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忠新
?
職工增收渠道越來越寬——共青團農場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小記
邵忠新
2015年,六師共青團農場通過調優種植業、組織職工到家門口的企業務工、鼓勵職工開辦農家樂發展旅游業等方式,使職工增收方式從“一花獨秀”向“百花齊放”轉變。2015年,該場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實現19338元,比上年增加753元。
“2015年,俺把以前種植的100畝棉花改種成了辣椒,收入了30多萬元。趁著還沒下大雪,這幾天俺正忙活著往地里拉運農家肥,爭取明年還能有個好收成。”2015年12 月21日,共青團農場一連職工姜建昆對筆者說道。
去年,該場圍繞招商引資企業,調整作物結構,積極與龍頭企業對接,通過訂單以“返租倒包”形式,種植青貯玉米1.4萬畝、醬用番茄8000畝;與中糧長城葡萄酒(新疆)有限公司、新疆梅卡莊園葡萄酒有限公司、新疆唐庭霞露酒莊有限公司等企業訂單種植葡萄1.34萬畝。
該場緊盯市場需求,進一步發展特色經濟,鼓勵“能人”牽頭適度規模種植特色作物,種植西瓜、甜瓜1.45萬畝;甘草、秋葵等8000余畝。全場畝效益2000元以上的作物近5萬畝,畝效益5000元以上的作物有2.3萬畝。由于該場種植的葡萄100%實行費用自理,職工責任心和技術到位率增強,果品產量和質量大幅提高,收入較2014年增加1000萬元,承包職工平均收入超3萬元,葡萄產業徹底實現扭虧為盈,成為該場職工增收的重要產業。
2015年12月20日一大早,共青團農場四連職工劉幸福乘車來到離家不遠的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責任公司上班。目前,在該場已有900余名職工像劉幸福一樣利用農閑到家門口的企業務工增收,一個冬季可增收1600萬元。
近年來,該場充分發揮已建成的兵團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優勢,因勢利導,廣泛與企業聯系,及時建立企業信息對接、政策咨詢、職業登記、信息發布、職業培訓等“一站式”辦理服務機制,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信息”等項活動,為職工進廠務工搭建“牽線搭橋”,集中組織“訂單”輸出,形成了職能部門組織輸出、自發輸出、能人帶動輸出等多種輸出模式,為職工爭取更多的創收機會。
2015年12月21日,來自烏魯木齊、昌吉的上百名游客在共青團農場花卉基地賞花、選購花卉。今年,該場現代農業觀光景區接待游客超過12萬人次。
以‘公司+旅行社+種植戶’的運作模式來發展觀光農業,把賞田園風光、采摘果蔬、體驗農家樂、吃農家菜等休閑旅游項目有機地融入到旅游文化中。如此一來,景區就逐漸成為了集現代農業觀光、農業科普教育、農產品采摘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觀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