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滿珍
(264005 煙臺大學法學院 山東 煙臺)
論人格物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
黃滿珍
(264005煙臺大學法學院山東 煙臺)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逐步發展,人們對自身權益保護的程度日益加深,已經不再局限于物質利益的保護,更加側重精神利益方面的保護。這一點可以從近年來精神損害賠償涉訴案件與日俱增的形勢得到印證。除了常見人身權受損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案件以外,某些具有特殊情感與精神利益的特定物品受到損毀而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之案件也日益增多,不容我們忽視。
人格物;精神損害賠償;法律適用
人格物是指與人格利益緊密相連, 體現人的深厚情感與意志, 其毀損、滅失所造成的痛苦無法通過替代物補救的特定物。隨社會的發展,各類新型財產的增多。人格物不是一個封閉的概念,將可能會以其他的形式出現。眾多的案件呈現共同特點,即標的物是蘊含了特定主體的特定人格利益的特定物品。特定物遭受侵權損害時,不僅是物的經濟價值喪失,更是寄托于物之上的人格利益受損。因此,如何保護特定物上的人格利益對立法提出來了嚴峻挑戰。
2001年最高院頒布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稱《精神損害司法解釋》)。該解釋第4條規定了“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受侵害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2010年生效的《侵權責任法》第22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該條規定把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前提規定為“侵害他人人身權益”,正因為如此,導致《精神損害司法解釋》與《侵權責任法》產生適用上的沖突,從而實踐中對人格物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產生了分歧。
人格物的特別性根本在于其人格性,即權利主體在其之上賦予的某種個別化的特殊思想感情和精神寄托。人格物實際上是“人格化了的特定物”。因而人格物具有某些人格權的屬性。人格權所體現的并不具有直接的財產內容,關乎尊嚴、情感、社會評價等。人格物是具有人格利益的物, 所體現的利益應當大于財產利益或者與財產利益相當。人格物受損,會使思想感情和精神利益消失,給權利人帶來精神損害。基于民法的特性,人格權受損時當然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兼具懲罰、補償和慰撫三重功能。精神損害賠償的懲罰功能,是責令加害人支付賠償金,加重對致害人的處罰。保護受害人利益,穩定社會秩序,防止侵權行為的再次發生。精神損害賠償的填補損害功能,就是通過金錢利益的賠償,使受害人的損害得到修復。純粹的補償是對實際的財產或者財產利益的損害是。而精神損害,是補償精神上所遭受的損害。慰撫功能,用金錢作為一種手段,以期成為受害人精神利益的彌補方式。它可以使受害人在其他方面得到精神的愉悅,達到恢復其精神利益的替代利益。這種功能的設定,是為了平復受害人的思想,安慰其靈魂的受損。打消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恢復受害人身心健康。因此,民法上可以采用的給受害人以彌補的方法——金錢賠償,在這種情況下是合適的也是必須的。由此,人格物遭受損失,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完全符合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要求。
《精神損害司法解釋》第4 條規定:“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該規定首次實現了精神損害賠償從“精神性人格權”向“物質性人格權”的重大理論突破。從此條可以看出,我國以限定主義的理論將權利請求權主體限于財產的所有權人,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限定在“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同時,排除了非“紀念物品”而具有人格性的適用,致使人格象征物以外的其他物受損時無法通過該條得到應得的保護。
2009年的《侵權責任法》第22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首次在侵權責任中法上得以明確規定。此規定將將賠償范圍縮小,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前提規定為侵害他人人身權益。從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和法律位階效力分析,《侵權責任法》出臺后,《精神損害司法解釋》第4 條將不再適用。后果是人格象征物受損不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規定,“嚴重”與否無法形成準確、統一的標準。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法官是否準許,自由裁量權過大,導致法條的操作性不強。同時,該規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有必要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和《精神損害司法解釋》,對“人身權益”進行擴大解釋。將人格物解釋侵害人格利益的情形,從而肯定侵害人格象征物時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適用此種彈性規則,可以充分釋放邏輯空間。宏觀上法律適應社會變遷,微觀上保障個案公正。此種彈性規則, 以實質正義為指引, 構建出妥當合理的理論框架。
《侵權責任法》把侵權行為分為侵害財產和侵害人身權益兩種。在侵害人身權益的行為中又細分為造成財產損失和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兩種。而在侵害財產的行為中只說了財產損失的情形,沒有涉及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情況。這樣的制度設計,顯然不是立法者的疏漏,而是有意為之,是對侵害財產而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一種變相否定。
在侵害財產的場合,物上所負載的是財產利益。但是, 因為物上財產利益和精神利益的雙損失,既有財產損失又有精神損害發生, 必然有相應的“人身權益”受到侵害。此時, 如若符合其他侵權要件, 構成人身權益侵權。 依第22 條請求撫慰金在法理和情理之中。侵害財產權利導致精神損害的場合,對物的侵害同時侵害到人身權益。此時,可以分別討論財產利益侵權的構成和人身權益侵權的構成,并滿足各自侵權要件時, 撫慰金請求權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1]冷傳莉.《論人格物的界定與動態發展》,《法學論壇》,2010年3月,第61—66頁。
[2]尚繼征.《論人格物的精神損害賠償》,載《法制與社會》,2013年6月,第275頁。
[3]張新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第78 頁。
黃滿珍,煙臺大學法學院研究生,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