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敬
遼寧省開原市公證處,遼寧 開原 112300
?
淺析轉繼承在公證實務中的法律困境
譚敬
遼寧省開原市公證處,遼寧開原112300
隨著我國日益深入的普法工作,我國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也隨之不斷加強。在這一大趨勢下,公證活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其重要性收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接收,并逐漸融入了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繼承公證的一部分,轉繼承公證對于繼承公證的結果有著決定性的意義。然而,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條文中并未就轉繼承給出明確定義與規定,復雜的轉繼承實務缺乏明晰的司法解釋,這一境遇造成了轉繼承在公證實務中遭遇種種法律困境。本文將就轉繼承在公證實務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困境做出分析,并嘗試提出解決建議。
轉繼承;轉繼承公證;繼承法;公證制度
在目前的法律環境中,涉及轉繼承的案例往往出現以下困境:第一,全部合法繼承人均可繼承;第二,所有代位繼承人都放棄,由繼承人與轉繼承人共同繼承;第三,本位繼承人選擇放棄,由代位繼承人與轉繼承人共同繼承;第四,部分轉繼承人選擇放棄繼承權利,本位繼承人與代位繼承人等其他轉繼承人共同繼承;第五,部分轉繼承人死亡,由本位繼承人、代位繼承人及其他轉繼承人共同繼承,或部分放棄。
綜合分析上述情況,前三種可根據《繼承法》進行公證實務操作,出錯率較低。后兩種情況由于涉及人員較多,情況較為復雜,在當前公證實務操作中也出現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法:(1)一部分公證人員認為,這兩種情況可以由這位轉繼承人與其他繼承人共同分割財產,或者由轉繼承人將財產按繼承分割轉贈其他繼承人。(2)若轉繼承人選擇放棄,則被轉繼承人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將繼承遺產,并以此類推。
(一)善用法律的思維分析問題
在公證實務中,法務人員往往面臨著繼承權穩妥交接與法律關系復雜性的選擇。若法務人員一味追求穩妥的操作過程,在轉繼承公證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系列法律關系,設計共有財產分割或贈與、稅收法律關系的分割與補全等。
因此,辦理轉繼承相關案例的公證員應熟練運用法律的思維,從《繼承法》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杜絕懶惰心理,防止求穩心態影響辦案結果。若未經過統籌分析,簡單直接的授意適格申請人主張權利并接受申請,則易違背當事人自治原則,打破最基本的法律底線。
(二)根據案例的實際分析問題
在轉繼承在公證實務中,法務人員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在第一順序的轉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利的情況下,第二順序繼承人是否可從中獲得轉繼承的權利?然而,由于我國《繼承法》仍久待完善,我國已經出臺的法律未能對這一情況進行明確的解釋條例、給出規范的解決方法因此,法務人員應學會根據案例的實際情況分析轉繼承相關問題。
按規定,第一順序的轉繼承人自愿或自然死亡后放棄繼承權,則第二順序的繼承人即可享有轉繼承的權利。在實際生活中,第二順序繼承人往往存在身份難以查明、生存情況未知、居住地點與辦案地點相距較遠、行動不便等特殊情況,在更復雜的案例中,還會遇到轉繼承人死亡,造成新的代位繼承、轉繼承等法律問題,從未謀面的第二順序繼承人突然出現,要求參加遺產分割等道德問題。在復雜的實際案例中,法務人員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嚴格遵守被繼承人的生前希望進行遺產分割,防止有心之人鉆了法律的漏洞,造成不公平情況的發生。
(三)遵守原則確定繼承人
當繼承人的確定出現問題,無法復合立法精神,違背了社會大眾的期待時,法務人員可以適當運用法律原則處理案件,規避法律規矩不合理帶來的不良后果。在實際法務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兩個原則來確定繼承人。
首先,遵守公序良俗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是法律道德原則的一部分,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應遵守國家公共秩序與社會一般道德,不得違反相關律法、違背善良風俗。這一原則的設立旨在當法律無法規范全部損害國家利益、有損社會公益、攪亂道德秩序的行為時,可根據公序良俗原則,合法有效地對這類行為進行制裁與規范。
其次,遵守私有財產繼承權原則。在實際法務工作中,繼承人的確立應保證公民的私有財產不輕易被收歸國庫,以免侵害公民合法享有的私有財產繼承權,打破公民遺產不可輕易收歸國有的原則,同時,這一做法也確保公務人員的行為符合公眾期望,符合《繼承法》的立法本意。
綜上所述,在公證實務工作中,由于轉繼承情況復雜、涉及因素較多,在具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此情況下,法務工作人員應善于將法律規章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在不違背憲法、《繼承法》、《物權法》等相關法律條例的基礎上,使其符合社會倫理道德需求,將民眾的訴求作為解決轉繼承權案件困境的突破口,保證民眾權益不受侵害,維護社會穩定秩序。
[1]肖麗娟.轉繼承中的代位繼承問題探討[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0.08.
[2]張珍炎.淺析轉繼承在公證實務中的法律困境[J].法制與社會,2012.08.
D923.5
A
2095-4379-(2016)26-0141-01
譚敬(1967-),女,滿族,遼寧沈陽人,法學本科,遼寧省開原市公證處公證員、副主任,業務范圍:國內經濟、國內民事、涉外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