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倪豪雄
?
抓住群團工作新機遇乘勢而上謀求新作為
李倪豪雄
2015年,在兵團工會和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師市工會團結和帶領廣大職工著力發揮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作用,在凝聚力量、提升素質、擴大民主、維護權益、溫暖人心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忠實地履行了工會職責,較好地發揮了工會密切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推進工會工作向社區和非公企業延伸。針對兵團師市、團鎮、連社合一的特殊性,在鞏固原有工會組織體系的同時,堅持一手抓組建,一手抓鞏固提高,在兵團率先組建了集體所有制工會。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在五○團八連、五十一團二連、五十三團七連首次組建了3個集體所有制連隊工會組織。工會工作實現了“五同步”:即全民單位和集體單位的工會工作實行同步研究、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落實,同步檢查。進一步擴大了三師工會組織的覆蓋面,增強了凝聚力。
強基固本,推進工會組織自身改革與創新。不斷推進師市工會實施組織規范化建設,努力做到5好,即:領導班子建設好、干部隊伍素質好、工會職能履行好、工會經費資產管理好、辦公現代化裝備好。三師工會以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工會組織為抓手,不斷提高工會組織和工會干部的“雙五”能力,即:工會組織著重提高團結動員各族職工群眾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提高依法維護職工群眾權益的能力、提高引領職工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能力、提高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高工會組織自身創新發展的能力。強化工會干部切實增強服務大局的能力、增強服務職工群眾的能力、增強學習的能力、增強創新的能力、增強協調的能力。切實抓好“一班人”,推動“一層人”,帶動“一群人”,推動廣大工會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在服務職工群眾的過程中堅持做到眼睛向下看、重心向下移,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水平、作風上過得硬、職工群眾信得過的高素質工會干部隊伍。努力將工會組織建設成為工作活躍、作用明顯、黨政重視、群眾信賴的“職工之家”。不斷帶動各族職工群眾圍繞中心、立足本職、爭創一流,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從而把工會組織建設成為“堅強陣地”和“溫暖之家”。
積極以先進文化為引領,以“去極端化”工作為目標,緊緊圍繞創新創造主題,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抓好基層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滿足職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凝聚人心,穩定隊伍。投入10萬元,購入圖書8萬余冊,進一步加大基層“職工書屋”建設。以慶祝兵團成立60周年為契機,大力弘揚兵團精神,凝心聚力傳遞社會正能量。廣泛開展“感謝黨的恩情、謳歌輝煌成就”巡回宣講;舉辦第三師威風鑼鼓培訓班,培訓文藝骨干136名。在圖木舒克市舉辦“首屆鼓樂大賽”,參賽隊員達1100余人。開展以“熱愛偉大祖國、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的系列文化體育活動,活動內容包括趣味運動會、籃球、羽毛球、叼羊比賽和5個專場文藝演出,受眾約1.5萬余人次。舉辦以“凝結經典瞬間、共創美好生活”為主題的攝影、書畫展,征集作品317件,展示120件。在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組織開展連與連、團與團之間的籃球友誼賽,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進了民族團結。在四十五團舉辦“書香師市”全民閱讀活動,活動受眾300余人。在師市分兩個片區舉辦了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小蘋果”廣場舞比賽,參賽隊員1200余人,觀眾達1萬人以上。全師各農牧團場將“小蘋果”廣場舞融入到“去極端化”活動中。舉辦第三師圖木舒克市“構建和諧師市、各民族大團結”文藝調演,來自師市各團場的200余名演員,自導自演了20個精彩節目,觀眾達1500余人。
利用“科技之冬”有利時節,從政策法規宣傳培訓、農牧業技術培訓、干部“雙語”培訓、創業勞動技能培訓、企業培訓、事業單位培訓等6個方面組織干部職工群眾進行培訓,實現全員覆蓋。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學習新疆歷史和兵團屯墾戍邊歷史,大力弘揚新疆精神和兵團精神,保持紅色基因,傳承紅色血脈,增強“軍”的本領。不斷提高職工主力軍在履行兵團使命、維護新疆穩定上勇于擔當責任的能力。支持推進民兵力量建設,大力宣傳兵團“軍”的屬性職責,教育引導職工強化“軍”的意識,組織動員職工積極參加民兵建設和全員軍事訓練等活動,把各族職工群眾培養成為維穩戍邊、維護祖國統一的主力軍。今年,四十五團組織開展了職工軍事技能大比武,參與職工達2000余人。
積極開辟互聯網新媒體陣地,極力打造網上網下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工會工作新局面,鮮明亮出旗幟、引導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積極探索“指尖上的工會工作法”,讓工會工作從“舌尖(宣講)”“腳尖(走訪)”拓展到“指尖(使用新媒體)”,跳出傳統方式的時間、空間限制,以快節奏、多渠道的方式走出一條工會工作新路子,把工會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增強工會工作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提高工會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師市工會始終把職工群眾最困難、最關心、最急迫的實際問題作為工作著力點。突出服務特殊困難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基本需求,精心設計工作載體,切實保障所聯系的群眾利益。以困難職工、困難勞模、殘疾群體、下崗職工等為重點對象,把“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等四季服務職工活動做細做實。通過多種途徑籌集幫扶資金417萬元,幫扶困難職工4302戶。積極開展“金秋助學”活動,籌集資金30萬元,幫扶100名應屆貧困大學生。積極開展送溫暖活動,籌集慰問款物103.21萬元。師、團、連三級共計慰問困難職工、困難勞模和殘疾職工家庭4186戶,慰問困難農民工566人,慰問困難勞動模范8人。積極開展“百戶扶貧解困工程”,全師各級工會干部與困難職工結成了“一幫一”幫扶對子563對,通過送政策、送資金、送信息、送項目、送技術,幫助困難職工解決實際問題,現已有217基本擺脫貧困。通過各種幫扶活動切實解決了困難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看病就醫、子女就學等實際問題。
充分發揮工會聯系職工生產生活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職工發揚勞模精神,提高就業創業技能、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自營經濟、開展多元增收,把職工利益實現好維護好。2015年,先后兩批申請兵團工會職工自主創業示范項目12個,涵蓋綠色高效優質林果精品園種植、設施農業蔬菜種植、飼草飼料種植、特色畜禽養殖以及商業、餐飲服務業等,項目貼息貸款資金1560萬元,解決創業就業貸款323戶,輻射帶動困難職工群眾600多戶。通過報紙、電視、微信平臺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自主創業先進典型,以點帶面,積極發揮示范和帶頭作用,增加職工收入的渠道。聯合兵團職業技術學校,分別在四十五團、五十三團各舉辦為期20天的自營經濟特色(溫室大棚)培訓班,300余名職工參加了培訓。
始終堅持職工群眾的主題地位,注重解決職工群眾的實際問題,積極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當好職工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堅持把公開、公平、公正作為群眾工作的生命線,充分發揮職工代表大會、團(企)務公開、集體協商等民主管理渠道,及時反映職工群眾的意愿和利益訴求。以落實勞動合同制度、集體合同制度、職代會制度、團(企)務公開制度為重點,深入開展“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和“關愛職工好企業”創建活動。目前,團、連重大問題公開面達95%以上;生產經營管理重大問題公開達率達100%;職工切身利益公開面達100%。師市各基層單位按照規定建立完善了職代會制度,建制率達到100%,職代會決議無記名投票表決達100%,2015年各基層工會提交職代會審議、審查、決定的議題133件,以會代培職工代表3328人次,培訓率達98%。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不斷探索“服務下沉一級、維權上升一級”的維權機制,增強了企業工會干部做好工作的信心。
緊緊圍繞師市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聚焦發揮示范區作用,深入開展“建功‘十二五’、促進新跨越”主題競賽活動,調動職工生產積極性。集中組織開展了以“比質量、比安全、比進度”為主要內容的2015年拾花勞動競賽,評比表彰了3個拾花勞動競賽優秀組織單位、100名拾花勞動競賽能手。深入廣泛開展“安康杯”競賽活動,參加職工3萬余人。積極發揮善于運用群眾利益說服群眾,善于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人的工會優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勞動精神,發揮勞模先進人物的引領示范作用,在職工中興起創先爭優熱潮,提高職工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深入開展“和諧小康家庭”創建活動,截至目前,評選師級“和諧小康家庭”910戶,師市“和諧小康家庭”創建活動先進連隊31個,師市“和諧小康家庭”創建活動先進單位12個,團級“和諧小康家庭”4272戶,連級“和諧小康家庭”10324戶。
第二次援疆工作會議召開后,師市工會加強與廣東省總工會和東莞市總工會聯系、協商援建項目。按照全國總工會的統籌安排,在廣東省總工會、東莞市總工會的幫助支持下,年初,師市工會落實援疆項目資金50萬元,為21個基層單位配備體育健身器材22套、籃球架15個、乒乓球桌18個。11月份,從陣地建設、人才培訓、文化建設等三個方面,落實援疆項目資金200萬元。通過在交往交流交融,雙方在經濟、文化、社會、干部人才和維穩等方面有了進一步協作。
新形勢、新任務、新常態,對做好工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兵團工會和師市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三師圖木舒克市各族工會干部有信心把工會工作做得更好。
欄目責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