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旭芬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人民法院,浙江 舟山 316000
論公眾判意的法理探析
邵旭芬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人民法院,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民意對我國法律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在司法過程中,民意往往會干擾行政和執法,影響法律的執行和審判。如何緩和民意與法律之間的矛盾,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了法律執行和案件審判過程中存在的重要的問題。本文從公眾判意的定義、特性以及它對法律產生的影響幾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概述,揭示了公眾判意在法律執行時的地位,同時深入的對公眾判意進行法理探析。
關鍵詞:公眾判意;民意;法理探析
一、引言
公眾判意對于法律審判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這使得法律更富有人性化。與此同時帶來的不僅是案件的妥善解決,而是公眾對于法律執行的盲目干涉。公眾判意成為了公眾攻擊法律的一項手段。這對于法律執行和審判具有很強的干擾性。本文對公眾判意進行了法理探析。
二、公眾判意的特性
(一)民眾具有自發性
在進行公眾對特定案件進行審判時,民眾都是具有自發性的。隨著網絡、新聞等媒體的不斷完善,民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也不斷增加,對于案件信息的獲取途徑也變得多種多樣。民眾通過各種渠道主動地去獲取個別案件的信息,并且自發的對所獲取到的案件進行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同時形成了自己的判斷。通過民眾不斷地自發形成的判斷,而使得民眾個人的意見匯聚成了公眾的意見,自發形成了公眾判意。
(二)涉及案件的個別性
在進行公眾審判時,公眾并不是對每一件案件都進行同樣的關注和思考。所涉及到的案件都具有特異性和個別性。例如“小悅悅”事件、“彭宇”事件、“李某某”案件等,都是曾經受到民眾廣泛關注的經典案件,并且在案件審議過程中,公眾的判意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這說明公眾判意只針對個別案件存在有效性。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公眾判意關注的案件大多都是具有特異性。而引起公眾關注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民眾對于相關案件的審議存在著很大的出入和不同想法。在網絡上或者其他媒體上進行了大量宣傳,但是案件的審判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就容易使公眾產生對于案件的公眾判意。
(三)過程中存在易變性
在公眾對案件產生公眾判意時,往往會隨著事件的發展,而使得公眾產生不同于先前的想法和推斷。本文的公眾判意審判過程中存在易變性是從民意中狹窄的法律角度進行思考。由于社會中每個人的思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公眾審判時,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時間段對于公眾判意也存在著許多矛盾和不確定性,導致公眾判意的穩定性很差,于是公眾審判過程中存在了易變性。
三、公眾判意存在的漏洞
(一)公眾判意的法律觀較為落后
公眾判意的產生,主要是受民眾的主觀意識所影響。而大部分民眾對法律方面的知識不夠了解,法律觀念比較落后,這嚴重影響了公眾對于案件的判斷。雖然公眾判意表現出對法律的尊重,但是在公眾判意產生時,公眾不免還是會認為法律是人為制定的,是可以進行修改的。專業的與法律相關的工作人員在對待案件時較為理性,而公眾則由于缺少法律知識,較為感性。法律觀念的落后在影響公眾判意的同時,直接影響了法律的執行是否有效。
(二)公眾判意夾雜了社會情緒
公眾判意的產生是較為偏向民主化的。個別案例的審判中,公眾判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凝聚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智慧,為部分難案提供了合適的解決方法。但是由于公眾判意中,主要還是靠個人的意愿進行判斷,因此就會或多或少的摻雜了社會情緒在其中。我國現在正處于快速發展,轉型時期[3]。各行各業都有大幅度的改變。由于這些變動,公眾難免會對于社會及法律產生一定的社會情緒,在進行公眾判意時,夾雜了過多社會情緒在里面,嚴重影響公眾判意的公正性。
(三)公眾判意缺少正確引導
公眾判意的產生是由每個民眾對于案件的不同看法,不同理解所造成的。在公眾判意的產生過程中,缺少了對公眾判意走向的正確引導。公眾判意的產生不能違背法律要求,不能夠與司法相對立。而大多數民眾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在產生公眾判意時較為隨意,很大程度上會站在法律的對立面。因此公眾判意在產生時,需要法律或其他方面對其有正確的引導。通過法律等方面對其產生導向作用。形成對案件合理有效地公眾判意。
四、結語
公眾判意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意愿,凝聚了公眾的智慧。這不僅是公眾自身法律意識逐步完善的體現,還是我國法律逐步走向健全的體現。公眾判意在產生時,要以法律為基本標桿,不能夠站在司法的對立面。根據法律對案件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見和建議。盡量減少由于個人情緒和社會情緒所帶來的判斷產生偏差等情況的發生,這是提高公眾判意質量的關鍵所在。公眾要合理利用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案件的發生進行合理的辯證、思考,規避由于公眾判意的性質所帶來的對法律產生消極影響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杜歆.“救命藥之罪”背后的公眾判意分析——對12月18日<南方周末>載文“從國外買便宜百倍藥,白血病患者無意中觸了法——救命藥之罪”的法理分析[J].楚天法治,2015(4):198-200.
[2]許鑫.網絡民意的法理分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10-12.
[3]黃琳.違背立法原意的行政解釋之司法修正——以孫立興案為分析對象[J].政治與法律,2016(2):177-179.
中圖分類號:D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52-01
作者簡介:邵旭芬,女,浙江舟山人,自2014年8月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人民法院工作,法學本科畢業,法學學士,目前攻讀法學碩士。