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娟
廣東穗江律師事務所,廣東 深圳 518000
?
淺析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劉文娟
廣東穗江律師事務所,廣東深圳518000
2015年最新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06條對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做出了新的補充,但支撐該規則存在的法理基礎以及規則本身的可操作性等都仍是值得被拿出來深入思考的問題。
民事訴訟;非法證據;證據規則;程序正義;實體正義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最早產生于美國的刑事訴訟中,如今,在我國已發展成為刑事訴訟領域中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項規則。而在民事訴訟領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卻引發了學術界的熱議。究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否應當在民事訴訟領域當中確立,我國民事訴訟中確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否合理,應當怎樣完善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都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也將在本文中對上述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證據的定義與非法證據
就訴訟法中的“證據”而言,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事實說”,“統一說”和“根據說”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在證據的定義上,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經歷了從“事實說”向“統一說”轉變的一個過程。其具備客觀性,關聯性以及合法性這三個基本屬性。
如果說,學術界對“證據”的理解有些林林總總,那么對于“非法證據”的理解則可以用百家爭鳴來形容。①不過,在證據“統一說”成為通說之后,證據的合法性已經被固定下來。所謂訴訟證據的合法性,即作為認定案件事實依據的證據,其表現形式、收集及審查都必須符合法律要求和法定程序。②由此,對于非法證據的理解應當與證據的合法性聯系起來。
(二)民訴與刑訴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區別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概括而言,即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司法機關不得將非法取得的證據作為定案證據予以采納。③在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中,最大的區別在于訴訟雙方地位是否平等,因此,二者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在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設置,通常是為了防止國家公訴機關因權力過大,導致其在搜集和調查證據的過程中肆意凌駕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上,造成實體正義的缺失。然而,在民事訴訟中,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平等地保護憲法所賦予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維護法律的程序正義。
(一)民訴中是否應當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爭議
一直以來,學術界對于民事訴訟領域是否應當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著肯定說和否定說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肯定說認為,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利于:(1)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雖然訴訟的終極目標是發現真實,但是,如果這種發現是建立在侵犯當事人或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的基礎之上的,據此做出的判決無異于是對當事人或其他公民的另一種侵害。(2)保護法律免受“被污染的證據”的破壞。在法治國家,一旦法院的判決是依據非法證據所做出,則法院在一定意義上就成為了法律的破壞者。(3)抑制當事人通過違反手段獲取證據的意圖。通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當事人違法取證的心里動因,維護正常的訴訟秩序。
否定說則認為,最初,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產生是基于刑事訴訟中的“震懾理論”,為了防止公權力的濫用對公民造成的侵害。④而在民事訴訟中,由于雙方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根本不可能出現公權力濫用的現象。因此,不存在非法證據排除的問題。
(二)民訴中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民事訴訟中是否應當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多持肯定態度。筆者也對此持贊同意見。筆者認為,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具有以下三點重要意義。
1.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權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根本任務和立法目的是司法機關依法查清案件事實,制裁民事違法行為,從而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有效行使,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⑤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權在民事訴訟法當中的有力體現。民訴中的當事人既包括原告方,也包括被告方。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的情況下,通過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可以有效地防止一方當事人通過采取侵犯他人身體健康,隱私權等非法手段獲取證據,從而起到尊重和保障訴訟當事人人權的作用。
2.有利于維持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價值平衡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作為一項重要的證據規則,其本身便暗含了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沖突,并集中體現了法律制度中各種不同價值、不同利益之間的博弈和角逐。⑥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從表面上看似乎存在著以犧牲法律的實體正義來維護程序正義的可能性,但其實是為盡可能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實現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價值平衡。在多數案件中,同一種證據的獲得手段可能十分多樣,采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并不會對發現案件真相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卻能使當事人感受到判決過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從而保障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共同實現。
3.有利于維護憲法的權威,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了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也是其他法律、法規制定的基礎,因此民事訴訟法中必須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保障當事人及其他公民依據憲法所享有的權利不會受到侵犯,從而樹立與維護憲法的權威。倘若將非法證據也納入定案證據的話,等于說是默許當事人可以借助民事訴訟法律程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這顯然是與我國的憲法精神相違背的,也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理念相違背。
(一)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和發展過程
1995年最高院《關于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取得的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批復》當中,規定:“證據的取得必須合法,只有經過合法途徑取得的證據才能作為定案根據。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系不合法行為,以這種手段取得的錄音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這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首次出現。
之后,在2001年最高院頒布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規定:“通過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實體事實的根據。”該《證據規定》與95年的《批復》相比,不僅具有更普遍的法律約束力,也更具有合理性,在強調證據取得必須具有合法性的同時,取消了視聽資料的取得需要經過對方當事人同意的規定,使規則更具有實際操作性。
在2015年最新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06條條文中,最高院對01年的《證據規定》有所繼承與發展,解釋中規定:“對以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二)我國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的缺陷
就2015年最高院最新出臺的司法解釋中關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有關規定而言,筆者認為其最大的缺陷在于條文內容規定得過于籠統和寬泛,原則性雖強,但實際操作性不強。究竟應當怎樣理解“嚴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以及“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包括哪些,都只能通過發揮法官的主觀能動性加以判斷,這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事訴訟法律的不確定性。
為了彌補我國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的缺陷,全面促進我國的法治化進程,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可以借鑒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對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具體內容的規定,將案件中較為常見的非法證據進行羅列,以增強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際可操作性。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通過發布一些民事訴訟中關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具體運用的指導性案例來對司法解釋中的規定加以補充說明,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增強民事訴訟法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
最后,為了能夠真正實現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在個案中的價值平衡,可以借鑒美國的相關規定,采取區分原則。對個案中只能通過非法證據材料證明案件事實的情況,或者經對方當事人承認的非法證據,法院在審理時該證據材料可以不被排除,但如果造成了對方當事人或他人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的,非法取證的當事人應當另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中國社會的法治化進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補充與完善也需要法律學者們和立法者的共同努力。但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中國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定將在司法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法律效用。
[注釋]
①李祖軍.論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J].中國法學,2006(3).
②霍夢玲.淺議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J].中國檢察官,2015(5).
③鄒艷慧.非法證據排除的標準和程序研究——在民事訴訟中,確立非法證據排除的標準和程序[J].法制博覽,2015(19).
④張立平.中國民事訴訟不宜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J].中國法學,2014(1).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條.
⑥鄒艷慧.非法證據排除的標準和程序研究——在民事訴訟中,確立非法證據排除的標準和程序[J].法制博覽,2015(19).
[1]邵暉.對“證據”概念及屬性的法理解析[J].學術交流,2011(9).
[2]李祖軍.論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J].中國法學,2006(3).
[3]霍夢玲.淺議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J].中國檢察官,2015(5).
[4]鄒艷慧.非法證據排除的標準和程序研究——在民事訴訟中,確立非法證據排除的標準和程序[J].法制博覽,2015(19).
D925.1
A
2095-4379-(2016)26-0126-02
劉文娟(1980-),女,廣東人,大學本科,廣東穗江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