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啟蒙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定罪依據研究
房啟蒙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摘要: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后增加一條,增加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筆者在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研究大部分都在于對其法理的研究,而關于國家實物中到底怎樣認定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成果卻不多。本文著力于以法的正式淵源,研究國家認為的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界限在哪。
關鍵詞: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主體;謀取不正當利益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淵源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來源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我國刑法學者趙秉志認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源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十八條規定的影響力交易犯罪。作為《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締約國,我國有義務將公約內容轉化為國內立法,因此,我國的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出現同時也是在貫徹《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精神。從國內的角度看,有些學者認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來源的黨的紀律文件,如1990年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于共產黨員在經濟方面違法違紀黨紀處分的若干規定(試行)》第13條等。
二、規定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9世紀末,震驚國內外的我國某沿海城市走私案案發,其涉案金額530億元之巨,案件涉及面之廣,是前所未見;犯罪人的‘交友之術’更是令人驚嘆!“高息舉債”、“紅樓淫影”、“高薪招‘親’”等等挖空心思的手段,遠超你我的想象。“招‘親’付高薪”。犯罪人為了全面打開走私渠道,將當地涉及檢察監督部門的關鍵人物的子女親屬全部招進公司,予以極高的薪資和福利待遇。這些關鍵部門關鍵人物的子女親屬為自己公司的‘生意’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因為無法可依,他們卻未受到應得的審判。而另一影響力較小的案子,由于三百八十八條的修改,得到了適當的審判。另外近幾年這類犯罪頻發,從地域上看,利用影響力受賄的犯罪在中國已經十分普遍了;從時間上看,利用影響力受賄的犯罪現象存在已久,正印證了古話中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從涉案官員的級別來看,利用影響力受賄的犯罪是壓在國家的穩定的一座‘大山’,并對社會風氣有極其惡劣的影響;從正義價值上看,三百八十八條的及時修改體現了我國對法律正義的追求和維護。
三、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分析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客觀方面在《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規定的較為詳實,本文不再分析。依據《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及相關法律法規,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和主觀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是在職或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以及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
1.國家工作人員范圍的界定。依據《刑法》的規定,國家工作人員不僅限于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國有公司等人們傳統觀念認為的國家人,只要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都屬于國家工作人員。
2.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的界定。依據《關于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是指近親屬、情婦以及有共同利益的人。
3.解除勞動關系后仍管理國有財產職責的人員。根據《人民法院指導案例裁判要旨匯覽》黃某某受賄案,該類人員仍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觀方面有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故意,應為直接故意。
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標準是不斷擴大化的。以前該標準為在違法違規的情況下,行為人獲得的利益。而根據2007年,兩高制定新的司法解釋可知,以不合市場的價格高賣低買房屋、汽車,做有限合伙人等行為所獲得的利益都屬于不正當利益。因此,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范圍是呈現擴大化的趨勢。
這種趨勢毋庸置疑能更好的指引人們的行為,降低利用影響力受賄的犯罪發生率;懲罰敢于觸碰法律底線的人,給予其他人警示;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但,對于謀取不正當利益過于寬泛的界定卻會造成社會過度恐慌,國家工作人員的不敢作為等負面效應。
1.針對特定人的“明顯高賣低賣”行為所獲得的利益界定,不應一律認定為不正當利益,而且“明顯”一詞范圍太過模糊。以下兩種高賣低賣的行為不宜認定為犯罪行為:a、正常的商業買賣行為,當事人之間行為無任何有關于職權或者地位的利益。b、高賣低買的價格的差額不超過市場價格的30%的交易行為,不宜認定為“明顯高賣低買”的犯罪行為。“明顯高賣低買”的交易行為可以理解為以不合理的價格買賣。不合理的價格根據文義解釋為當事人一方定的價格是過分損害自己的利益。依據《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第二款可知超出實際損失的30%才為“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
2.二十年以上朋友基于友情或其他情感而贈與的財產,并且,事前事后當事人極其關系密切的人之間的行為無任何有關職權的方面的行為。古詩有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亦被譽為千古佳話,代代相
傳。正常的人際交往是符合中國人道德觀的,亦是人們所應當倡導的。不應以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眼光看待所有人。
3.當事人過年過節的具有財產性質的娛樂行為,尤其是當事人之間有親屬關系或世交家庭,不宜認定為于以賭博形式收受賄賂。
四、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受賄罪共犯的差異
依據刑法,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受賄罪的共犯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區分關鍵點就是國家工作人員本人與其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在主觀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故意。如果犯罪嫌疑人之間有共同的受賄故意,應依法認定為受賄罪的共犯。否則,國家工作人員不構成犯罪,其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五、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特點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危害行為具有多樣性
該罪的常見的受賄行為表現為代為理財的行為,不實際出資而成為公司的股東的行為,高買低賣價值較大物品的行為,捐助出國旅游或出國留學的行為等數不勝數。
(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具有隱蔽性
以不實際出資設立公司為例。根據《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股東的出資以其認繳的出資額出資,即理論上可以1塊錢設立公司。而且,新公司法刪掉了關于兩年補助出資的規定。這無疑增加了以設立公司名義受賄的偵察難度。
(三)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區別于其他貪污賄賂犯罪的顯著特點是“利用影響力”。
(四)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具有補充性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具有彌補了發現具有犯罪事實,卻無證據證明國家工作人員對其近親屬或其他密切關系人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系明知,才能定罪處罰的受賄罪漏洞的作用。
六、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缺陷及改進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在職的國家人員能否構成無明確規定
司法實踐過程中,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亦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如,邵某某受賄罪、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周某某受賄、利用影響力受賄案,付某某貪污、利用影響力受賄案等等。但是,根據我國目前的刑法、司法解釋等,未明確規定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判例法不是我國法律的正式淵源,若以司法判例為依據擴大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主體的范圍,就會有違罪刑法定的精神。可以將刑法的主體由“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改為國家工作人員及其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
(二)利用影響力受賄案的立案標準過低
目前,利用影響力受賄案的立案標準適用的是《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依據規定個人受賄數額在5千元以上的就應當立案。筆者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立案標準過低。刑法過于嚴苛,不僅不符合中國的公序良俗,亦不利于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建議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立案標準參照小額訴訟的標準,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比為立案標準。
[參考文獻]
[1]賴敏娓.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現實困境及出路[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10).
[2]李振林.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現實困境及出路[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1).
中圖分類號:D924.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24-02
作者簡介:房啟蒙(1988-),男,漢族,河南蘭考人,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