動機也不盡相同。勇士打小球陣容,是為了主動提速,猛龍則只是為了能跟得上對手的快節奏。
大個子進化
既然勇士的小球戰術如此難于復制,最好的出路是培養球員的多樣性。小個球員能往內線打當然不錯,大個子更要具備小個子的技術。
在小球風潮下,NBA是不是不再需要大個子了嗎?
德雷蒙德·格林,踮著腳尖可以有2.01米,在上賽季總決賽上,他代表勇士隊打了三場首發中鋒。P.J.塔克,身高1.96米,上賽季在太陽隊75%的時間打小前鋒,但也偶爾把腳伸進大前鋒的水中進行客串。米德爾頓的登記身高為2.01米,上賽季他在雄鹿隊絕大部分時間是打4號位。和米德爾頓同樣身高的杰·克勞德,在交易到凱爾特人后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打的也是大前鋒。看看今天的NBA,某些球員們正試著出任那些原本專屬于大個子球員的位置。
但是,小球輪轉的成功,并沒有讓所有球隊放棄他們的大個子。確切地說,博格特仍然在史蒂夫·科爾的小球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保留了先發位置)。即使是在這種小球吃香的奇特背景下,一些籃球的基本規律仍然在起著作用。這和傳統中鋒的式微,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正在進化中。簡單來說,NBA的大個子們依然能存在,只是和我們以前印象中的那種大個子感覺不太一樣了。事實上,在今年NBA選秀會的前11名頂尖球員中,有六人是大個子。盡管他們的身材和籃球技巧各異,但安東尼·戴維斯的成功,開啟了一道閘門,意味著這些大個子必須要進行各自位置上的巨大變革。
很多NBA球隊也深信這點。但他們也相信,大個子球員會在未來發生折中的變異,以適應小球戰術。對于那些移動緩慢的籃筐保護者們來說,這種升級非常不容易——這是事實。他們必須成為那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大個子——速度快,快速移動,作掩護,在擋拆中扮演重要角色,還能防出去。這種新型大個子需要在進攻端具有更全面的技巧,這等于是在2000年前后的鄧肯和加內特等人的基礎上繼續升級。
在可以預知的未來,大個子必須繼承諾維茨基那樣的球風,可以在場上的任何位置自由發炮。不只是像阿爾德里奇和扎克·蘭多夫那樣,擁有一手美妙的中距離射程,他們還要在三分線外擁有可靠的炮臺。大個子們需要改變和升級,以應對聯盟對他們永不枯竭的需求。大球依然能生存得很好,這是藏在小球盛行背后的真相。
一時的潮流
最后,讓我們回到那個根本問題:小球會永久統治NBA嗎?
即使是在如今的小球盛世,我們依舊能聽到反對者的聲音。當阿爾德里奇和德安德魯·喬丹“偷”到自由市場的頭條時,灰熊已經安靜地將他們世界級的前場陣容修補完畢。他們和全明星球員馬克·加索爾續約,他將繼續和扎克·蘭多夫搭檔內線。“我們代表了一種傳統勢力。”灰熊控球后衛邁克·康利說。“我們是不尋常的。我們的比賽風格一直都非常強硬,這和很多球隊NBA都大不相同。”
很少有NBA球隊能像灰熊那般,如此擅長利用油漆區的進攻做文章,但是有關傳統內線打法即將消亡的種種傳言,肯定是有些夸大了。事實上,NBA正在建議各隊向灰熊學習。
在東部,公牛和奇才都習慣在前場配備傳統大個子的雙人組合。積極進取的凱爾特人則囤積了多種類型的內線球員(阿米爾·約翰遜、大衛·李、賈里德·薩林格、凱里·奧利尼克、泰勒·澤勒)。同樣,雄鹿也在前場配備了格雷格·門羅、賈巴里·帕克和身高2.11米的揚尼斯·阿德托昆博。
而在西部,火箭隊擁有聯盟頂級中鋒德懷特·霍華德,大前鋒特倫斯·瓊斯則能在內線擁有足夠的殺傷力。看看吧,由德馬庫斯·考辛斯、泰森·錢德勒、阿西克、希伯特甚至是德安德魯·喬丹組成的一套西部中鋒陣容,足以令你印象深刻。
是有那么一些NBA球隊希望打出多樣性的比賽,但小球只是一個征兆,它尚未席卷NBA。
況且,你確定小球就是無敵的嗎?小球是一種有效的進攻策略,但并非無解。實際上,騎士已經開始摸到了竅門。由于身材不對等,勇士在總決賽第四場不得不對莫茲戈夫進行雙人包夾,最終,這轉化為莫茲戈夫的單場28分。在莫茲戈夫的職業生涯中,他從未享受過雙人包夾這種待遇。但當一切習以為常時,莫茲戈夫自然會找到應對的辦法。
但是,勇士不能總用這么策略去包夾考辛斯、馬克·加索爾、小喬丹和其他一些長人。勇士能拿到總冠軍,要感謝隊中其他有天分的球員,而不是一時的怪異排陣。
想像一下如果凱文·勒夫沒有受傷,總決賽會怎樣吧。他是一名非常杰出的球員,會對小球球隊做出懲罰:他有著完美的低位進攻技巧,傳球出色,投籃精準,他可以輕松地在小個子對手面前摘下20個籃板。那樣的話,博格特就不能安心坐在板凳席上了。
對于時刻改變的NBA來說,小球只是一時的風景。就像很多時尚元素一樣,NBA也有其周期循環性。我們已經見識到NBA的球風從早期的跑轟風格(NBA和ABA時代)過渡到節奏變慢的模式,小球戰術最終會達到飽和。大個子遲早會收復自己的領地,只是不知道,這個收復者還是不是那種傳統型中鋒。
NBA永遠會通過吸納新鮮血液,來尋求勝利的速成法。小球風潮是NBA球員人才庫技藝日益多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對NBA球隊來說,這不是終結。小球就像是生活的調味品,會讓NBA更好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