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艷
江蘇鐘鳴律師事務所,江蘇 常州 213200
?
關于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
吳承艷
江蘇鐘鳴律師事務所,江蘇常州213200
本文通過對民商法部分法條的介紹以及對相關案例進行的討論,闡述我國現階段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這些問題的對策。
民商法;連帶責任;法律實務
(一)連帶責任的概念
連帶責任實際上早已存在于國家的法治中,我國古代商鞅變法時制定的“連坐”制度,可以說是連帶責任典型的代表之一。商鞅變法的連坐制度,主要是針對刑事犯罪和財產糾紛而言,是指本人并沒有實施犯罪行為,但因與犯罪者有某種關系而受牽連入罪。連作制度相當殘酷,其對違法犯罪行為的震懾力也是空前絕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連帶責任與社會發展不斷融合,也在對自身進行調整以適應法律的要求,其概念和表現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國現代的連帶責任,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即可分為“連”和“帶”,即合同(或民商法律關系)的有過錯方在“像帶子一樣連在一起”向無過錯的受損害方共同承擔責任。在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責任主體且責任劃分不清時,任何一方責任主體都將面臨承擔全部賠償義務的處境。
(二)連帶責任的意義
通過以上對我國現代連帶責任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連帶責任具有濃厚的風險識別和權益保障色彩,其注重的是在民商事領域(主要是經濟交往過程)中對發生侵犯正當權益之風險進行合理評估和預期、對被侵權方(或守約方)合法權益的救濟以及對實現救濟的最大化的保障。例如在連帶責任保證制度中,債務人和連帶保證人對同一個債權人、同一個債權債務關系承擔履約義務,這即是對此法律關系中可能存在的違約等風險進行預估,并事先約定責任承擔方式;在發生違約事項時,債務人和連帶保證人需共同對債權人承擔繼續履行的違約義務,這即是實現對債權人合法權益最大程度的救濟和保護。
當然,我們所說的連帶責任更多地是指民商事法律關系中對立雙方之間外部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對于共同承擔責任的侵權方來說,其內部可以有對責任劃分的事先規定,但這并不影響對被侵權人(或債權人)賠償救濟的實現。
(一)對連帶責任的整體適用缺乏體系構建
民商事法律條文中雖然對何時適用連帶責任進行了規定,但總的來說,我國法律體系中缺乏對連帶責任適用的條件、范圍等的統一規范。缺乏統一規范的后果就是在法律實務中,法官和律師及當事人對連帶責任的理解和認定有一定的出入。《民法通則》第六十五條規定,(民事代理中)委托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這一法律條文是對民事代理中被代理人和代理人連帶責任的規定。表面上看對二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條件規定非常具體即“委托書授權不明”,但對“授權不明”這個條件作何解釋不同主體之間卻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說,雖然法律條文對某種行為規定了連帶責任方式,但由于缺乏對何時適用連帶責任的系統規范加之由于立法水平有限,就會導致實務中對連帶責任認定的偏差。
(二)連帶責任的認定或有失公平
我國法律法規對制定連帶責任制度的初衷是最大限度地規避違約風險、提供救濟以及保障經濟交往順利進行。但是在法律實務中,連帶責任這種過分強調外部權利救濟的特點也正是可能產生有失公平的起因,單單注重外部連帶而忽視內部“份額劃分”,常常也使連帶責任認定后的追償處于尷尬境地。尤其是在商事領域中,由于大宗商品買賣擔保、票據擔保的大量存在,連帶責任雖然對債權人最后實現合法債權給予了充分的保障,但法院一般不對債務人、擔保人責任的劃分進行判定而是籠統地判決所有相關人員承擔連帶責任。而實際中除債務人外,擔保人通常都沒有同等的還債能力,所以一旦債務人消失或還有其他未償還債務,債權人的債權依然無法得到完全救濟。雖然連帶責任的內部會產生責任追償,但在第一步保護債權中就遇到困難,更何況內部追償?
(一)構建連帶責任體系
連帶責任作為民商事法律關系中承擔責任的方式之一,而且是重要方式,不僅影響著法律法規的具體適用效果,對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構建系統的、完整的連帶責任體系是統一責任適用范圍、條件的需要,是統一不同主體對連帶責任理解的需要,更是提高法律適用的社會效果的需要。首先,對連帶責任的從整體上進行概念認定和界限劃分。
其次,對連帶責任適用的條件和范圍進行統一的原則性規定。
第三,對連帶責任適用中的執行不能等后續風險制定相應的兜底措施。
(二)外部連帶為主,輔之以內部份額判定
在單向的外部債權債務法律關系中,連帶責任的認定既需要從外部認定,也要對內部份額責任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關注。雖然通常情況下多個義務人之間會有內部追償的約定,但對于此類約定的執行可行性、執行效率等,在法律實務中法院也應對此引起重視,避免出現執行不能或執行混亂的尷尬。例如在大宗商品買賣擔保中,法院在審理擔保人連帶責任的同時,應對擔保人和被擔保人之間的內部約定也進行必要的了解。
然而,從理論上講,順帶了解擔保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內部約定可能違反法院“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這確實對法律實務中追求債權人合法利益救濟最大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平衡理論與實踐,還需要學者們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將程序法引入連帶責任執行
民商事法律均屬于實體法范疇,對連帶責任的適用也只是體現在實體法中。但是不容忽視的,連帶責任理論上的劃分并不代表實際執行中也能夠如愿以償,法律也只有落實到執行上才算完成了使命。如何保障連帶責任的執行問題?這就需要將程序法引入連帶責任的后續執行中來。
法院在判定承擔連帶責任的當事人時通常依照的都是實體法規定(如《合伙企業法》中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規定),在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的修訂)中對連帶責任制度的程序法規則制定專章專節的規定,使實體法中的責任劃分得到程序法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在對連帶責任執行中被執行主體的確定,在有多個債權人的情況下,不同債權人可能對承擔義務的債務人有不同的要求。現行《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中對必要共同訴訟的規定(“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即是對此種情況下連帶責任主體認定的程序法規定。
就我國現有法律體系下的連帶責任而言,我國民商法中的連帶責任制度尚存在許多需要補漏之處,缺乏對連帶責任的整體把握和責任劃分等細節處理。在法律實務中對連帶責任的把握上,法院和律師及當事人也時常因立場和理解的不同出現偏差和出入,連帶責任在實務中的運用還不夠成熟。為保障法治社會的建設和司法改革的順利推進,完善民商法中的連帶責任任重而道遠。
[1]劉世友.關于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6,4:17-18.
[2]王振.連帶責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8.
D923.99
A
2095-4379-(2016)26-0130-02
吳承艷(1974-),女,江蘇徐州人,四級律師,江蘇鐘鳴律師事務所律師,合伙人,畢業于南京大學法律系,取得學士學位,在從事律師工作二十年間,曾代理民事、商事數百起,為公司及各類企業挽回經濟損失上億元,現擔任常州市委講師團講師,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金壇學院老師,擔任常州金壇區儒林政府法律顧問,金壇區殘聯法律顧問,及幾十家大中型公司法律顧問,為公司提供融資及上市法律服務,用精準的法律服務為政府及市場主體保駕護航,研究方向:民商法、公司融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