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野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4
?
京津冀協同發展視域中的環境公益訴訟研究
姜野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24
環境公益訴訟本質上屬于公益訴訟的一種。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隨著環境公害、環境污染的日益凸顯而興起的。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的環境承擔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始終存在?,F如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來河北地區入冬之后嚴重的霧霾更是嚴重侵害公民的身體健康,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甚至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遠遠超出三地的能力,使得生態環境情況不容樂觀。這就要求進一步對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進行建設和保護。
京津冀;環境;公益訴訟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部署下,可以突破京津冀三地分割式發展,組成綠色共同體,共保環境安全。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也是三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本文旨在對于京津冀一體化戰略語境下對環境公益訴訟展開研究,使得擁有訴訟權利的主體對于污染環境或破壞生態的個人及企業等訴諸法律,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維護環境安全,保持生態平衡。
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遠遠超出三地的能力,生態環境情況不容樂觀。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環境污染的重災區,其中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尤為嚴重,這就使得京津冀區域成為了全國當中環境承載與經濟發展矛盾最為明顯的地區。京津冀區域的一體化發展問題非常引人關注。實際上,三個地區之間合作起步很早,而且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中國區域經濟整體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有助于未來三地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邁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意味著,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將被率先推動實施。
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一對矛盾似乎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數十年以來,我們國家的一些地區一直以資源掠奪式的手段謀求發展,造成了土壤沙化,地下水資源匱乏等嚴重的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費與環境的惡化。因此我們亟需通過環境管控手段調節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逐步認識到,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味對自然索取必然危及下一代的成長甚至是人類的長久生存,因此保護環境便日益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不容忽視的一環。而在新形勢新背景下,大力推行公益訴訟,發揮相關組織和機關團體的主觀能動性不失為一條保護環境的有利途徑。
目前,雖然學界對于公益與私益之間的界限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劃分,但通常認為公益即是指多數人的利益,也就是社會公共利益。而且由于長期以來救濟制度的私益性,環境保護的成果非常有限,這就使得享有環境權的公民或其他主體,很可能為少部分人的利益而濫用權利或將社會利益或國家利益拋諸腦后做出有利于當事人的一些選擇,因此我們要在國家干預與私權限制中尋求一個度,而這最好的度就是既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的順利進行,又能實質上保證各方面利益的訴求,這便要求學界及實踐界研究好、把握好這個度。
新《民事訴訟法》第55條以及新《環境保護法》第58條都對環境公益訴訟做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但是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加以探討、明晰。在這些問題之中,原告范圍和管轄權歸屬最為關鍵。
(一)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范圍的界定
新《環境保護法》第58條明確規定,符合以下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提起公益訴訟:1.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2.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由此可以推知符合條件社會組織可以擁有原告主體資格。然而仔細推敲后不難發現諸多問題,即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有多少,以及符合第二款條件即專門從事公益活動長達5年的組織又有多少,《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條明確指出了社會團體登記注冊的明確要求: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有合法的資產和經費來源,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10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3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可見條件要求比較嚴格,符合條件者可謂少之又少,對于未注冊的環保NGO(非政府組織)來講,注冊問題將會成為其發展的瓶頸,而高校環保社團又多為高校內部社團,只需要接受團委領導并不進行注冊。具體到京津冀地區,找出一個具有原告資格的社會組織可能更要費一番功夫。而假如能夠發揮大量高校環保社團的積極作用,激發高校學生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消除霧霾的熱忱,使之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主體,京津冀地區便可作為全國推行環境公益訴訟的樣本。
而早在2013年開始實行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被看作是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與范圍的規定。而其中法律規定的機關是否可以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在學界和法律實踐界也有諸多探討,我認為法律規定的機關應當具有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同時也應當承擔起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責任。在這“法律規定的機關”當中,應重點明確檢察機關的起訴權利。
與此同時,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來加強對環境領域的干預也是保護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并且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的要求。目前,最高檢察院授權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檢察院開展公益訴訟改革試點。這個試點是針對一些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而建立的一種監督制度,也是司法改革的一項內容。環境公益訴訟是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的重要內容。相對于其他原告,檢察機關是司法機關,擁有法律監督權以及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明確檢察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適格原告,能夠更好遏制環境污染,維護公眾環境利益。
(二)管轄權歸屬芻議
眾所周知,華北地區產業結構較為單一,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其中又以煤炭鋼鐵等行業為支柱。長期以來,由于資源的區域性特征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也呈現出成片性,超越行政區劃。極有可能造成一個案件牽涉多個地區的情況,而有關環境公益訴訟的地域管轄問題,學界對此莫衷一是。具體到京津冀地區環境公益訴訟研究,管轄權的明確相對于其他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和重要了。我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就是要打破原先的行政區劃限制,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共同營造三地區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大環境。涉及到地域管轄,首先應當由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行為發生地的法院來管轄,因為當地法院更容易掌握環境污染行為的主要證據。但若損害結果發生地與污染行為發生地不屬同一地區,而損害結果發生地的法院更易查明具體危害結果,便應由結果發生地的法院來管轄。由此,仿照貴州省貴陽市設立“生態保護兩庭”的經驗,在京津冀地區設立專門的環境保護審判法庭不失為一個契合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創新舉措。
而有關級別管轄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明確提出一般由中級法院管轄,中級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的,可以在報請高級人民法院批準后,裁定將本院管轄的第一審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交由基層人民法院審理。這是對級別管轄的明確規定,既保證了中級法院審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管轄權,又有效防止其由于裁量權過大而隨意將第一審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交給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的任意性。而前述所講,探索建立專門的環境保護審判法庭應當設立在各高級法院當中,三地統籌兼顧,互相協調,指導各中級法院工作,爭議較大的可以由設立在高級法院當中的環境保護審判法庭直接提審。
這樣,通過地域管轄的擴大化和級別管轄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保證公益訴訟的受重視程度。將環境公益訴訟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有利于杜絕法院之間的相互推諉,防止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切實保護京津冀地區生態和諧發展。我們不想看到“APEC藍”、“閱兵藍”頻頻成為新聞熱點,天天藍才是最終的目標。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的環境承擔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始終存在。現如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來河北地區入冬之后嚴重的霧霾更是嚴重侵害公民的身體健康,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甚至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公益訴訟的獨特性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成為新時期環境保護的新舉措。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命題,不光是關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有序治理的命題,更是關于治理機制改進的命題。治理機制的改進,起著遠比項目落實更關鍵的先導作用。京津冀地區的環境污染霧霾問題并不是一時一地形成的,大氣是流動的,一個地區的潔身自好,并不能獨善其身。而我國長期以來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生態保護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環境治理的困境。如果能夠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好機會,通過法律實體規制、法律程序的科學有效實現三地區環境治理保護的一體化,不失為我國其他地區區域發展的一個好范例。
歷時性的問題需要得到共時性地解決。因此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更要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擴大區域生態空間。而如何發揮環境公益訴訟的積極作用,還京津冀地區綠水藍天,如何在三地協同發展的同時保證生態不被破壞,環境不被污染,以及在新形勢下如何探求一條三地互利共贏,生態共享共治以及法治建設協調發展的新道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但同時也是一個機遇。
[1]蔡守秋.從環境權到國家環境保護義務和環境公益訴訟[J].現代法學,2013,06:3-21.
[2]王明遠.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方向:基于行政權與司法權關系理論的分析[J].中國法學,2016,01:49-68.
[3]常紀文,湯方晴.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環境法治保障措施[J].環境保護,2014,17:26-29.
D922.68
A
2095-4379-(2016)26-0018-02
姜野(1992-),男,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