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
“三輪驅動”奔“錢”途
陳紅
張巨是二師三十團七連的一名普通職工,今年36歲,家中6口人。近幾年,他和父母、愛人辛勤勞作,靠團場的好政策,一邊種地,一邊養豬,還在團部農貿市場租了個攤位販賣蔬菜,成為七連家喻戶曉的致富明星。
2003年,20出頭的張巨和父母從四川老家來到三十團二連,投奔自己的二叔,二叔張勇在二連承包了100余畝棉花地,建了一個小型養豬場,還在團農貿市場經營一個賣肉的攤位。張巨一家身無分文,都給二叔家打工,種地、賣肉掙的錢,二叔家拿大頭,他家拿小頭。和他一塊來疆的老鄉都羨慕他攤上了一個好親戚,可張巨不這么想,心里一直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
2006年,張巨經人介紹來到三十團七連參加工作,他和妻子一塊承包了70畝棉花地,開始學種棉花。由于承包的土地鹽堿較大,面積又小,自己又沒有種植經驗,第一年承包基本沒賺到什么錢,也就夠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張巨沒有氣餒,他相信只要自己付出總會有回報的。第二年播種時,他和妻子早早開始人工粒選棉種,父親則整天跟在拖拉機后面查看整地質量。可是等到棉花出苗時,一場無情的大風肆意掠過棉田,剛出齊的棉苗死傷過半,一家人看到眼前的情景傷心欲絕。在連黨支部的幫助下,張巨鼓起勇氣,帶領家人和雇工進行重播補種,盡量減少損失。辛勤的汗水沒有白流,那一年,他家的棉花在災年實現了大豐收,依靠團里價格保護政策,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2010年,連隊有一塊70余畝的兩用地沒人管理,張巨想自己的父母才50出頭,一家四個勞力全窩在70多畝棉花地上沒多大奔頭。他找到連隊想接管下來,連領導看到張巨一家勤勞肯吃苦就同意了。這一年他家的土地面積翻了一番,收入也跟著翻了一番,高達14萬多元。看著自己也有了存折,張巨的心里樂開了花。
2009年,團場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職工發展養殖業,七連有一個200余平米的廢棄豬圈,無償提供給愿意發展養殖業的職工使用。張巨動了心,他和家人商量后決定辦一個養豬場。他投資1萬元修圈舍、打地坪、安裝自來水管,又花2萬元買回了10頭杜洛克母豬和1頭種豬,做起了他養豬的發財夢。他們一家人合理分工,他和父母負責管理棉花地,妻子負責養豬。每天忙完農活后,張巨都要到豬圈觀察豬的生活習性,發現不對勁趕緊給獸醫站的技術人員打電話及時治療,由于他和妻子的精心喂養,10頭母豬當年都懷上了兩窩小豬,一頭母豬平均產仔12頭,且小豬的成活率達到了98%以上。這兩年,張巨每年出欄肥豬都在200頭以上,體重平均都在100公斤以上,最大的豬體重達到120公斤。幾年間,他養豬獲純收入17萬多元。
2013年,生豬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期,張巨的養豬場也經歷了嚴重的打擊,他辛辛苦苦賣了200余頭豬,卻虧損了3萬多塊錢。目前,張巨的豬場有8頭母豬、2頭種豬、70頭育肥豬和40多頭小豬。“今年活豬的價格只有每公斤8元,但市場就是這個樣,好三年壞三年,我相信熬過這個周期,養豬還是會賺錢的。”張巨充滿自信地告訴筆者。
在經歷了養豬市場波動后,張巨覺得發家要多輪驅動,東邊不亮西邊亮。隨著團場所城鎮化建設進一步發展,連隊職工紛紛在團部城鎮購買了樓房,張巨看到了銷售蔬菜這個商機,他召開家庭會議,想在農貿市場租個攤位販賣蔬菜,父母當時堅決反對,說又是棉花地又是豬場,攤子鋪太大了忙不過來。張巨就給父母做工作,他讓父母管好棉花地就行了,豬場和菜攤的事由他和妻子來打理,實在忙不過來可以找雇工來幫忙。就這樣,張巨夫婦開始在農貿市場銷售蔬菜,他每天早早起床,開車去庫爾勒蔬菜批發市場,拉回新鮮的各種時令蔬菜,分門別類地分好裝好,再由妻子負責守攤賣菜。每天上午,他們在菜市場擺攤,下午臨下班時再到小區門口,把蔬菜賣給大家。去年僅販賣蔬菜一項,他家就額外增加收入6萬余元,一家人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本來已經夠忙的他,還經常參加連隊組織的各項活動,今年他參加了團威風鑼鼓隊訓練打鼓,這下更忙了,白天忙完地里活,還要喂豬、拉菜、練習打鼓,但是當他看到地里的苗和圈里的豬一天天地長大,他心里比喝了蜜還甜。
張巨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科學管理、科學喂養,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他給全連職工帶了好頭,贏得了大家的好評。
欄目責編: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