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夏
?
新時期職工民主管理工作(系列講座之二)
李新夏
職工民主管理是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經濟新常態重要發展機遇期以及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級黨政組織應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協調勞動關系若干意見》、進一步支持工會組織做好職工民主管理工作,切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廣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一、民主管理是勞動力資本化的必然要求。勞動者的勞動力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屬性。人類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以后,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越來越大,如果僅把勞動力作為商品交換,就會導致“給多少錢,干多少活”的雇傭勞動觀念,并制約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是各生產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把勞動力作為資本,可以有效克服將勞動力作為商品的單純買賣關系,體現出勞動力所有者與生產資料所有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平等主體地位,有利于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更加協調、更加充分。把勞動力作為商品和作為資本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前者是被雇傭者,后者是人力資本投入者,是參與管理者。把勞動力作為資本,有利于形成勞資雙方共同投入、共同管理、互利雙贏的局面,把企業建設成為利益共同體。
第二、民主管理是實現科學管理的重要措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單靠“管、卡、壓”是不可能的,要靠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是行政專業管理與民主管理的有機結合,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對此,民主管理就是實現科學管理的重要條件。通過實行民主管理,一方面能夠體現勞動者在勞動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行政決策的科學性。可以說,沒有民主管理,就沒有科學管理;要實現企業的科學管理,就必須實行企業的民主管理。
第三、民主管理是協調勞動關系的有效途徑。民主管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勞動關系的一項制度,其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民主管理確立了職工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權利,職工通過法律規定的形式,對企業管理有權知情、有權參與、有權監督,體現和保障了職工作為國家主人翁和企業勞動主體的地位;其二,民主管理促進了勞資雙方的和諧關系,職代會、廠務公開、平等協商集體合同、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職工民主議事會等,這些民主管理形式構筑了勞動者與企業的協商溝通渠道,有利于實現利益兼顧,共同發展的機制;其三,民主管理集中了廣大職工的共同意志,經過一定形式和程序的民主和集中,按照多數原則形成廣大職工的共同意志,并把這種意志體現在勞動關系的調整中,從而保障了職工的合法權益。
職工民主管理工作是工會組織的一項傳統工作,在推進企業管理的科學化與民主化,落實依靠廣大職工辦企業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多年的民主管理實踐使得我們對職工民主管理在理論上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當前職工民主管理概括地講就是指各族職工群眾,依據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通過一定的途徑和形式參與民主管理,行使民主管理權利的活動。開展職工民主管理活動,有效保障職工依法直接或間接參與管理所在單位內部事務,參與協調勞動關系,能夠使互惠雙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更加堅實地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
理解職工民主管理的概念、把握職工民主管理的特征,給我們至少帶來四個重要的啟示:其一、職工民主管理的主體是全體職工群眾;其二、職工民主管理是參與性管理;其三、職工民主管理所行使的權利是民主管理權;其四、職工民主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效益的提高。
開展職工民主管理活動,應當還原職工民主管理權。職工民主管理權是職工民主管理工作質量的重頭戲。權利不落實,職工民主管理工作就無從談起,更不會有成效。所謂職工民主管理權就是指在開展職工民主管理過程中職工所擁有的權利,具體包括三項權利,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三權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由此構成完整的民主管理權。企業重視職工民主管理活動,就要落實好職工各項民主管理權。
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一項行之有效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這項制度對于開展好企業民主管理工作,理順職工情緒、化解干群矛盾、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多年來,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盡管逐步推行,但始終沒有在法律層面予以完善。截至1986年才通過立法的形式對職代會作出法律規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職代會制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完善。尤其在法治理念的指導下,職代會制度的優越性愈加體現出來。
職工代表大會是職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而這種形式是法定的。《憲法》《企業法》《工會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工代表大會條例》都對職代會做出過明確的規定。作為地方性的法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工代表大會條例》規定:職代會是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制度、是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形式、是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利的機構、是實行廠務公開的載體。《條例》非常精準地對職代會作出了界定。加強企業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主旨是充分尊重職工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落實依靠職工辦企業的治理理念,促使權力運行的民主化,建立健全有效的職工民主管理基本制度,著力調整好勞動關系。職代會從廣泛參與的特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平等協商的基礎、協調利益關系的核心內容、規范的民主程序保障等若干層面體現了多元化特性,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自治區工運干校)
根據第三人的特點,勞動爭議案件第三人仲裁活動中有下列地位:
(一)勞動爭議處理機構應通知其參加訴訟或仲裁活動。
(二)經勞動爭議處理機構調解達成協議,其內容涉及第三人權利和義務的,第三人應在調解書上署名,勞動爭議處理機構應當將調解書依法送達第三人。
(三)開庭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時,第三人經通知不到的,可以作缺席裁判。
(四)仲裁裁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時,第三人對裁決不服的,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五)第三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履行已發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調解書、裁決書所規定的義務時,權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在勞動爭議仲裁活動中,第三人有權了解申請人請求的事實和理由,以及被申請人答辯的事實和理由,并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陳述自己對勞動爭議的意見:有權就仲裁裁決書中規定由其承擔的義務提出自己的主張。同時,第三人也應當履行已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裁決書對其所確認的義務。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與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仲裁活動或者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通知其參加仲裁活動。這就是說,第三人參加勞動爭議仲裁或訴訟,可由第三人自己申請參加,也可由爭議各方申請追加,還可由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依職權追加。第三人參加勞動爭議仲裁活動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通知。在申請人提出勞動爭議仲裁申請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審查是否存在第三人。如果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確認第三人與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通知其參加勞動爭議仲裁活動。
運用第三人制度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能隨意擴大第三人的范圍。第三人參加仲裁活動唯一的根據就是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并非所有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都是第三人。這種利害關系著重是指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與事實上的利害關系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勞動爭議處理過程中,一要準確判定案件是否存在第三人,二要準確審查申請作為第三人參加仲裁活動者,是否具備第三人的主體資格。不得將不存在第三人的案件按有第三人案件處理,也不允許不具備第三人主體資格者參加仲裁活動。
(二)處理結果涉及到第三人承擔義務特別是承擔實體義務時,可以直接裁定第三人承擔義務。這樣做,一是為了及時、合法、全面地解決勞動爭議;二是符合設立第三人制度的目的,即立法上規定第三人,重要目的在于有義務的人承擔法律責任。
(三)經合法通知,第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仲裁庭可以缺席裁決。
(四)第三人參加仲裁活動的方式:首先是第三人自愿參加。第三人為了避免自己利益的損失或減少,可能會主動參加仲裁活動,為自己的利益辯護或為其有法律關系的一方提供證據等。第三人自愿參加必須向仲裁機關申請并經批準。其次是當事人申請。受侵害人為使自己的權利得以實現,負有義務的人為減輕自己責任都可能提出追加第三人。當事人申請追加第三人,也要經仲裁機關批準。再次是仲裁機關根據案件需要通知第三人參加仲裁活動。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情況。
(五)在仲裁調解中涉及第三人的義務時,必須有第三人參加調解活動并與當事人共同達成協議,方能在仲裁調解書中規定第三人的義務。第三人應在仲裁調解書上署名,仲裁委員會應當將仲裁調解書依法送達第三人。
(六)第三人在規定期限不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調解書、裁決書所規定的義務時,權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仲裁代表是指勞動爭議案件中被有共同請求的當事人共同推舉出的代表其參加仲裁活動的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規則》規定,發生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10人以上,并有共同請求的,勞動者可以推舉3至5名代表人參加仲裁活動。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規則》規定,仲裁代表人參加仲裁的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仲裁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仲裁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勞動爭議仲裁代理人是指由勞動爭議當事人授權代替其參加勞動爭議仲裁活動的人。在勞動爭議仲裁活動中,當事人由于某種原因不能或不愿親自參加,在法律規定或授權范圍內可以授權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行使仲裁活動中的權利、承擔仲裁活動中義務。按照代理權的取得.勞動爭議仲裁代理人可分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指定代理人3種。
欄目責編: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