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
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000
論我國環境污染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
孫健
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檢察院,天津300000
摘要:回顧當前,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等問題不斷涌現,由此引發的環境侵權群體糾紛也大量涌入法院,如何高效穩妥地處理這類群體訴訟,考驗著司法機關處理問題的能力。為此民訴法中規定了代表人訴訟制度,但由于該制度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法院對其相對拒斥的態度,導致代表人訴訟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遭受到冷落。因此完善代表人訴訟制度,在群體訴訟處理機制中進行聯動機制的探索,對及時妥善解決群體性訴訟案件、構建和諧社會意義深遠。
關鍵詞:群體糾紛;代表人訴訟;集團訴訟
一、環境群體性糾紛的概述
眾所周知資源破壞、生態污染是環境群體糾紛產生的根源。隨著人們的權利意識不斷提高,當某地出現了嚴重影響生活的環境污染時,受害人群往往會組織起來,用一種非理性的方式進行維權。這些方式不僅使問題無法解決,還會給當地發展、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形成兩敗俱傷的結果。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以及各級法院都對此類群體性糾紛的特點進行概括和總結。對于環境污染群體性糾紛的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群體性訴訟多發于與人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領域,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問題。(2)環境群體性訴訟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且往往具有共同的利益,容易相互串聯形成合力,處理不當容易引起矛盾激化造成集體上訪等事件影響社會穩定。(3)訴訟時效性強,不及時結案將有可能對當事人利益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農作物必須按時播種,過了農時無法彌補,人們可能連吃飯都成為問題。(4)普通民眾是群體性糾紛的主體,雖然這部分群體有著較高的權利意識,但缺少必要的法律專業知識。(5)環境群體性訴訟具有潛伏性,由于環境侵害并不能夠立馬顯現,需要一定的積累過程和時間,這就決定了涉及此類的糾紛也需要一段周期。綜上可知,我國法院在處理環境類群體性糾紛時不能照搬國外的模式而是要結合我國當前實際來妥善解決。
二、域外制度與我國的比較——以美國集團訴訟為例
集團訴訟是指某一集團成員推選出幾個代表人員,由這些代表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向法院提出訴訟,最終法院的判決結果對該集團所有成員都具有約束力。
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和美國集團訴訟相比有著很多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法律規定代表人員的產生必須由當事人進行推薦,而美國的做法通常都是默認式選擇。第二,當事人需要進行登記是我國代表人訴訟的法定程序,如果未進行登記則無法參加訴訟。第三,我國規定對于那些沒有登記的當事人,在訴訟時效內自己可以單獨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進行審查后如符合條件可以適用原先作出的判決。美國法律規定,如果一個集團訴訟判決后,該集團成員不能就相同的訴訟標的另行起訴。
三、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在解決環境群體糾紛中的優勢
(一)擴大了司法解決糾紛的功能
代表人訴訟制度通過具有共同訴訟人關系的多數方當事人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人代替所有共同訴訟人參加訴訟,成功地解決了主體眾多與訴訟空間容量有限之間的矛盾,采用一個程序解決眾多主體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擴大了司法解決糾紛的功能。
(二)節約司法資源
案多人少的現實情況一直是制約我國司法水平提升的關鍵性因素,如何在緊張的司法資源中處理好環境群體糾紛是法院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與其他糾紛不同,環境群體糾紛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當事人眾多且訴訟請求多樣復雜,如果依照傳統的訴訟模式處理,既浪費司法資源又很難將眾多人矛盾徹底化解。代表人訴訟模式從節約司法資源的角度出發,不僅避免法院就同一案件進行重復審理,降低司法運行成本,還能夠有效降低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三)平衡當事人之間力量的對比
在我國目前的環境群體糾紛中,一方(通常是受害者)一般為普通民眾而另一方(通常為加害方)則為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在處于當前發展時期,這些企業往往有當地政府作為支撐。因而在這樣的爭議中雙方在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社會資源占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力量對比十分懸殊。代表人訴訟制度的確立,無論是在社會影響力上還是在訴訟能力上都要勝過單獨訴訟和共同訴訟,從而縮小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力量差距,使當事人的訴訟能力能夠接近或達到真正的平衡。
四、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在解決環境群體性糾紛中面臨的問題
第一,訴訟代表人和群體訴訟實際起訴人相分離,訴訟中的實際起訴人不一定是真正的訴訟代表人。即使實際起訴人就是訴訟代表人,但如果所代表的人數眾多,也很難平衡不同當事人間存在著的利益差異。這種情形挫傷了那些實際受害人的訴訟積極性,所以在實踐中遇到環境污染事件時當事人很少運用群體性訴訟來解決,有些當事人選擇自己起訴而有些則選擇了較為激進的方式進行維權,這或許是代表人訴訟很少被援用的原因之一。
第二,當前的法律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環境侵權糾紛的解決。例如,對適用主體、代表人的標準、證明責任及證明標準的規定造成了具體適用上的困難,讓那些本來
想通過代表人訴訟模式進行維護權利的當事人難以操作,這就使得群體性訴訟不能夠發揮預想的效果。
第三,程序法與實體法間的銜接不完善。例如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環境保護領域發生群體性糾紛的頻率較高。與之相對應的環境保護類法規在不斷的修訂和完善,但是在發生實際問題時僅有實體法的規定而沒有程序法的指導,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甚至可能出現司法部門為了保護地方經濟發展而拒絕受理受環境類案件的情形。
五、我國代表人訴訟解決環境群體性糾紛的完善
(一)代表人訴訟的構成標準應當放寬
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而來的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大量環境污染性群體性糾紛層出不窮。如果按照傳統的法律法規,對群體訴訟的條件進行嚴格限制顯然不能夠維護受害人群的權益。因此縱觀各國規定,對群體訴訟都設定了較為寬松的條件。應對根據不同的訴訟請求進行區分,例如眾多當事人就損害賠償提起訴訟,應當從涉案人數規模、訴訟利益異同、代表人是否能夠維護全體成員利益這幾個方面來衡量。
(二)當事人適格問題
在我國環境群體訴訟司法實踐中,依據當事人適格理論如果少數人提起環境侵權訴訟,原告往往缺乏進行訴訟的能力而不被看作群體訴訟。由于環境侵權一般都涉及廣泛的領域,所以有權提起群體訴訟資格的人通常是相當多的,即使是少部分受害人向法院起訴,也應當認為是全體受害者構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群體。因此在這種場合下為了使眾多受害人的權益得到保護,可以借鑒美國群體訴訟的法律法規,將提起群體訴訟的人視為訴訟代表人。
(三)賠償額的計算與分配問題
在環境群體訴訟中損害總額的計算是相對比較簡單的,但是計算每個受害者提出的具體賠償數額是相當困難的,不僅工作量大而且一旦計算不當將導致結果不公正,這樣又會產生新的矛盾。所以在我國環境侵權群體性訴訟中應當借鑒外國的經驗采取平均計算的方式。
(四)降低代表人舉證困難
在環境群體性訴訟中因人數眾多難以進行有效舉證,然后訴訟的結果與舉證有著密切聯系。因此為了更加公平的維護受害方權益,環境類群體糾紛不能讓原告承擔嚴格的舉證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已有相關的司法解釋。在環境類侵權糾紛中,受害方處于弱勢的地位,所以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得到緩和。
隨著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矛盾日漸突出,環境群體性糾紛頻發。我們要通過完善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代表人訴訟制度,改變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遭受冷落的困境,有效發揮出代表人訴訟在群體訴訟中的積極作用,同時輔之以團體訴訟、示范訴訟等新模式的適用,并不斷推廣建立相互配合的聯動機制,我們相信大量群體性糾紛問題必然能夠得到妥善解決,為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章武生.中國群體訴訟理論與案例評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王福華.變遷社會中的群體訴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楊嚴炎.群體訴訟研究[J].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王福華.環境公害群體訴訟的障礙與對策──從環境公害訴訟看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的完善[J].中國法學,1993.
[5]阮麗娟,周陽.代表人訴訟在解決環境群體性糾紛中的適用[J].榆林學院學報,2013.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43-02
作者簡介:孫健,男,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檢察院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