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露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法治審視
劉露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較為突出,已經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運行造成了一定影響。建立地方政府風險預警體系是防范政府債務風險、避免政府債務危機爆發的重要環節。經濟學理論中關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體系已經有了相應的模型建構,本文主要從法治視角分析我國地方政府風險預警機制需要注意的法律和制度問題。
關鍵詞: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法治化建構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目前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不僅規模大且表現形式復雜多樣具有極大的隱蔽性,針對這樣的現實情況,中央已經明確提出要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
這一機制應當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即是中央依照法律進行統一監管。目前我們還沒有制定關于地方政府債務方面的法律法規,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相關的立法例。如美國俄亥俄州制定的《地方財政緊急狀態法》以及日本政府制定的《地方財政法》等。完善的法律法規是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管理的基礎,我國也應當以法律形式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相關問題作出規定。對于地方政府債務的債務規模、債務資金來源以及債務資金的用途都應當作出明確的規定,以便中央進行統一的監管。第二層即是各地方政府獨立的債務管理和風險防范機制。地方政府通過舉債籌集資金,歸根結底是為了發展經濟,究竟地區經濟發展的如何,債務資金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是否達到了發展經濟的效果,這些問題都應當由地方政府自己來把握。因此地方上應當制定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管控機制,對風險進行級別監控,超出警戒標準的債務風險,應當有完善的應對措施,充分發揮債務的效益價值防范債務危機的產生。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建構,除經濟學上的系統模型設計外,還需要完善的法制來進行法治化建構。結合我國自身的具體情況,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法治化建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完善法律法規,明確事權和財權分配
結合我國自身的實際情況,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大風險高的制度原因。因此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的首要是完善法律法規,將以往財權事權不匹配的財政管理制度進行改善。首先要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額度,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和公眾的需求,參考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合理界定各政府事權;其次要按照公平原則,合理劃分政府財權,確保事權財權相統一,并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確。關于地方政府是否具有公債融資權,學界多有爭論,我認為,不管地方政府有無公債融資權,目前當務之急都是從憲政財政體制下手解決政府間的財權事權分配問題,這才是當前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應有之義。
二、完善監督機制,提高債務信息透明度
憲法及其相關法對人大及其常委會審批監督預算的規定都只是原則性授權,權力的具體行使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這無異于使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責任如空中樓閣,不能充分高效地發揮作用。因此應具體規定諸如人大預算監督權的范圍、內容、實施程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等方面的內容,使最高權力機關的監督真正落到實處。
我國法律對監督的設定也常常缺乏監督后的處理這一環節,對責任的承擔缺乏明確的規定,容易使監督淪為表面化和形式化,從而失去實質意義。通過法律制度的設計,要求政府履行信息披露職責,拓寬群眾進行民主監督的渠道,建議在加強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方面,財政管理部門、金融監管部門、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及人民群眾共同發揮監督管理作用,初步構建包括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約束、預警、處理等相結合的風險防控預警機制。
三、完善績效考核,減少地方政府舉債沖動
中央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政府官員業績的考評也同樣應當轉變,不應當完全倚重GDP。首先,應當將評價的重點放在政府對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上,評估地方政府項目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項目實施的管理水平和監督能力,避免“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其次,應當將官員的政績考核與地方債務規模掛鉤。現實中不乏上任官員只顧舉債發展而將爛攤子交給下任官員不理的例子,因此應當將地方政府債務情況作為政府官員升遷的限制條件,確定政府債務警戒標準,遏制地方政府舉債沖動,減少不必要的融資需求和資金浪費。除了政府對官員的內部考核外,還應引入外界對官員的考核評價,如公眾問卷考核、媒體考核等,確保政府官員績效考核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劉星等.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12.
[2]林曉寧.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現狀和可持續性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24.
[3]路文婷.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范與治理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4):108.
[4]任靜.當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5.
[5]孔德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評估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經濟與管理,2013(4):94.
[6]連志超.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及其預警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3.
[7]林中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原因與對策[J].國際融資,2014(1):19.
中圖分類號:F8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32-01
作者簡介:劉露(1992-),女,河南永城人,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